1. 首頁
  2. 語文

課文兒童詩教學設計

課文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

《兒童詩兩首》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第10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兒童的視角,抒寫了兒童春天裡的想象,表達了兒童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畫》,表達了兒童世界處處皆美景。兩首詩適宜引導學生學習鑑賞性閱讀和仿寫兒童詩。教學時,可在課內完成《我想》的讀、賞、創,《童年的水墨畫》則放到課外,實現遷移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環節設計。師: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草長鶯飛、遍地春光;春天,是個想象的季節,神遊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裡,你會想象些什麼?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想象春天實在的景物)

2、點撥入題。高洪波是個著名作家,他以《我想》為題,寫出了一個孩子春天裡的美好想象。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讀《兒童詩兩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讀,感知內容。

1、環節設計。師:初讀詩歌,我們不僅要讀準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讀準確,還要把聲音放輕一些。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情預估:學生比較重視把詩歌正確地讀下來,不很在意對詩歌的感受。)

2、點撥策略。引導學生一節一節地體會:在美好的春天裡,我把自己想象成什麼?

三、再讀,體驗情趣。

1、教學環節。你能透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學情預估:學生一般能說出詩的大意,但不容易體會詩中的情趣。)

2、點撥策略。主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老師引讀課文,用語言描述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引入想象世界。師:在那桃花盛開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讀第一節);旭日、和風,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腳丫接在柳樹根上(讀第二節);春天是放風箏的季節,藍天白雲,風箏飄飛,給人們帶來多少歡樂,我把自己的眼睛裝在風箏上,體驗春天的快樂(讀第三節);陽春三月,綠草成茵,花繁似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讀第四節);我是個嚮往自由的孩子,也是聽話的孩子(讀第五節)。

四、三讀,鑑賞表達特點

1、環節設計。師:只要找到竅門,我們也可以當小詩人。作者的小竅門是什麼?大家看看每一節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想象,自己身體哪個部位的變化,有什麼變化?

(學情預估:學生對把自己的什麼部位變為什麼,容易侷限於課文的事物,要把開啟思路作為指導重點。)

2、點撥策略。是春天的桃花、柳樹、風箏,還有充滿綠意的大地啟發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細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鳴蟬,秋天的桂花飄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啟發我們想象。還有乾旱的大地、混濁的河流、沙塵暴,社會治安、國家安全等也可以觸發我們的想象。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藉,然後展開想象,並把它寫成一首小詩。

五、學習創編,合作交流

1、環節設計。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藉,然後展開想象,並把它寫成一首小詩。

(學情預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展開想象,是學習創編的`難點。)

2、點撥策略。可先以老師的下水文指導:這是老師寫的兩節詩,請同學們評一評,詩以什麼為憑藉,抓住了事物的什麼特點,描述了怎樣的情境?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模仿創編,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上交流。

六、遷移課外,拓展學習

讀《童年的水墨畫》,寫一首小詩。

附:下水文

我想(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飄香宇宙,

連嫦娥也頻頻回望。

我想把腳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讓母親河

永遠載舟遠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樹下的孩子我想把身體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讓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麥的芳香。

我想(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懸掛空中,

時時提高警惕,

讓犯罪分子無處躲藏。

教學說明:

本教學設計比較充分體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是略讀課文,按常規只要讀一讀,大體領會詩意即可。但兩首兒童詩除了意境優美,適宜引導鑑賞性閱讀以外,文字的多元想象的特點,又特別適合模仿習作。因此,教者課內教一篇,引導學生讀、賞、創,課外自學一篇,實現遷移性學習。

在教學設計上,環節設計-學情預設-啟發策略的教學程式安排,既做到充分預設,又為課堂生成預留了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