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賣木雕的少年教學雜談

關於課文賣木雕的少年教學雜談

新課改給比較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思維活躍了,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都比過去增強了。語文教學重視朗讀,重視理解、感悟。語文課堂出現了一派可喜的現象,但可喜的背後似乎又缺失了點什麼。

有人說小學語文課是感性的',強調書聲琅琅,情意濃濃。這不錯,但不能以此忽視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靜思考。教學如歌,教學過程有時高亢激越有時低吟慢詠,是有節奏有起伏的。這次有幸聆聽了十三節優質課,感受頗深。十三節優質課似乎讓我找到了那點缺失的東西,讓我感受到課堂上老師不僅僅只停留在朗讀、理解和感悟上,不僅僅只沉浸於情感的激動之中,還讓學生

“跳出”課文來看課文,推敲詞語,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領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

如王和丹老師上的《賣木雕的少年》一課,王老師尋找思維情感的三個語言附著點“遺憾、沉甸甸、隆起”,始終抓住語言訓練點,深入推敲,理解詞語背後的深刻意思。如在教學“沉甸甸”時,老師問:沉甸甸就是──學生回答就是很沉,老師接著說,那該怎麼讀呢?請學生讀詞,並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在朗讀的基礎上老師追問:拳頭那麼大的東西怎麼就沉甸甸呢?學生一時不明白,老師不急,留有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並鼓勵:不要緊,這個問題有點難,我們再去讀讀課文……然後引導孩子從木雕小象墩的來之不易體會“沉甸甸”;從“暮色中專門等候”體會“沉甸甸”;從“不用錢”體會“沉甸甸”,在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點撥下,學生明白這沉甸甸的是中非兩國人民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