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篇1

大力發展教育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功能,在經濟發展中居於先導性、全域性性、基礎性地位,對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透過訓練技能、傳授知識、開發智力等教育活動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而達到縮短社會生產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

(一)教育可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

透過教育使得勞動者具備必要的生產技能,並且在生產活動中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繼而可以使勞動生產率提高。現代教育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可能。教育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把一般性勞動力轉變成專門勞動者,把較低水平勞動者提升為較高水平勞動者,把一種形態勞動者改造為另一種形態勞動者,將單維度勞動者改變成多維度勞動者。

(二)從教育的生產與消費功能上看,教育表現為明日的經濟

從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看,教育是明顯的消費,又是潛在的生產。從教育經濟效果來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費,又是“擴大”了的生產,從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來看,教育表現為今日的消費,明日的生產。

(三)作為商品市場的一部分,教育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從其本身來看,確實有別於純粹的商業性活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產品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產部分一樣,都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影響教育供給的因素有:資源分配的多寡,勞動力需求結構,師資狀況;教育需求的來源有個人、企業、國家。

從上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在教育身上尋求富國強民之路。各國紛紛發展教育,對教育進行重點投資。日本、美國等國首先大膽併成功地採取了投資教育的措施。之後,眾多發展中國家也走上了這條道路。當然,事實也證明,教育遠非經濟發展的唯一因素。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篇2

教育發展必須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前提。所謂前提,即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制約著教育的發展。

首先,教育要發展,就必須要有物質條件作為基礎,也就是我們在評價一所高校時的硬體條件。實驗條件、實驗器材、科研經費、校園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等,那一樣不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好壞決定的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放在哪裡都適用的道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包括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向往到國外深造呢?為什麼清華北大這樣在中國數一數二的高校怎麼都進不了世界高校前50名呢?難道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不是的,只是因為外國比中國有錢罷了。美國有最前進的實驗室,最先進的儀器,中國的高校有嗎?就算有,又是我們這些普通的學生有機會“一睹芳容”的嗎?歐洲的大學可以把電腦等裝置大大方方的放在學生宿舍的走廊上當作公共設施,我們國家哪一所大學有這樣財大氣粗的氣勢呢?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必須的物質條件。

其二,教育要發展,園丁是關鍵。請問,看見過西部輟學的孩子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嗎?每當高校畢業生又臨求職高潮的時候,在佈告欄不起眼的角落裡,徵求前往西部當志願者的廣告了嗎?我不是在這裡提倡拜金主義,我們只是想很現實的來看待這個社會現象,錢固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啊。我國東西部教育水平的差異,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西部能給大學畢業生和東部一樣的薪水條件,一樣的生活條件,這些有愛心的畢業生們還能視可憐的孩子與不顧,視安穩的生活與不聞,一定要去東部體會生存鬥爭嗎?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教育發展中師資力量的好壞。

最後,教育發展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為它們之間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需要認清的是,哪一種影響才是主導的條件。正如我們不否認,作為戰戰敗國的日本,他實行的全國普及教育對於其國內的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我們還必須認清的實質,是日本當時是將全國GDP的大部分都用於投資教育發展了呀,如果當時日本送到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連生活都沒有辦法維持,他們又怎麼樣把先進的技術帶回日本呢?

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基礎對於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在面對希望工程的時候,在看見有可憐的孩子輟學的時候,能不惜金錢,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社會經濟發展對於教育發展存在著制約的關係,但這種關係的每個傳遞環節並不總是必然協調的。在對全國31個省份的教育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係進行實證分析後發現,中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在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差別較大。隨著經濟的增長,不同區域的教育投入均有所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發展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過程均不協調。

經濟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篇3

【摘 要】低碳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可以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相統一。這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最有效率的經濟路徑。而與民生經濟息息相關的教育服務業,與新興的低碳經濟的緊密關係也不言而喻。全球學者與專家都對低碳經濟做出了全面研究,並配合政府在實體經濟中對低碳經濟作了不同程度的嘗試。文章從教育服務業的屬性分析入手,以人力資本為中介點,分析天津地區教育服務業對低碳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服務業;低碳經濟;影響

一、教育服務業

教育的服務性分析:

(一)教育產業“新釋”的必要性

國民經濟迴圈中,教育服務業的投資和產出都具有強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務業的生產過程是人力資本再生產的過程,知識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傳遞,所培養的人力資本能再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這種無形商品相比物質生產領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和回償率。

與此同時,勞動力本身透過教育轉變為作用於經濟社會的人力資本,相應能得到經濟酬勞和社會地位,因此教育又從生產性服務轉變為一種消費性服務。由於這種利國又利己的雙重屬性,教育更應該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層個人投資,使教育服務業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二)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發展的方向:財政與個人投資雙管齊下

教育的社會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屬性。教育作為全民性質的產業,不可能脫離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援。政府最佳化教育發展格局,消除教育機會不平等,多渠道籌集教育資金,頒佈優待與引導政策。但與此同時,宏觀上,全國範圍內的教育事業不可能只依靠財政做到系統支援和麵面俱到。

九年義務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機會不平等;高等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等關乎教育大發展的關鍵模組。因此,無論是從教育的雙重屬性角度來看,還是從我國國情國力來看,要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資層面必須做到政府、社會、個人的多元支撐,應實現非義務教育在政策引導下合理化有償收費,並透過市場競爭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教育服務業。

(三)教育事業正名:教育服務業

教育不僅產出人力資本,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和知識技術等的無形資產,更能為受教育者本身帶來回饋和收益。教育事業強大的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溢位性和為個人自身帶來的豐厚回饋使得教育投資必然只有呈現二元化才能激發產業本身的潛力和效能。

將教育事業正名為教育服務業,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均衡地域發展格局,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財政支援和政策優待,更能在社會資金和個人資金的投入下拔高國民受教育層次,培養多批次的專業人才和頂尖人才,並按照個人意願自由發展,豐富人力資本格局。

(四)我國教育服務業發展現狀

現代學術界對教育服務業的認識,更加強調了教育的經濟屬性和服務性,對投資收益關係給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現代教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範圍,產業內的資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二、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和國情

(二)低碳經濟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並轉換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必行之路,發展低碳經濟是佔領發展先機的保障,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於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第一,發展低碳經濟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最佳化產業結構。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經濟增長階段,碳強度高且具有重工業化特徵的行業正相繼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第二,發展低碳經濟有巨大的環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經濟的出現和低碳經濟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對能源的使用強度,更為能源使用結構提供了新的選擇,緩解對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第三,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創造大量的綠色就業機會,提高國家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作為未來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低碳經濟可以帶來諸如貿易條件、國際市場份額、技術競爭等的優先因素,增強國家的貿易競爭力。

三、教育服務業與低碳經濟的關係

(一)教育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本身為低碳產業

不同於其他高碳產業,教育產業從事知識、科技以及人力資本的再生產,產業本身從投入產出角度看,屬於服務業。服務業的萬元GDP能耗遠低於平均萬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產業的效率遠高於其他產業,因此教育服務業從一般的投入產出角度來看,屬於低能耗產業。大力發展教育服務業,提高教育產出佔GDP的比重,可以從更長遠的觀點帶動經濟的新模式轉軌。

因此,由教育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向低碳化轉型的力量不可小覷,如何利用教育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人才結構的轉型和綠色就業,是進一步的體制問題和流程實際操作問題。就教育服務業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應教育服務業的環境在產出方面,教育服務業所傳授和研發的知識與科技則是未來知識經濟的基石。

(二)教育產出技術與科技創新,可以提高經濟的質量

我國工業化處於無法跨越的重化工業階段,高碳發展是此階段的特點之一,雖然經濟總量攀升較快,但當前的經濟結構無論是地域結構還是經濟實體本身的產業結構,都具有較強的二元化差異,使得轉型的經濟基礎不甚牢固,表現在經濟發展的強度夠但縱深上問題較雜。城鄉二元化和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內地的二元化發展差異使得經濟低碳問題也不得不考慮二元化的風險,即廣大農村的低購買力不能承擔企業低碳發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經濟轉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這些瓶頸式的問題發展低碳經濟,發展教育服務業,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術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經濟和產業的低碳化從根本上取決於科技的創新進步和技術在生產領域的運用,《京都議定書》基於這個認識,在初期並未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標,並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碳技術援助。低碳經濟的核心是相關聯的產業鏈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清潔能源、綠色建築和新能源汽車等的消費產品。利用科技研發對第二產業部門中的高碳行業進行低碳技術改造,也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以技術為先導發展低碳經濟,從能源使用的源頭的技術創新,可以實現從研發階段到終端產品的整個產業鏈的低能耗。以基於技術革新的能源多元化來淘汰落後產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改變能源現狀的結構性缺陷,確保我國能源供應的安全,使產業結構轉型更加順利和高效。

(三)教育服務業透過培養人力資本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不論是科技降碳、產業降碳、還是低碳化生活,歸根結底都是依靠人運作整個流程,最終達到低碳化生產生活的目的。我國經濟、社會、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必須有與之相應的低碳教育體系,一方面樹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透過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的跟進來普及、帶動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來培養低碳行業所需的專業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機構開發低碳技術,提高高新科技的實際應用能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種業已形成的社會經濟模式必定有其內生的與之相配合的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標準,一種社會經濟模式的興起和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媒介作用,透過教育使勞動者形成“低碳意識”,擁有“低碳素質”是社會經濟模式發展的人力資源的“軟資本”。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與綠色低碳相悖,社會環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透過在全社會持續倡導低碳消費行為來引導;從九年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抓起向灌輸低碳觀念是可以改變一代人價值觀的教育工程。

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相關科研的發展為低碳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唯有發揮教育產業的經濟功能,使高校成為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的第一平臺,利用高等教育為低碳領域直接培養專業,人才和相關領域的人力資本。各個大學在專業設定上要兼顧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前景。如新興的環保裝置工程專業、環保技術專業都能直接培養高專業能力的低碳領域人才,為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人才基建,並提供人才爭相競技的場所。而各個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術研究課題等,透過和著名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辦學和試驗基地,“高校研發―企業實驗”成為一些低碳技術出爐運用的模式。

由此,教育服務業在產出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在基礎教育階段也即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著力為低碳經濟塑造勞動者的低碳意識,普及低碳價值觀;在人力資本形成的職業教育階段著力為低碳經濟培養專業對口的低碳行業人才,透過在勞動力身上凝結低碳行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以及能力,使高等教育培養行業專屬的人力資本,創造綠色就業。透過教育最佳化國家人才結構,是實現國家勞動力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