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篇1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瞭解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透過經歷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例項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透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方法的探究,培養學生樂於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學原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認識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透過學生實驗,感悟彈力的概念,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分析歸納法

透過觀察及實際使用測力計歸納出正確使用測力計的一般方法,並學會使用測力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用:彈簧、直尺、彈簧秤、拉力器、氣球、鐵架臺、相同質量的鉤碼若干只、微小形變演示儀、橡皮泥、乒乓球。

學生實驗用:橡皮筋、橡皮泥、彈簧、直尺、鉤碼一組、彈簧測力計等。

學生觀察並思考問題:

(1)撐杆跳高運動員比普通跳高運動員跳得高,撐杆跳高運動員藉助了什麼力呢?

(2)跳水運動員向下壓跳板時,跳板變彎,發生形變,同時變彎的跳板也在向上推運動員。這個過程中力是怎樣產生的?

(3)蹦極選手為什麼下落到最低點後又會上升呢?

(4)拉開的弓箭把箭射出去,什麼力使箭由靜止到運動呢?

教學過程

一、演示匯入

演示1:拉開的彈弓能把小紙團彈出去;

演示2:手壓擠吹起來的氣球,觀察形變情況;

演示3:拉橡皮筋,橡皮筋變長,發生形變,鬆手後,橡皮筋能恢復原狀。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彈力。

設計說明:創設情景,把學生引入彈力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提出彈力的產生、大小等有關問題。

二、推進新課

1、彈力

活動一:探究物體的形變

(1)活動要求:用手對橡皮筋、彈簧、氣球、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觀察物體有什麼變化。體會一下手有什麼感覺?

(2)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和自身的感受。

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觀察並分析,感悟到彈性與塑性的區別。

實驗現象分析:

(1)用力拉彈簧,彈簧伸長,撤去拉力,彈簧恢復原來長度。

(2)粗導線用力掰彎,撤去力不恢復原狀。

(3)用力使直尺彎曲,撤去力後恢復原狀。

歸納總結:

1.彈性: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彈性。如:橡皮筋、氣球、海綿、彈簧、鋼鋸條、格尺、橡皮擦、面板等。

2.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形變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如:橡皮泥、粗導線等。

[學生實驗1]將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壓彎(幾次尺彎的程度不一樣),手的感覺如何?

歸納總結:尺子形變後對手有力的作用,這個力就是彈力。形變越厲害,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1)彈力是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2)彈力產生的條件:a.物體發生彈性形變;b.物體互相接觸。

[學生實驗2]用手指按壓桌面,手指發生形變,對桌面有一個力的作用(即壓力),同時,桌面對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援力)。這時同學們能否看到桌面發生形變呢?是不是這個時候桌面沒有發生形變呢?

問題拓展:用手擠壓玻璃瓶,玻璃瓶發生形變嗎?

討論與交流:堅硬的物體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會發生形變嗎?如用力壓講臺桌或用力跺腳、用力壓玻璃瓶等,講臺桌或地板、玻璃瓶發生形變了嗎?又屬於什麼型別的形變?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數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微小的形變數?

【學生體驗】如圖所示,用手擠壓扁平瓶子同一載面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現細管中的液麵上升或下降,透過觀察液麵的升降可以判斷瓶子發生形變。請幾個學生上臺體驗表演,激發學生的積極心、信心,進一步體會自然科學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點評:學生體會和感受其中“放大方法”的精妙之處。

總結: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一些物體比較堅硬,雖發生形變,但形變數很小,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

2.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彈簧不能恢復原狀。

彈性和塑性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你能說出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嗎?

彈性;拉力器、高空彈跳、跳水跳板、彈弓、弓箭……塑性;揉麵、摺紙、捏泥人……。.’

例題鞏固關於彈力,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產生彈力

B.彈力僅僅是指彈簧形變時對其他物體的作用

C.彈力是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

D.壓力、支援力、拉力都屬於彈力

解析:兩個物體相互接觸,但不發生擠壓(即沒有發生形變)就沒有彈力作用。彈力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產生的力,所以A、C正確;壓力、支援力和拉力都是由於物體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它們都屬於彈力,故D也正確;任何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要對阻礙它恢復原狀的物體產生彈力,所以B是錯誤的。

答案:B

3、彈簧測力計

實驗一;把大小不同的重物壓在鋼鋸條上,觀察鋼鋸條彎曲的程度。

現象:重物越重,鋼鋸條彎曲得越大。

實驗二: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彈簧,觀察彈簧伸長的大小。

現象: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得越大。

歸納總結: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

根據物體形變的大小可以測定力的大小,根據這個原理做成的測力計叫做彈簧測力計。

學生活動要求:閱讀課本,讓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構造、工作原理。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1.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

3.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線的特點;

4.閱讀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介紹]1.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出示演示測力計):由刻度盤、彈簧、指標、掛鉤、外殼、掛環構成。

2.單位:標識在彈簧測力計刻度盤的上方,是“N”。

3.量程:彈簧測力計刻度盤上的最大示數。

最小刻度:從O到1N之間有十個小格,每一小格代表O.lN。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及體驗力的大小。

1.觀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標是否指在零點,否則要調零。

2.體驗。學生用手拉測力計的掛鉤,使指標指到1N、5N、10N,觀察彈簧測力計長度的變化,感受1N、5N、10N的力。

3.交流。讓學生自己歸納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教師可作適當的指導。

①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②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標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標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③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實際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的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與彈簧測力計的外殼摩擦。

歸納總結: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也就是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出這個範圍。

(2)認清彈簧測力計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測量值。

(3)測量前要把指標調到零點,讀數時,視線要與指標相平。

(4)測量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彈簧或讓彈簧測力計長久受力,以免損壞。

溫馨提示: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當外力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也會發生塑性形變,即撤去外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介紹]為了滿足不同的測力需要,人們還製成了其他形式的測力計,如握力計、拉力計、托盤秤等。

同步訓練

1.下列事例中,不是應用彈力工作的是()。

A.撐杆跳高B.跳遠C.玩具彈簧槍射出子彈D.守門員接住射向球門的足球

答案:D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B.彈簧測力計的刻度可以用cm、mm等作單位

C.彈簧測力計不能測量各種力

D.能發生形變的彈簧只有拉伸時才能產生彈力

答案:A

3.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在物理實驗中,經常使用來測量力。

答案:測力計彈簧測力計

4.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彈簧的越大的原理製成的。

解析:任何一個彈簧,它所能承受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能恢復原狀了。在這個限度內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或壓力)成正比,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性質製成的。

答案:大,伸長

5.下列關於彈簧測力計使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A.每個彈簧測力計都有一個測量範圍,被測力應小於這個範圍

B.使用前必須先對彈簧測力計校零

C.彈簧測力計只能豎直放置,測豎直方向的力

D.彈簧測力計可以測不同方向的力

解析:彈簧測力計可以豎直放置,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傾斜放置,但無論怎樣放置,所測力的方向應與彈簧伸長或壓縮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所以選C。

答案:C

教學反思

本節關鍵是介紹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彈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不作太多的要求,只是要讓學生知道因為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生活中常見的壓力和支援力等都是彈力。工作原理只要知道彈性範圍內拉力越大,伸長越長即可。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透過課堂上的分組實驗測量活動、參與式交流等探究形式的運用,不但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鍛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並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高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透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匯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透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透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匯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

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臺

七、教學流程:

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麼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於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麼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麼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後,觀察有什麼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麼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透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後,物體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數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透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臺,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並說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著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比較複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數的關係則比較簡單那有什麼關係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器材:

鐵架臺、彈簧、刻度尺、

鉤碼(每個50克)

問題5: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怎麼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資料,資料怎麼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後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x——胡克定律

X=形變數【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係數,單位N/m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透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透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2、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授課型別】

新授課

【主要教學方法】

講授法

【直觀教具與教學媒體】

黑板、粉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問題1:力的定義是什麼?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題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

問題3:能夠舉出一些外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的例子?

——壓縮彈簧、擠壓海綿、用手彎曲直尺、小鳥壓彎枝頭、拉動橡皮筋等。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問題4:以上例子中各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改變。

結論: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變都非常明顯,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變非常微小,無法看清。例如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的形變;人站在地面上,地面發生的形變。這些形變我們需要透過儀器及實驗手段來判斷。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形變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擠壓海綿,海綿發生形變,鬆手後恢復原狀;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裂,無法恢復原狀。

總結:物體發生形變,在撤去外力後,有些能恢復原狀,如例子中的海綿,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而有些物體由於形變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任何物體的形變如果超過了彈性限度,將不能恢復到原狀。

演示:①.被彎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筆頭,放手後粉筆頭被彈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紙團,放手後小紙團被彈飛。

問題5:為什麼粉筆頭、小紙團會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會對和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就被彈起。我們把這個力叫做彈力。

問題6:如果粉筆頭、小紙團與形變的物體不接觸,會受到彈力嗎?

引導學生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彈力。

總結:彈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直接接觸併發生形變。

(二)幾種彈力

學習了彈力的定義,我們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的問題。問題1:課本放在桌面上,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課本和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麼呢?

——課本多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課本的支援力。

問題2:它們是彈力嗎?為什麼?

——它們是彈力,因為它們符合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並且發生形變。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於重力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於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要恢復原狀,對書產生垂直於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援力。

學生活動:靜止的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援力,知道學生畫出力的示意圖,分析壓力和支援力的方向。

物體;支援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援面指向被支援的物體。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懸掛物由於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繩產生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重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於發生微小的形變,恢復原狀時對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是懸繩對重物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力有無的判斷可以採用假設法。

產生彈力必須要接觸,但接觸的物體之間不一定有彈力。引導學生分析如圖4中靜止的小球與牆壁之間是否有彈力。

結論:牆壁與小球之間沒有彈力。可以採用假設法,假設牆壁與小球之間存在彈力F,則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會靜止,會向右運動,這與題目中小球靜止相矛盾,所以牆壁對小球沒有彈力。

這是判定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有哦彈力的基本方法,說明兩物體接觸但沒有發生形變。

(三)胡克定律

結論:壓力、支援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援面而指向被壓的

演示:①.直尺彎曲不同的程度彈射粉筆頭,彎曲程度越大,彈射越遠。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彈射小紙團,拉伸程度越大,彈射越遠。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這是對彈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彈力與形變的關係,一般來說是比較複雜的,但是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是比較簡單的。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伸長量或壓縮量滿足關係式:

F=kx

即彈簧的彈力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這個式子是由英國科學家胡克首先發現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彈力,x表示彈簧的型變數(既可以是伸長量,也可以使縮短量),k表示彈簧的勁度係數,其單位是牛/米,符號是N/m。生活中常說有的彈簧“硬”,有的彈簧“軟”,指的就是彈簧的勁度係數不同,彈簧的勁度係數和彈簧的粗細、材料、長度、直徑、繞法等有關,它反映了彈簧的特性。每根彈簧都有其特定的勁度係數。

【佈置作業】課本56頁問題與練習2、3、4題。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學大綱對彈力沒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沒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彈簧秤的原理,學會用彈簧秤。

由於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同時它又是製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課程標準將它納入教學內容:透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具體事例和實驗瞭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新教材在編寫這部分內容時,首先透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彈簧等,讓學生感受它們對手有力的作用,從而引出彈力的概念。然後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自制彈簧測力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知道形變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和實驗,建立彈力的概念;透過實驗,探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係;透過製作,探究學習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培養學生勤於動手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細緻的科學作風。

三、教學方法

建立彈力概念主要透過演示觀察、學生操作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學習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係、彈簧測力計的製作主要是透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主要是透過交流評估的方式進行。

四、教學過程

(一)塑性、彈性、彈力概念的教學

由直觀到抽象,從現象中歸納出事物的共同特徵,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

(1)活動感受:學生的課桌上備有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讓學生透過觀察、觸控、把玩等活動感知這些物體的特點。

提問:透過大家的觀察、動手活動,你們對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點評:上述提問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誘導,因而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放,學生很可能會在物體(物質)的導電性、金屬與非金屬等方面加以認識,會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學生也會在物體能夠恢復原狀或不能夠恢復原狀方面加以描述,對塑性、彈性、彈力等概念逐漸明晰。當然,也不排除過度的開放會使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這時,教師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提示,學生也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2)透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提出塑性、彈性、彈力的概念。

(二)關於彈簧測力計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彈簧的形變程度(伸長)與彈力大小的關係

讓學生經歷基本的探究過程,透過觀察、實驗,然後總結出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之間的具體關係。

實驗與體會:在彈簧或橡皮筋下面掛不同數量的鉤碼,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對此現象你有什麼想法?

點評:這一問題的提出能夠滿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學生:善於理性思考的學生會得到規律性的結論;善於動手實踐的學生會想到製作設計測力計。因為沒有限制問題的思考方向,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思維,目的在於能夠引導學生得到三種不同的回答: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能夠用於工程技術上;我們可以根據同樣的道理設計製作一個簡單的測力計。而這三種回答其實都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作為一個探究活動,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才真正進入探究,因為學生的類似以上的回答其實是試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結論性語言應該要求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論證。因此,可以說上述教學步驟僅僅是探究活動的一個引子。

探究:學生探究彈簧(或橡皮筋)的伸長與拉力的關係。

……

2、彈簧測力計的製作探究

導引:我們已經知道了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這一關係,並且我們也想到了根據這個道理可以設計製作一個測力計。那麼,現在就請大家實際製作一個測力計,同時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螢幕上):

(1)設計製作方案。方案包括製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驟、合作等內容。

(2)交流製作方案。主要加深對測力計是應用了彈簧被拉得越長,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認識,以及對製作過程中用掛鉤碼作為已知拉力這一方法的理解。

(3)製作過程。可以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在課堂上完成,實驗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種彈簧、各種橡皮筋、紙盒、圖釘、小塊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後自己尋找合適的器材完成。

(4)交流評估。課堂上,先讓學生交流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獲得的經驗,然後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彈簧秤,掛重物稱量,並和準確的彈簧秤進行對比,如有較大差異,分析誤差原因。

點評:由於各種原因,學生很難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上述探究活動,因此可以專門安排一節課時間(科技實踐活動時間或物理課)進行交流,將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展示出來,互相學習,並進一步完善。

(5)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根據製作過程中的認識以及在交流評估中老師的一些示範操作,讓學生討論和總結使用彈簧秤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包括測量範圍、零點、自由伸縮等,再進一步學會讀數。

點評:這一章節的教學設計突出了新課程實驗教學的以下幾個特點:

(1)提倡使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具體感知了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等生活中常見物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2)重視過程體驗。學生設計製作的具體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點,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3)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探究過程中的高度開放性既重視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各種實驗方案,又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主動地思維。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對問題的討論,還是設計製作,都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發揮的餘地,實驗室提供的器材也有許多可以互相替代的,並且允許學生自己尋找材料,這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等。

(4)重視對實驗結果的評估與交流。一般教師在佈置此類任務時,都對後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於一種僅是說說的口頭形式。本教學設計中,特別再花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評估和交流活動,作用有兩個:一是透過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激勵學生健康熱情的科學情感;二是可以在設計與製作的原理方法的知識層面上獲取更多的資訊量。

初二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演示實驗來理解物體的彈性、塑性以及彈性有一定限度這些較為抽象的概念。

2.透過親手去拉皮筋、壓彈簧、搬尺子來感受彈力的作用,再透過抽象性思維歸納出彈力的一般概念,從中隱約地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法。

3.透過演示“共同自制彈簧測力計”自然而然地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並且能增強自我創造的自信心。再透過觀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測力計能夠找出它們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彈簧的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大小的關係,將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轉化為直觀的長度或角度的大小)。並以此能拓展認識到其它基本測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透過“使用測力計”的分組實驗總結出使用的要領,並且聯絡前面學過的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們有共同的使用要領,從而對逐類旁通的學習方法產生一些自發的認識。

教學重點: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教學難點:

彈力概念的理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彈性、塑性及彈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觀察其伸長,撤去拉力,觀察其恢復原狀。

{2}拉泡泡糖條,觀察其伸長,撤去拉力,觀察其不能恢復原狀。

(3)壓海綿,觀其變薄,撤去壓力,觀其復原。

(4)壓橡皮泥,觀其變薄,撤去壓力,觀其不能復原。

(5)壓鋼尺,觀其彎曲,撤去壓力,觀其復原。

(6)壓鐵絲,觀其彎曲,撤去壓力,觀其不能復原。

2、用示意圖再現以上六個演示實驗的現象。

3、學生分組討論,將以上六個現象分類。

4、各抒己見再導向統一,得出彈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較大,很大的力分別拉同一根彈簧,觀察其能否復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

二、彈力

1、學生動手實驗:拉皮筋,壓彈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彈簧、尺子對手的力。

2、分析以上彈力的產生,得出彈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長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2)彈簧在被壓縮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3)鋼尺在被壓彎時,對手施加的力叫彈力。

將“皮筋、彈簧、鋼尺”抽象為物體;“被拉長、被壓縮、被壓彎”抽象為發生彈性形變;“手”抽象為使前者發生形變的物體。之後順勢得出彈力的概念。

3、板書彈力的概念,強調出彈力產生的條件。

4、鞏固記憶彈力的概念。

先介紹記憶的方法,而後讓學生敘述,教師做示意動作。

三、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構造

1、自制測力計

引領學生一起“無意”製作,而後再“意外”發現如此裝置能測量力的大小,最後模仿溫度計、電流計的命名方法將如此裝置命名為彈簧測力計。

2、觀察儀器廠家生產的實驗室所用的彈簧測力計:觀察影片資料:測力計的構造與原理。

3、歸納測力計的構造原理:先師生共同歸納後教師板書。

4、觀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測力計:

觀察影片資料:各種測力計。而後總結其共性:都是利用彈簧的形變與外力的關係,把力的大小轉化為長度或角度。最後再回想溫度計、電流計、電壓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測量工具的共性:將抽象的大小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大小。

四、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1、分組實驗:測量頭髮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學生各自說出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涉及到“0”刻度線時放影片資料:0點的校正。

3、歸納板書: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線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領學生回想刻度尺、溫度計、電流計的使用要領,從中發現基本測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領。

5、練習讀數:條形刻度板測力計讀數、扇形刻度板測力計讀數。

五、小結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