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晏子故事》的教學設計

《晏子故事兩篇》的教學設計

一、課文悟讀

讀罷《晏子故事兩篇》,使人不得不折服於晏子超人的膽量及機巧善辯的才能,使楚不辱使命。全文運用多種對比手法,刻畫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晏子的雄辯口才。表面上兩則故事僅是對話式的白描,實是各方鬥智鬥勇。

在第一則故事中,可謂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在矛盾衝突中表現出晏子的雄才大略。一開始,“楚人以晏子短”,欲以小門迎之來辱其人格,顯示出楚王的用心良苦。可哪知晏子機敏地將“狗國、狗門”與“楚國、大門”巧妙地用一個三段論的形式聯絡起來,使得楚王自討沒趣,不得不開啟大門。緊接著;楚王又欲以“齊無人耶”“何為使子”來辱其國格。面對楚王的傲慢,晏子卻冷靜自若,先是虛誇聲勢予以回擊,接著又用一個嚴密的假設三段論,得出自己的“宜使楚”的原因,乃楚為“不肖主”,反辱其楚,楚王無言以對。本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除了這種嚴密的邏輯力量之外,還在於對比手法的成功應用,這突出表現在楚王的傲慢與晏子的自信有禮,嚴峻的環境與晏子的沉著冷靜,楚王的自負與自食其果等方面。

在第二則故事中,楚王及眾人絞盡腦汁,精心設計,誣齊人善盜。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尷尬局面,晏子另闢蹊徑,不予正面駁斥,反而將計就計,巧換概念,設喻論證,將外形相似,實則不同的橘、枳說成是因水土異而產生了變化,暗含“民生長於齊不盜”,而“民入楚則盜”之義,推論出即便是齊人善盜也是“水土異”所致,將責任推給楚國。晏子始終以守為攻,化解了正面衝突,迫使楚王就範,直到“自取病焉”。在這則故事中,多種對比與襯托被巧妙運用,如楚方群策群力與晏子的勢單力薄,楚王的精心策劃與晏子的隨機應變,楚方的咄咄逼人與晏子的不卑不亢,結果是楚王“自取病焉”,而晏子是“不辱使命”。

二、亮點探究

1.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重點是朗誦,朗誦就要注意讀音的準確、語音的停頓,同時更要注意句子的語氣,請問下列5個句子各應讀成哪種語氣?

(1)然則何為使子?(2)所以然則何?(3)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4)何為無人?

探究學習:

這是分佈在兩則故事中的幾個問句,表面上是要明確4個句子的語氣,實則要理解這4個句子分別在各個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句(1)是楚王基於晏子前面的回答內容而想知道其使楚的原因,是疑問語氣;句(2)是晏子對生於淮南、淮北的橘“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產生的原因的自問自答,是設問語氣;句(3)是晏子反問楚王“民生於齊不盜,入楚則盜”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之意,反問語氣;句(4)也為反問語氣。

2.從文中找出現在還使用的成語,寫一段話用上這幾個成語。

探究學習:

學習文言文要注意積累,積累的目的在於運用。首先要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然後進行遷移運用。出自本文的成語有:揮汗如雨、比肩接踵、張袂成陰。

3.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具有一詞多義現象,有的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已演變成一個詞語,有的已由文言文中的一個詞演變成兩個詞,請指出下列各個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

(1)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故宜使()楚矣。

(2)然()則()何為使之?

(3)所以然()者何?

(4)“謂左右曰”、“左右()對曰”。

研究學習:

準確把握文言實虛詞的含義及作用對讀懂文言文十分重要,也是難點。上述問題旨在明確古漢語的特點及把握重點詞語的含義,同時理解句意。各個加點詞的含義為:(1)使者、派遣、出使;(2)既然這樣,那麼;(3)這樣;(4)在君王左右侍奉君王的人。

4.結合課文說說晏子某一方面的說話技巧。

探究學習:

兩則短文敘事簡潔明快,在對話中展開矛盾衝突,在反駁中展示晏子的雄辯口才。晏子十分注意說話的分寸,寓剛於柔。晏子是在楚強而齊弱的前提下出使楚國的,由於肩負著國家利益的使命,因此,在他面臨人格侮辱的時候,用十分肯定的反擊語言藉助一些弱化的語氣,以疑問的形式表現出來,多次運用了“得無”、“耶”、“乎”等虛詞及疑問句,使語氣變得委婉,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打擊了楚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根本利益。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義正辭嚴從容自信反擊對方,順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務。

5.晏子對楚王回擊的目的是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讀晏子的這兩則故事,你有哪些感想?

探究學習:

縱觀全文,晏子始終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辭令回擊楚王的一次又一次傷及國格的侮辱,從而維護了齊國的形象與尊嚴。因他忠於齊國又機靈善辯,所以他與楚王的鬥爭始終是針鋒相對,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節,他回駁的出發點及選材均是站在國家利益這個至高點上,文中的“狗國”推論,對齊國人才的虛誇以及對“楚王水土使民善盜”的譏諷均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三、選題設計

1.文中有這樣兩句話: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以此類比齊人到楚國,受楚國環境的影響才成為盜賊,請問:文中的“橘”與“枳”是同一植物嗎?若是,有何根據?若不是,為什麼楚王又被晏子說服了?

研究方法:

可採用文獻查閱法、討論法研究,重點考查兩字的本義,然後結合課文討論楚王被說服的原因。

參讀書目:

《辭源》;

《辭海》;

《說文解字》。

2.結合課文,參考有關資料,談談晏子的辯論技巧。

研究方法:

可採用歸納法、文獻查閱法、分組討論法研究。

參讀書目:

《晏子春秋》;

《史記》;

《左傳》;

《古文觀止》。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齊有得罪於景公者,公大怒。縛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聖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②晏子使吳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之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予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予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③晏子不死君難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