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黃河象課程的教材理解

黃河象課程的教材理解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寫的是科學家根據黃河象挖掘時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裡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

課文按不同方面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科學家假想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其中第4自然段尤為重點,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簡要地寫地殼的變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寫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時人們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學家的想象和推理。

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要學習表達方法。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著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後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瞭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課文的四部分內容還可以按其他順序安排。比如,先寫二、三部分,再寫第一部分,再寫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寫第四部分,最後寫第一部分。

教法建議

1、關於預習: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佈置有彈性的預習內容,指導並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讀生字新詞,注意炙橢骼等易錯字的字形、字音,引導學生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怎樣讀懂的,提出不懂的問題;試著把課文分成幾部分,寫提綱等。

2、交流、檢查預習情況與字詞教學、閱讀教學緊密結合

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交流和討論學生提出的不懂的問題,交流和討論學生給課文分成幾部分和寫作的提綱……就使預習情況的交流、檢查轉入了對課文的閱讀、探究的新階段,課後練習第2題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落實。

3、熟讀課文,訓練思維,練習複述。

課後練習中的2、3題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維的嚴謹性,複述的關鍵是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教學時可首先引導學生找到作者想象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根據,進一步閱讀理解課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時人們看到的和想象到的--這是教學重點,需要藉助形象、直觀的影象,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現在學生面前。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麼細緻、具體是否合乎情理並從課文中找出依據。這一環節,可在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互相啟發,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三步,全班交流。第四步,在此基礎上進行復述。

詞語註釋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蹟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衝擊,磨光了稜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窪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雲:天氣晴朗,天空一片雲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詞語積累

一、近義詞

發掘一一挖掘碧空——藍天假想一一假設

推想——推測一瞬間——一剎那

二、反義詞

掩蓋——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頭

三、多音、多義字

句段賞析

1.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儲存著。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這裡交代了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及其特點。這些語句詳細地說明了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這樣少有的完整,既不殘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這為科學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個依據。

2.200萬年過去了,大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一條新的大河又從老象安息的地方流過。

這裡講的是黃河象變成化石的時間“200萬年過去了”,說明黃河象變成化石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嶺聳出了地面”,這是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地殼發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變化。老象的屍體腐爛了,骨骼和大牙變成了化石。

3.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石頭。

這裡寫的是象化石被髮掘出來時骨架的樣子。“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石頭”,是“站立的姿勢”,說明它沒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餓死的。這是科學家假想的又一個依據。由此得出,這頭黃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導讀

這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裡的一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科學家假想的這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文章結構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和特點——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寫科學家對這頭黃河象來歷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二百萬年以後,人們發現並挖掘了這具象化石。

寫作特點

1.課文按照“陳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來敘述,層次井然,結構完整。

2.想象豐富,語言生動、形象。如中間部分寫老象喝水的過程,運用了大膽而科學的想象,敘述得很細膩、形象。

學習要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的依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2.理清課文敘述順序,理解各段間的內在聯絡,體會科學家推理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練習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中心思想

本課透過敘述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和科學家對黃河象來歷的假想,說明科學家的假想離不開科學的依據,離不開實事求是的分析。

課後題解

2、(1)一群黃河象由於疲勞和乾渴,所以跑到小河邊。那些景物著重說明了天氣炎熱。(2)群象出動,由老年公象帶頭,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樣陷進淤泥裡去的。因為淤泥又爛又軟,也很厚,所以整個象可以陷進去。(4)為什麼只陷進一頭象,因為別的象都逃跑了。(5)終於不再動彈了,就是死了。怎麼死的,陷進淤泥裡,灌了許多水。(6)怎樣成為化石。老象淹死時還沒有全部被掩蓋,以後才被沖積的泥沙掩蓋起來。這樣假想的根據是兩點: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後一直沒被移動過。

3、還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