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

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

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透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生物的變異們教學反思請參考!

篇一: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描述圖片中動植物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對動物的身體特徵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透過查閱和收集有關生物的變異資料,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初步瞭解了變異有兩種: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並能初步判斷生活中的遺傳與變異現象。

前兩天備課時我對探究活動的重點應放在哪兒還感覺不是太好。昨天聽了吳教師的課後,我發現學生提不出問題,無法正確畫出曲線圖。因而如何組織學生提出問題成為今天要解決的關鍵點之一。先是對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後讓學生圍繞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大小與變異的關係提出問題。學生在討論之後,依然把握得不好,從提出的問題來看,學生會將兩個品種這個關鍵點給忘記了。如有的小組提出:花生種子有大有小是變異的結果嗎?當然也有同學提出:我們為什麼要測量種子的大小,我們測量種子的密度如何?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計劃呢?還有的同學提出,我們可以探究兩種不同種子的脂肪含量。對此我都給予肯定。我告訴學生,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說明大家有動腦。但今天我們在測量大小要學生畫曲線圖。如何理解曲線圖的作用,也是我們這個實驗的重點。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認為問題要這樣提為好:“兩個品種的花生種子的大小存在變異嗎?提出問題之後,大家開始動手實驗。實驗過程中,大家對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問題,我問過學生: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花生種子。學生都能回答出道理來。測量、統計之後,大家對如何畫好曲線圖存有疑義,不少同學舉手提問。在指導之後,大家畫得不錯。

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我想應該包含不同品種之間的種子存在變異,同種品種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變異。

篇二:《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

《生物的遺傳現象》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節內容,透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具有變異現象等知識點。下面談一談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找一找(根據英國雙胞胎全家照找出哪兩個是雙胞胎)環節,引導學生認識生物具有變異現象,我們可以根據生物的變異現象來初步探尋孩子與父母的不同之處。

二、透過大量資料來進一步認識

變異現象不僅是人類特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是有變異現象的。植物:以三葉草的變異(四葉草或者五葉草)、豌豆、玉米、牡丹、鬱金香等植物為例,說明植物的變異現象;動物:以俗語“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金魚、貓等為例,說明動物具有變異現象。

三、拓展遷移,學會應用

簡介“龍生九子”的例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缺陷與不足

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時間上有點緊,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同時,還要讓這節課具有趣味性。

篇三:《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

《生物的變異現象》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二單元中的第二課。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中“知道變異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生物與它們的父代及同代之間有許多不同”來展開的,但是對於“變異”這個概念,學生的背景知識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識和基礎知識。作為一節概念教學課,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詞、術語,如何就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程度,儘可能地做到科學和準確?如何在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關係處理本課的教學。

1. 知識與能力

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同等重要,沒有主次之分,它們同樣都是構成個人科學素養的基本組成成分。科學知識構成了科學的基本資訊內容。科學能力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學知識是科學能力的載體,科學能力是獲得科學知識的一種有效“工具”。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頭腦空白的人能夠解決一些複雜的科學問題。反之,學生在建構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透過猜想、預測、實驗等技能達到對新知識更深刻的理解與運用。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推測植物是否也存在變異現象後讓學生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方法對多個蘋果進行觀察,從而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證據”這個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推測能力和收集證據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獲得了“植物也存在變異現象”這個結論性的知識。

2.探究與傳授的時機

小學科學教學以探究為主,但是在概念教學中也應該充分發揮傳授的作用。探究教學能夠親歷科學發現的過程,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獨立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傳授式教學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大量的知識資訊。教師在一些知識方面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支架時,教師就應該進行一些傳授。在“生物的變異現象”這一概念中“同一物種”、“子代與父代”等術語大部分學生對於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學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來做以解釋,消除學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礙。當然,我的設計是先透過讓學生舉例說明什麼是同一物種來了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後,如果發現學生確實有異議後才開始解釋的'。這樣做既瞭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掃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礙,一舉兩得。而在歸納“變異”概念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透過多種渠道獲得事實資訊,有了較多事實資訊後,我就引用“探究—研討”教學法,科學處理各種資訊:“透過以上的比較和對資料的分析,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從而積極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分析、討論,學生透過將資料規律與實

際的遺傳現象相結合, “水到渠成”的形成“變異”具體概念。

在設計本課其它的教學環節時,我也是始終圍繞著處理以上幾種關係為主線進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在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二、課後反思

這節課的執教中,基本上體現了自己備課時的一些想法,學生在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內對“變異”這一生物現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同時學生的觀察、推測、收集證據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是得益於對蘭本達教授的“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學習,在它的核心思想“幫助學生在大量事實資訊的基礎上發現具體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引領下,課堂上我嘗試使用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組織探究,獲取事實資訊----研討綜合,概括具體概念----分析總結,形成科學概念----實踐運用,深化科學概念”五個教學環節進行了本課的概念教學。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採用通過出示自己的照片(其實是我媽媽年輕時的照片),讓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並明確“之所以知道這不是老師的照片就是因為老師與媽媽有不同的特徵”。從而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徵,如:“有耳垂和無耳垂”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開課部分的設計不僅能瞬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又解決了“對典型特徵的認識”。

(二) 組織探究,獲取事實信

“探究-研討”教學法認為:概念是思維的基本要素,但概念來自學生的感性認識。只有讓學生充分接觸客觀事物,獲得大量事實資訊,才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信服地概括出具體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先讓學生統計班級同學的特徵差異,比較自己與父母的差異,尋找雙胞胎之間的差異等;繼而再讓學生透過觀察蘋果實物以及其它動、植物圖片。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我有意識培養學生邊觀察操作邊思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透過活動,自主獲取以上的感性的事實資訊,凸顯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 研討綜合,概括具體概念

當學生在一定的探究活動中獲得了足夠的感性事實資訊後,我就在相應的環節穿插引導學生“透過以上的比較和對資料的分析,你發現了什麼現象?”,“從剛才的活動中,你又發現了什麼?”從而使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大量事實資訊的交流、碰撞,讓學生信服地概括出:人與人具有不同的特徵,植物同一物種之間具有不同的特徵,動物也是如此這樣一個具體的概念。

(四) 分析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當學生研討綜合,概括出具體感念後,我則對學生剛剛形成的具體概念進行分析小結,幫助學生儘快地把事實概念轉化成科學概念:“子代與親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同

的特徵,這個現象叫做變異”“生物的變異現象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且它也是生命的共同特徵之一”。這個環節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蘭本達教授所說:所有概念的建立,都要在浩瀚的事實中探求意義,探尋一個概括的體系,把一個問題所有可能的特徵都包括進去。

(五) 實踐運用,深化科學概念

學習科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能在生活中進行應用,並在應用中重新研究科學。在本課的最後,我讓學生“用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知識解釋:為什麼自然界既有固定種類的生物又如此豐富多彩,有各種各樣的生物?”使學生既鞏固理解了課堂所學,又將科學探究引伸到課外。

教學始終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課前我雖然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本課依然存在很多的遺憾。這些遺憾將成為我以後教學中努力的方向:首先,我在備課中應該“備語言”,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教師語言表達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程序。其次,在概括具體概念的環節,我應該更加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交流、碰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