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工商管理

民辦院校工商管理論文

關於民辦院校工商管理論文

一、改革課程體系設定

民辦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現行的課程結構體系設計不夠完善。大多數民辦院校的課程體系使用的是教育部關於本科教學的通用模式,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專業覆蓋面狹窄;實踐技能訓練體系建設有待成熟、完善,對學生的綜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提高的措施不得力。針對上述分析,民辦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做出如下改革。

1.改變課程結構,設計基於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

重新審視某些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考察原有課程是否有利於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考察該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提高的貢獻度大小,對於貢獻度小的課程予以捨棄。在規定學時總數的前提下,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比如,可以刪掉文科學生的幾門計算機課程,如VisualBasic、管理資訊系統等,並將大學生計算機基礎(尤其是Word相關課程)放到第六學期,即撰寫畢業設計之前;適當開設拓寬視野、開拓思路類的課程,可以增加如溝通技巧、管理溝通、商務禮儀等工商管理人才需要的課程;可以將選修課的比例設定在總學時的20%以上,核心課程總數在10~12門左右,傳授本專業領域有關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思辨為依託的管理診斷與管理改善的核心能力;可以向學生提供充足且必要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在課時、學分的安排上向模擬實驗、專案訓練、案例討論、職場訓練等實踐訓練環節傾斜。

2.增加案例教學。

現階段民辦院校的部分教師在純粹地講授理論知識,造成了課堂效果枯燥乏味,教師講課沒有激情,學生聽課沒有效果的尷尬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民辦院校可以借鑑其他院校的管理類精品課程,在理論授課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由教師講授,由教師統一出案例題,學生課下自己找資料去思考和設計方案。課堂上,教師選擇幾種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可以採取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藉助學生間的知識互補、資訊刺激和情緒鼓勵,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效果。任課教師必須閱讀大量課外資料,關注經濟與管理類的熱點問題,結合教材內容將適合的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學生傳輸相關資訊,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3.加強實踐、實訓教學環節。

現階段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普遍缺乏的恰恰是用人單位最需要的實踐經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民辦院校就必須在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下功夫。首先,對於實踐環節,民辦院校應該繼續貫徹校企合作的方針。現階段校企合作這項方針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應屆學生數量眾多,對口企業規模過小,無法承擔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多數學生對實習不重視,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隨便找單位蓋一個章,自己給自己放假。相當一部分民辦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都沒有與之對口的固定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幾周的實習最終體現在一本實習手冊,教師無法考證學生究竟有沒有去實習,實習的過程如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民辦院校可以在企業的選擇上應該更加有針對性,可以積極爭取與一些本市有良好發展趨勢的大中型企業(中資或外資企業均可)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定期向企業輸送優秀的實習生(學院必須嚴格設定實習生的標準,如平均分數在85分以上,無掛科、作弊記錄等),待一年實習期結束後,可轉正為正式員工。同時,教師必須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管理實習生的負責人保持聯絡,隨時掌握實習生的動態。這樣既可以確保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率,也為用人單位解決了人才短缺的問題。其次,對於實訓環節,民辦院校應該找到適合自身的特色實訓課。在一些民辦院校中,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的實訓課程相對其他專業尤其是機械、計算機等理工類專業來說比較少,只開設了ERP實訓、學年論文、專業調查與實踐等幾門實訓課程,但這幾門課程其他文科類專業也同樣設定了,只是學期不同而已,很明顯這種實訓課的設定缺乏自身特色。誠然,ERP實訓確實是一個比較有特色且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不論是沙盤ERP還是電子ERP,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瞭解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的銜接,但在課程開設的過程中,尤其是沙盤ERP很多學生在掌握了技巧之後,單純地為了“平賬”而去作弊,這就失去了ERP的真正意義。同時,大多數學生感覺ERP課程更多的像一場大富翁遊戲,很難將它與未來工作聯絡到一起,這說明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因此,對於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民辦院校應該在實訓課程的設定上更注重“應用性”,比如可以引進人力資源管理軟體、辦公室系統軟體等更加具有實用性的應用軟體,開設實訓課程,增加實訓學時,旨在讓學生能夠學到一門真正的有特色的技術,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積攢優勢。

二、結語

綜上所述,民辦院校為了讓自身工商管理專業更加適應社會、適應市場需求,必須更多地考慮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找準自身定位,同時對自身課程體系重新設定,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從而提高本專業人才的相對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