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一歷史《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初一歷史《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

春秋戰國時期,透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歷史《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教學設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透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透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閱“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臥薪嚐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說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閱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2)秦晉之好;(3)問鼎中原;(4)臥薪嚐膽。

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衛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銳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戶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透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說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