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心理學節選:解密意識之三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節選:解密意識之三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節選:解密意識之三心理學基礎

1、從嬰兒時開始理解認識

因為我們對嬰兒的教育總是帶著某種好惡感情,而且總是主動式教育。嬰兒在模擬我們臉部表情變化所顯示的心理活動後,再從中揣摩我們隱含著的某種暗示:嘉獎、贊成、恐嚇、批評、呵責、鼓勵……到了此時,嬰兒已經開始以意識去對他我意識進行審視活動,原始反思得以形成,最終產生了主動式記憶。主動式記憶所產生的是能願意識流,也就是本我意識下的原始本我意識!嬰兒逐漸由潛我走向了顯我,他已經開始對一些東西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又在厭惡和抗拒某種東西。

狼孩之所以不能成為正常人,主要是因為他在嬰兒階段所形成的原始本我意識是狼的原始本我意識。而這原始本我意識是一種最根深蒂固的構築意識系統的基礎!不然意識流以後在此基礎上的組建便不會穩定,是故即使把他再抱回到人群中來進行再教育改造,也為時已晚矣!原始的本我意識已經可以對存在觀念有了整體的持續的和延展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說有了原始的思維。此種原始本我意識是構建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之上的,是自己的意識對自己自身存在發展過程的思維認識,這種原始本我意識發展到自我反思的階段才真正形成了本我意識。總有一天,一個人會在某年齡階段裡開始了對存在產生迷茫,他會去追問自己的出身,先從懷疑自己親生父母是何人開始!再到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人!最後他會問自己是不是個,一直以為著是如此這樣生活著的人?而理想前路會找到一個正在期待希望下的“我”嗎?直到此時,我們才說:一個真正的人存在了!人的一生應該是一個不斷自我反思的過程。很可惜有許多人也許直到年齡近花甲了才會真正開始進行自我反思!而我們一直錯以為他一直是一個真正存在的人!更可惜遺憾的是,更多的人,僅僅是在存在意識覺醒的青春期裡,他開始了自我反思,但在成為了一個真正存在的人後,他卻又拋棄了自我反思!只有少數的哲人智者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是如何知道自己存在的?甚至為了追尋到一個真正的可供整個人類進行自我反思的答案而追問了一生!

幼兒的思維方式與原始人的思維方式十分相似,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形式,這種意識和思維不分化——也即意識流的活動單一、簡樸,不構成什麼嚴實系統的意識形式,便稱之為原始思維。幼兒會認為月亮是一個大餅,而原始人則以為盤古開天劈地使用的是一把斧頭!當幼兒不斷長大後,意識流不斷增強,顯意識不斷髮展壯大,原始本我意識不斷相容各種意識,使得意識與思維分化,思維不再與意識合一——也即是把各種意識流綜合起來審視,從而構成了許多合理的正確的反映表述世界自在的隱喻思維。這種隱喻思維的發展壯大,也即是意識相容量的積累,審視程度的增加,使得最終出現了邏輯思維,並且不斷髮展壯大,以顯意識構成主導系統,構築成了顯意識層面,而其它不被顯意識系統構築的意識系統形成了潛意識層面和隱意識層面。本我意識成為了主控意識,成為了思維的源動力促使審視活動一直在進行——

2、記憶的本質

記與憶是人腦的本質屬性。一個腦細胞記憶的資訊需要記多少次才能憶出來,我們叫它記憶深度。一個腦細胞記憶的資訊能儲存多少時間而為顯意識所儲存不忘記,我們叫它記憶限度。大腦細胞的記憶功能是被動的、無意識的,當有資訊刺激時,它便會自動的記下來,按照生物法則預先設計好的程式把它記起來,如遺傳上的基因複製總無需有意識去指導!人的一生永遠在不停的記憶中,只是隱藏的層次深度各不同,而為顯意識所表露的記憶資訊更是很小的一部分,概念的產生只有當人類的顯意識可大量地表露記憶資訊時才成為可能。

人們看到了一棵樹後,假設A點腦細胞首先記憶了它的資訊,而B點又接著記憶了另一棵樹的形象,如此類推,N點便記憶了N棵樹。當外部自在世界的存在流以資訊流湧入大腦裡形成大量的記憶流後,實際上外實境世界已經對應地在大腦裡建立了一個虛擬夢境,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外自在實境的種群類分資訊也相應地在夢境裡得到體現。N點匯聚成一點的記憶便形成了“樹”的概念,而N`點它象形成了獨立點的記憶便形成了N`個概念。這些“類聚”,“群分”的自然法則也徹底地在夢境裡得到體現,並無需有意識去指導。而也正是這些概念的產生為顯意識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因為N`個概念區分的屬性各不相同,大腦C細胞便對這些概念再記憶。如上規則,C`個再區分提煉的屬性產生了二次概念,這次C細胞的記憶功能不再是A點與B點那些直接對外存在流化成的資訊流進行記憶了,它是對A點B點那些記憶資訊進行再記憶,這便是顯意識流區分於潛意識流的不同。當外自在資訊流被大腦細胞第一次記憶後所形成的意識流只是隱意識流,當概念產生後,它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同性相聚,異性相斥”的自然法則下的生物功能,這種產生概念的記憶流便是潛意識流,直至C細胞對這些潛意識流進行再記憶才產生了顯意識流,這個過程已經不是生物意義上的直接對外自在資訊流進行記憶和整理有序化的種群類屬……的概念,它已經有了一個主動性,至少它是建築於隱意識流和潛意識流之上的更高階的意識流,是對於已經開始走向有序化了的潛意識流系統進行主動的記憶,以創造更有序的意識流系統。這只是以一個人的記憶功能來論述人之意識流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過程。而實際上真正內在決定意識產生的原因還是要從整個人類群體上去認識,是人類群體意識分化出了個體意識才造成了個體人之顯意識的形成,只有人類的群體意識才是直接產生個體意識,產生一個人存在意識的根本原因。

3、原始思維的形成

原始類人猿群居生活到達一個程度後,從類似動物本能的一些高階的原始意識裡形成了一個共同協作,共居生活的意識,此便是群居意識。我們也把它稱之為群體意識。根據意識流不滅的原理,群體意識便作為意識的始祖永遠遺傳了下來,形成了共產同居,共同協作的群體意識。在此之前的人們只能使用些天然的工具。群體意識產生之後便開始產生意識的目的性、能動性和仿物造物性,開始簡單地加工工具。原始人開始有了一個簡單樸素的認識:必須群居生活,群體勞動,群體協作才能更好地生存。這便是意識的目的性。原始意識產生目的性後才產生了意識的能動性。是目的性促使原始人為了更好地發展群體,更好地進行群體協作,在個體的彼此適應群體的調和中產生了能動性。能動性產生之後便為製造原始工具創造了前提條件。勞動工具的製造是在原始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的,原始思維也即是隱喻思維的原始狀態。原始人透過原始概念的類比得到認識:石頭越尖越重越利越能有效地獵物。於是便在意識的目的性、能動性的驅動下產生了意識的仿物造物性,從而在意識的指引下製造出了工具。我們所說的概念並不是我們現在所定義的那種高度概括的事物共同屬性!原始人並沒有現在人那麼清楚明晰的意識,他們的概念只是表象的感覺,而邏輯思維的產生則是對隱喻思維自身的高度概括,是意識的反省內在自我審視。

4、隱喻思維的開始

原始人早先只是在原始群體意識驅動下有了一些群體的概念,以後逐漸地發展。如樹和石頭的概念之間的識別僅是不同種群物上的大體識別,後來個體意識的分化,樹的概念不但有了大樹小樹的區分,而且也有了高樹矮樹之別,再後樹又有了量與質的區別,最後樹才有了系統上不同層次的本質之別,到了現在植物學,把樹分作了許多門、綱、種、屬、類,而且細分還在繼續。這是符合精神存在分化原理的。精神不斷分化豐富意識,且越來越精確明晰!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把樹的細分化概念濫用,這也是為了生活——這顯意識不受太過紛擾而阻礙了情感表述。如當一棵蘋果樹和其它果樹都還沒長出果子,沒有花香上的顯著特徵時,我們看到便說:“這些樹呵!多美”!絕對沒有人會說:“呵!這棵蘋果樹多美!那棵犁子樹多美!彼棵桔子樹多美……”但當各棵樹有了明顯美的層次上的區別後,我們才會說:“這棵樹花開得真美!那棵樹果結得真美……”當然也可以說——“這些樹呵!都美!”我們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概念是有層次的,但在日常生活裡顯意識並不著力去區分,如果太努力去辨別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潛我才會那麼的重要。

只有傻瓜或瘋子才會試圖精確明晰到把人的精神現象用數字公式定理去作解釋!人們也應該認識到這樣做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人們沒有隱喻思維的精神活動便也就變成了只有精確思維的運算機器了!隱喻思維的特點便是透過類比和猜測,形象地將各存在物資訊附加組合、切割扭曲……這是一種隨意且模糊的思維形式,這正是人類的精神分化開始構築意識流系統,但還處於不成型期的傑作。片面的組合、不同認識的意識流被彼此相疊,造成各種無邏輯的似乎隨意的和盲目的、但正因此而顯得大膽的、美妙的猜測和幻想。此階段正是先民造夢的階段,也是意識流還比較散涉、沒有形成完善和嚴密規約的系統,僅具有一個比較粗糙的發散的隱喻思維繫統。這種情況和人們的幼兒時期也很相似!原始人們在意識覺醒期內幾乎分不清實境與夢境之間的距離,而透過釋夢正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他們的隱喻思維非常發達,在古老的中國甚至後來發展到了登峰造極!一部《易經》代表了人類隱喻思維下的最高成就。此種思維方式是意識構築系統從而形成邏輯思維不可缺少的基礎,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發展思維的力量和源泉,而又總是走在邏輯思維的前頭召領著我們的理念得以拓展。與其說我們是在開拓世界,不如說我們是在開拓自己!認識了自己才得以真正去認識世界,因為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與宇宙相融幾乎成為一體,我既是自己,更是一切的一切!

5、認識我們的認識能力

反反覆覆的述說只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是記憶流產生了意識流,而記憶本就是最自然的腦細胞功能屬性,是群體意識產生了個體意識,而群體意識的產生是意識流構築匯聚系統的結果,而只有個體意識產生之後才有了存在觀念。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都在隨著認識的深化而得到拓展。認識能力雖然並不等於意識能力,但卻是加強意識和組織意識流構築意識系統的必要條件,從物質精神合一於存在的思想下去解釋,非生命物質也是具有認識能力的,它們的認識能力便是必然與某些物質發生必然的關係。這只是一種無主動能願和目的性的認識能力,而生命物質中越是低階的生命的認識力越微弱,主動能願和目的性越差,只有在人這種處於進化發展中最頂端的高階生命的認識力才有了非常明確的目的性和能願性,而此種目的性與能願性在個體意識中發揮至了極點。要求充分尊重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願正表現了個體意識的主動性、目的性和能願性的張揚,這種呼聲會隨新時代的發展更得到顯露。從宇宙的進化發展上看,當原始宇宙進化產生了子宇宙後,子宇宙繼續進化發展便是子宇宙適應母宇宙發展而生存的能力。如母親對嬰兒的照顧反過來看是嬰兒對母親照顧的適應。此種適應力便是其生存的能力。只有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才會有認識能力的發展,是故,生存力是一切認識力的源泉和基礎。宇宙進化首先生成物理物質,物理物質有著最嚴格單調的相互必然對應性,它具有適應大宇宙存在的能力,而認識力也是由此進化發展。物理物進化出化學物後,化學物有了最簡單的記憶力,它適應物理物質世界的包容而存在發展,到了生命物質出現,有了較強的記憶能力,生命物質適應了化學物質的能力不斷增強,當它完成了系統地迴圈利用化學物質後,原始生命個體得以出現。原始生命有了原始的思維,原始的認識力,它外在表現僅是具有原始的簡單刺激反應,但無意識分化。再發展下去進化形成植物精神,開始有了較為完善的精神系統,具有植物的認識能力,意識開始分化,有了原始的群體意識,適應自然的生存能力。動物精神出現後具有了動物意識,已具有了低等的顯意識,具有了較強的認識力,可進行各方面的簡單辨別,最後發展成為人類精神,精神分化意識而且意識不斷構築系統,有了較強的思維力,認識力在不斷深化,而人的顯意識越來越強盛,最終發展到外分化,認識能力在電腦上得到了無比精細明確地刻現。

6、認同意識的意義

病毒屬於寄生生物,如果不鑽入細胞中去就沒法顯現出生命的特性,這種性質我們稱之為顯性性質。人便是一種具有顯性性質的動物,人如果脫離了人類社會生長則不能顯現人的特性,人只有在人群集結的社會中成長方能成為人。人的顯意識是對人群群體意識同化預設後產生的,這種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起的同化預設作用,我們稱之為認同作用。此種認同作用需要不斷維持,如若產生變化,則可能否定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意識,但是一旦認同作用已非常顯著地給記憶打上深沉的烙印,則使得其參與了系統意識的根基意識的構築,歸入了存在意識的建設中。動物都普遍有意識認同作用,越是高等級的動物的作用越顯著。如狗經過從小與人群生活,意識裡便有了許多對人類群體意識的認同作用,使其適應於在人群中生活,如果把它拋棄,讓它重返野生動物界生活,則會因不適應於野外生存而死亡,但它將會產生能動意識尋找回原來認同了的人類群體中去。這動物的認同意識便是一種可產生能動作用的意識,是低等於人類能動意識的低階能動意識。因為我們畢竟不能把狗完全當作人來看待,而狗也不可能徹底地把自己認同於人!其實許多群居性動物都對生存在群體中的個體產生了認同作用,由此我們可以把能動意識定義為:能動意識的產生便是由於個體意識對群體意識產生顯意識認同後而有對群體意識認同並不斷地維持顯化自己的此種意識的能力,所謂能動者是與迫動意識對立產生的相對矛盾。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人!原因是顯意識所造成的本我的存在意識各不同,而此種各自相異的原因是因為各人意識流所構築的系統各不相同。但卻可相似,此便是顯意識的認同效應!信仰、宗教、權威、價值觀念、等等構築成了顯意識認同的顯因子,而基本生理活動、人的生活愛好、習慣等則構成了顯意識的隱因子,其中顯意識認同又可分出許多層次、系統或僅是區域性上的認同效應。如一個人是天才,此是一種我們對權威的認同,但如果此人雖是天才又有一些生活裡的其它缺點,人們更喜愛這一類的天才!此是區域性認同,因為我們認同於自己的缺點,故而對帶有生活缺點的天才更能產生親切感。

7、意識的層次模型與精神意識的系統構築

萬物無常駐,我們在觀察到物質世界一層又一層的層次性和一個個系統的構成時,也看到了自己的意識構成也是層層疊疊的系統性構造,我們為了形象地說明意識層次積累重疊的此種情況,把每一層次意識的積累稱為意識的記憶模式。而任何更高一級層次的意識都有較低一級層次的意識記憶模式。如人們首先擁有的愛情意識是因為初戀情人引起的意識,而這意識便將會構成原始愛情意識作為愛情意識最底層的意識記憶模式,在以後的不斷的愛情意識的構建中,此意識——即對初戀情人的美好回憶都不會改變,即使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許多種層次意識,但仍把初始意識的記憶模式認同。人生過程便是如此的意識堆積過程,而人之死則是反過來的剝離過程。如下:意識層次模型圖。我們畫了一個側檢視1和一個俯檢視2。同樣是由兩條相交直線形成的直角座標系去組成一個系統構造形式,不過在這裡,我們是用兩條虛線來表示,意義是它有區別於實物性。側檢視是以相交點為中心,由下向上的方向排列成波形圖象,在我的思想裡,它應該是似聲波那樣從下到上的一個方向傳遞的圖象!俯檢視它應該似是從中心處泛動的水波形狀!至於我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只能說那是冥思下的智慧,因為我沒有機器儀表去探測,可能物物裝置也探測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是根據大腦的形狀去發揮想象了!同時也是為了能適合我們的顯意識去理解。

其實每一種意識都是由意識記憶模式發展起來的,人們總是在獲得了一種新的意識後便會把此種意識化為記憶模式,即是把此種意識作為模式來發展更高一層次的意識——這也是人們逐層次認識世界的原因,也即是產生思維定勢,造成許多思想保守或缺少創造性和感情心理麻木等緒多精神現象的原因。從顯我上來說,一切潛意識剛開始時是作為顯意識的,後來逐漸堆積起更高一級的顯意識後,高層次的顯意識又把低層次的顯意識化為潛意識,特別是出現了以社會意識為主要內容的顯意識後,便更是形成了一條軸線,顯意識系統性更強,如若此軸線折裂或出現再接,此係統顯意識遭受破壞便引起了許多對存在的困惑、迷茫、失落、甚至否定的意識。以社會顯意識為主顯意識,其在系統中便起主導作用,這些人往往是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而有些人則以生理意識為主顯意識,這些人往往只滿足於吃穿玩樂等生理需求,一旦生活不能滿足,此顯意識便遭破壞從而產生痛苦失落情緒;而有些人則平分秋色,以多種顯意識作為主顯意識,一種遭遇否定又會以另一種確立人生追求的方向,這種人沒有確定的中心主控意識,雖然他似乎可以似水隨處成形,但是太過於樂觀和積極熱情便近似於神經質,如圖:顯意識的系統構築圖。同樣是以兩條虛直線直角相交組成參照系,處於上面最頂層的意識波長為社會顯意識,這個波長較短;隨之而下的意識波長是家庭顯意識,這個波長比上個波長要長,再隨之而下的為生理顯意識,這個波長處於橫向直線上,波長為最長!再到處於下限的是資訊顯意識,這個波長最短。

論述至此,我們便可知曉,所謂的精神分化,意識進化其實是精神構築意識流系統產生分層,系統相對有序的統一作用。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非生物精神的構成是不分層的,沒有相對性,精神物質合一;而非生物系統的精神也如此構成,只是波長擴大或縮小了;而生物精神構成開始有意識分層,人的精神構成則不但產生了層次而且產生了系統的有序相對統一,如圖所示:(宇宙存在精神構成圖)非生物精神構成圖,我們用一個波峰來表示。非生物精神系統構成圖,我們用一個波峰與兩個波谷來表示。生物精神構成圖,我們用兩個平行的生物精神圖來表示。人類精神構成圖,我們用不同的`波長堆積的系統來表示。

8、三個“我”的出現和各種精神現象的形成

一個人的精神構成從層次上看有本我意識、顯意識、潛意識和隱意識。正常的精神現象是以顯意識為主意識,其它意識為次意識。夢境現象是以潛意識為主意識,而特異精神現象是以隱意識為主意識。主意識由兩大部分內容構成,一是認知,二是情感心理。當一個人的主意識以顯意識為主意識,並充分得到表述顯露,而次意識相對微弱時便是一個人的正常精神現象。但當一個人顯意識微弱,而潛意識卻得到充分表述顯露時,我們便稱之為夢境精神現象。而如果是以一些隱意識為主意識則陷於特異精神現象中,這便是身不由己控制,精神錯亂,不知所以然,根本沒有了本我意識,類似於受摧眠、傳說中的詛咒等等特異現象。我們從本我意識位於意識系統頂點上可知,本我意識雖是主控意識,但是對下面越低層次的意識越難以駕馭!所以才會產生本我意識失控的精神現象。

資訊流刺激大腦產生記,就猶如風吹過樹枝使樹葉搖動那樣,先是多個細胞記一個相同的資訊,隨後由一個細胞單獨記便產生了憶。這記與憶的流動產生了意識流,此便是感性認識,是我們意識對存在物形象的認識!爾後再重複這種記憶流並且在更深層次認識上產生再記憶,即是對這些感性認識再進行記憶的概括便形成了隱喻思維,在隱喻思維的基礎上,意識流構築成系統的意識層面,嚴密且完善了功能,有方向與目的性的有序規約性流動便形成了邏輯思維,我們把邏輯思維與較深層次的隱喻思維稱為抽象思維,而把感性認識與較低層次的隱喻思維稱為形象思維。從感性認識力和隱喻思維力和邏輯思維力的構成上看一個人的能力的高低,三者皆強大的便是些超凡的傑出天才人物,而三者皆弱的則是低智慧兒了!如圖:意識流系統構築圖。

我們還是用兩條相交的直線來表示參照系,不過這裡是斜相交成45度角,我們用一個立體的半圓球體來表示我們人的意識流系統,在這個球體上畫出經線與緯線用來表示各種各道意識流,這個球體位於橫直線之上部位。斜直線從上而下去看,圓球的頂點便是人之主控意識,它還包括了一個用緯線切割的環圓層面,寬度最小。再下是本我意識,同樣是用代表意識流的緯線切割成一個圓環層面,它的寬度要比上層寬很多!再再下的是顯意識,這個層面比上層更加寬。再下的是潛意識,它又比上顯意識層面更寬大。最後是隱意識,這個層面最寬,甚至它的體積佔了全半球的四分之三!這個意識流系統的構築是自下而上的發展,不斷疊加構築意識流,使其更有序化。但主控意識對整個意識系統的主控能力是自上而向下遞減,直至到了隱意識那裡再也無能力了!它的經線代表的意識流也同樣是把半球體切割成了一個個扇形,這些經線是家庭意識流、社會意識流、生理意識流、它物意識流和資訊流。我們再用三個實心圓點表示意識,最小的圓點表示弱意識、更大的圓點表示次意識、最大的圓點表示主意識。當顯意識為主意識,潛意識為次意識,隱意識為弱意識時,一個人便處於正常的精神現象中;當這個人的顯意識成了次意識,潛意識為主意識,隱意識為弱意識時,他便是在夢境的精神現象中;當他的顯意識成了弱意識,潛意識成了次意識,而隱意識為主意識時,他便存在於特異精神現象中。

由此我們還可以畫出一張(意識流形成思維繫統圖):

這張圖比較複雜,有點兒象電路板!因為不能付上圖片,在此不好述說!只說簡單點吧!大腦細胞就象是個電容器那樣,資訊物象是電流刺激了電容器,於是有多個細胞在記,而又有著另一個電容器的單細胞對多細胞電容器去再記,這個資訊流象電流那樣從一個電容器流向另一個電容器的過程便形成了記憶流!一個電容器只是體現記的功能,兩個電容器的再記便體現了憶的功能,記憶流形成後,它在構築意識系統時便變成了意識流。這些電容首先是形成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整合電路板,它是由隱喻思維構築成的混亂散涉的系統,這個系統形成我們的意識感性認識力,也叫形象認識力,我們用心理學詞語說,這種整合過程便叫意識流概括。它也叫隱喻思維力。同樣的,還有一個電路板,它是規約嚴密的系統,處於上方。我們稱為邏輯思維,它是意識流的再概括,主導抽象認識與邏輯思維力。意識流從這兩個系統的流向是從無序的單一走向有序的形成。我們同樣用三個不同大小的實心表示感性認識力(形象認識力)和隱喻思維力和邏輯思維力(抽象思維力)。天才便是這三種力都足夠強大的人;科學家是感性認識力與邏輯思維力都同樣強大,但隱喻思維力比較微弱的人;藝術家是感性認識力與隱喻思維力都同樣強大,但邏輯思維力卻比較微弱的人;只有感性認識力比較強大,而隱喻思維力與邏輯思維力都比較弱的便是一般人了!三種能力都微弱的只好成為了低能兒。

9、心理現象與個人心理的剖析

心理現象是人之意識流活動的表現形式,是構成精神存在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從整個意識存在系統的構成關係中全面剖析我們的整個心理存在。沿著這一思路,我們逐一地處理各意識層面的關係、各意識流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我意識與其它意識流之間的關係,揭示我們的心理構成。心理活動是因為各意識流之間,及意識層面之間,及本我意識與其它意識流之間,它們相互影響作用而產生的活動表示。我們以此為依據可以對人之心理作一個全面的簡單分類:從意識流組構建築意識層面從而形成意識系統的垂直向上的發展方向上,我們可以分出早期心理、成形心理和本我心理。早期心理是意識流正處於彼此排擠、混亂爭鬥,準備組建意識層面時所形成的心理,此種心理形成於嬰兒早期階段,所表現出的心理活動隱藏在深層的潛意識裡,並沒有形成太多可觀測於臉部表情變化的外在表現,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兒對外部資訊物刺激而產生的反應處於模仿和學習的階段,對於他的心理活動來說也是如此!它要把內心學習到的恐懼感直接用哭聲表達出來,而區分使用喜悅和微笑的表情,這還需要更多的鍛鍊。成形心理是隨著意識層面逐漸構築成系統而出現的心理,處於幼兒的晚期裡相對於本我心理而言,在系統心理形成後的幼兒已經可以成熟地表現出各種心理學情緒,如喜怒哀樂嗔痴迷慌亂等等的心理感覺外表情顯現。但是緒多心理表現並不為自己所控制,並深入地能自我感覺。如“孩子不記隔夜仇”便是說他的心理狀態,雖然也具有了成年人一般的心理表現內容,卻是僅隨外資訊刺激而情緒外露。幼兒不記仇並不是因為他的記憶力太差,而是因為記仇這種心理活動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對於幼兒來說,這些代表著痛苦黑暗的心理感覺丟置一邊去不再細想那才是一件最正確的事。可惜大人們反而做不到了!所以我們都喜歡具有意趣的人!

本我心理是形成一個人的本我意識後的心理,也即是有了存在意識的心理感受,開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作心理揣測。這也是對應本我意識開始確立並且組建顯意識的階段。我們問幼兒一些簡單的問題時,得到的常是一些令人發笑的回答。例如我們問“皮球怎麼從桌子上掉下來啦?”幼兒會回答說:“因為它不願呆在桌子上”。而如果我們問:“木塊為什麼浮在水面上呢?”他則會說:“我想讓它浮著唄!”這些心理是本我心理的早期階段,本我心理可分為早期本我心理、家庭本我心理和社會本我心理。早期本我心理以自我中心為法則,正常的人會在青少年階段轉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會本我心理。有一些沒能適時地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會本我心理過渡者最後便成了徹底的自私利己主義者。家庭本我心理是在形成家庭顯意識後產生的,在此階段的心理表現是對父母為主導的家庭產生了自己的依賴心理和不滿現狀的心理,這種心理的後期表現便是自己似乎要與父母的主控權力抗爭,要以自己的本我代替家庭父母的權力地位從而產生抗逆心理,容易替家庭前途擔憂或對父母產生不滿,容易以自己的意志按自己的想法去處理和構建家庭關係。女孩子會比較明顯的出現“管家婆”心理。而社會本我心理則是以社會為中心的本我心理,希望能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社會上的承認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並可以對社會存在現狀產生自己的影響力,對社會各種存在關係有一種渴望去支配的心理。而處於早期本我心理與家庭本我心理及社會本我心理之間的便是心理斷乳期,這種垂直由下及上的心理便統稱之為發展心理。

反方向分析垂直向下的自控心理,意識自下而向上發展構築,而自控能力則是自上而下控制。故意志控制力——即本我意識控制顯意識、潛意識與隱意識的能力是自上而下逐漸減弱的,此種由於本我意識對其垂直層面的控制關係以及反控制關係便形成了自控心理,我們為了更容易區分這兩種心理構成,把反控制關係形成的心理稱之為垂直向下衝突心理。自控心理反映出一個人對自己心理狀態的垂直控制關係,如一個人希望清楚地認識著自己的心理活動,對自己心理狀態的把握能力,對一些來自內心深處莫名其妙的騷動而產生的抑制或自解的心理皆是一個人的自控心理。而垂直向上衝突心理則是一個人往往在特定狀態下會發現自己並非是如此的一慣自以為是的人!好似自己不認識自己了。

我們如果按層面大概分類,可分為顯心理、潛心理和隱心理。自控心理與衝突心理在各個層次上的矛盾都有不同的程度上的表現,而最為明顯的是處於正常心理狀態下的顯心理。對於顯心理,一般人都能正常地感知認識並表現出來,而內傾型與外傾型性格的形成便與此有關。一般的內傾型性格的人的自控心理能力較強,但反之對沖突心理的感受也較強,故往往會容易產生內心心理激烈鬥爭的矛盾心理狀態,如對待一些不容樂觀的問題或既成事實上往往表現出憂鬱、悲傷、沉溺於內心的自我感受上。而外傾型的人一般自控心理能力較差,但對沖突心理的感受也很少,故其外表顯現往往易於樂觀自信,當然這兩種性格的複合型人群也不少,而且所謂內向與外向也是一個可彼此矛盾轉化的過程,悲觀的人也會有自信的一面,憂鬱的王子可能會放任自己去歡樂,複雜的心理構成總是不能簡單地去詮釋。

分析了上下軸線的心理構成後便是橫線上的平衡心理構成了。個人心理可分為個人外心理與個人內心理,如上所述:本我意識與潛意識、隱意識之間的層次上的衝突關係及調和衝突關係的控制便是個人內心理。而本我意識與顯意識中的他我意識、家庭意識、社會意識、它物意識等之間的衝突關係及調和關係便是個人外心理。按可平行控制或平行反控制衝突的關係可分為認同心理、接受心理、自我建築心理;相應的便是承受心理、反叛心理、自我毀壞心理。認同心理便是指本我意識對外在的意識產生認同作用從而產生的心理活動,對此常常表現為讚賞、支援、合作……而接受心理是本我意識對自己所認同的意識接受從而產生的心理活動,如感激、感動、愉快、幸福、高興、快樂……自我建築心理是希望得到他我意識或社會意識……。所認同並接受獲得榮譽而產生的心理,表現為熱愛、尊重、向上、積極等。而承受心理則是相對接受心理而言,是本我意識對自己所不認同的意識而產生的心理,表現為委屈、怒恨、怨氣、憂鬱……。而反叛心理則是對己所不認同的意識而產生反叛的心理,表現為不願、不滿意等情緒。而自我毀壞心理則是相對於自我構築心理而言,是由本我意識在自我構築過程中不斷承受自我否定,與其它意識產生衝突從而形成自我毀壞自己的心理。表現為自卑、自形慚穢、自暴自棄、自殺、自責、自怨等情緒。

所有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無非只有對立的兩種表現,一是滿意、二是不滿意。其實幸福感便是最大的滿意,而最大的不滿是痛苦。失落、失意、孤獨、憂傷、無奈、悲哀……都是強痛苦的表現;迷茫、不解、困惑……為弱痛苦的表現。幸福多痛苦少時便希望、願望、安寧、踏實;幸福少痛苦多時便迷茫不解、困惑…。。

由本我意識與其它意識所產生的衝突便是一切心理衝突的原因。而種種心理中,本我心理最重要。這種心理構築的根基牢固則是完整的人格,如若不牢固則會造成精神分裂——瘋、傻、變態、墜落等心理發生嚴重障礙,需要對其心理重新構築。本我心理與社會意識的價值取向一致則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而如若不一致則會造成種種對社會的不滿和反抗,甚至以犯罪或其它消極的形式對抗,而潛心理是由潛意識所主導,是顯心理形成前便存在的心理狀態,也是對顯心理進行構築的根基,如若本我意識主導的顯心理在其對生活的體驗中能夠與理想的期待一致,顯意識便會不斷得到加強進行維持構築,一旦受到失敗挫折而引起失望、無助、自卑、迷亂等情緒,從而促使本我心理主導的顯心理的瓦解,而在潛心理的影響下再構築顯心理。隱意識主導著隱心理,由於所處系統資訊的刺激而形成各種隱意識流,在良好的資訊環境裡,顯意識系統得到健康構築,框架健全,人格完整,根基牢固,心理狀態容易穩定。如若隱意識不斷衝擊主導顯意識對顯心理的構築則會容易使人之心理意識受隱意識控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說明的便是由隱心理引起的情形。顯心理的主要內容一般是家庭教育、國家社會形態的內容,一些反常心理則是潛心理或隱心理造成,隱心理總是先透過潛心理對顯心理發生作用,家庭意識氛圍是形成早期顯意識的主要因素,如果父母意識影響力大,則其早期顯意識確立的顯心理根基牢固,如若父母的影響力不大,則其早期確立的顯意識容易受他人意識所左右。家庭意識的體驗、社會意識的構築、各種意識的心理體驗作用都會在顯意識裡留下很深的烙印,只有在社會意識為主導內容較強地支撐起顯意識的基礎構築時,一個正常心理成熟的人才得以形成,一個健全精神的人格成形。社會意識是形成個人顯意識的主要內容,如若在以後的體驗中與已構築的不一致則容易造成顯心理重新構建,從而否定自我,產生迷茫、困惑、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