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課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昨日我執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為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為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

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著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透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後,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工夫。

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於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儘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並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著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節。

隨後發現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脫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生了影響。後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生更多的缺憾。

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儘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在回想這節課,我覺得她給我帶來的收穫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節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

透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於細節,惟有把握細節的精準,才有結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瞭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