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心理學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心理學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本世紀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等人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興起,對學校教育產生過不少積極的影響,心理學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而從本世紀60年代起,又興起了以苛勒和沃特海默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它以大腦中的認知過程為研究物件,這個認知過程,即資訊加工過程,尤其適於音樂。在感覺——行為的週期中,人類有限的能力處理的就是資訊,而音樂中所包含的資訊量總是大於聽者所能夠接受的資訊量。音樂心理學屬心理學範疇,是以音樂與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物件。由於音樂是一種由人參與的活動,因此音樂心理學必將是一門與廣泛的外延學科如社會、物理、歷史、教育、心理等學科發生聯絡的交叉性學科體系。

站在音樂教育的立場,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的目標,我來談一下音樂心理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影響。我們往往把學習能力差歸因於一般智力差,但近來對落後學生的研究證明,特定的知識和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原因。而這種特定知識和技能就包括對音樂的學習。以音樂與語言關係為例,二者均發展於人類文化系統中,音樂節奏教學及歌唱訓練,可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對學習外語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另外音樂欣賞課上老師的啟發、誘導,可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可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再如音樂知識課、創作課等教學對其他學科的作用等,所有這些,使我們不難認識到音樂教師責任之重,音樂論文《心理學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為此,我們強調每位音樂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上好音樂課。上好音樂課,除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技術外,更重要的則是瞭解學生,為學生設想,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因為技術和知識可在工作中日日進步,而徒具精深技術,卻無法施教於人是最不可取的。例如,就興趣而言,我們知道,“興趣”作為一種對周圍事物或現象表現出來的喜愛情緒,對人的各種實踐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人類從事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而音樂教學本身便充滿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樂課對學生來說是有興趣的這一點並不難,只有最麻木的音樂教師才把音樂課弄得呆板無趣。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音樂教師本身要具備健康的品格,為人師表,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自樂樂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音樂導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時,則要求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較高審美情趣的德才兼備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