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盛唐氣象》教學設計評說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盛唐氣象》教學設計評說

一、科學定位,最佳化教學效果

(一)依據課標,確定教學主題。

首先,本課的課程內容為透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瞭解盛唐的社會氣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課主要學習四部分內容,即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分別從經濟發展、民族關係、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四個方面展開,四者之間相互聯絡,從不同側面共同展現了唐朝的盛世景象,這些內容均和本單元主題切合,由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主題可以確定為繁榮、開放。緊扣這一主題,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知道唐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城市繁榮的表現,知道唐太宗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況,瞭解當時的開放的社會習俗及多彩的文學,知道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通過歷史圖片及文獻資料的閱讀、鑑賞,學會發掘、概括歷史資訊,並分析相關現象出現的原因;感受盛唐氣象,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觀念,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

(二)立足課堂,培育歷史素養。

歷史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在本課中,最突出的歷史素養有:

(1)史料實證素養,本課運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畫、瓷器、雕塑、石碑、繪畫、書法等實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騎駝樂舞俑,證明唐朝陶瓷業生產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吹排簫樂伎壁畫說明唐代社會風氣的開放,展示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閻立本的《步輦圖》、敦煌莫高窟的彩繪壁畫和雕塑等說明唐朝書法、繪畫方面成就斐然。這些實物對於歷史研究起到了證據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史料實證的學科精神。

(2)家國情懷素養,本課透過講解唐朝經濟的繁榮、民族的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感受到盛唐的氣象,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透過學習唐朝與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透過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實,感受到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樹立民族平等的觀念,認識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透過引用並朗誦唐朝的詩歌,感受唐朝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貼近學生,凸顯教學立意。

根據本課在本單元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水平,確定本課的教學立意在於:1.全面瞭解盛唐繁榮開放景象,基於課程標準,本課應讓學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城市繁榮的表現,知道唐太宗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況,瞭解當時的開放的社會習俗及多彩的文學,知道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這既符合本課教學內容實際,也符合初中學生的接受水平。2.閱讀歷史圖畫培養審美情趣,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閱讀歷史圖畫,本課採用了《雨中耕作圖》、《唐三彩騎駝樂舞俑》、《秘色瓷》、《步輦圖》、《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弈棋仕女圖》、《吹排簫樂伎壁畫》、《顏氏家廟碑》等大量的圖畫,既透過圖畫認識和了解了唐代在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最佳化環節,教材子目有機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設計

本課分成經濟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開放的社會風氣、多彩的文學藝術四個方面,看似相互獨立,但實際上這四個子目之間前後有著聯絡。講民族關係時,運用了閻立本的《步輦圖》,講解了文成公主入藏這段歷史,同時透過圖片瞭解到了閻立本的人物畫中的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凸顯了唐朝繪畫的成就。在講解開放的社會風氣時,運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圖,既描述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我認為把教材有機整合解決了內容繁雜和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構建起歷史知識結構的完整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點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務於教學,能最佳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成就歷史課堂的魅力。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據課程標準,依託教材。課程標準是編寫歷史教科書的依據,也是進行歷史教學和學生學業評價的依據,在進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讀和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整合也不能漫無邊際,要從歷史觀和文明觀角度對教材中的內容作出合理的遷移和必要的取捨。另外,教材整合要結合學情和教師自身特點,在備課時應多考慮班級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認知水平和結構,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並能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預估,以生成一份結合學情特點的有實效的教學設計,整合子目內容,突出重難點,教師在整合時還要考慮自身特點,語言習慣,知識結構組成等,切莫東施效顰。本課的教材整合我認為可以再精緻些,使用時機再靈活些。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學生預習較為充分的情況下進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結果會適得其反。

三、以詩證史,挖掘史料資源

本課講的是盛唐氣象,既包含了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也包含了文學藝術,而唐詩恰恰是文學繁榮的最突出表現,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很多源自於當時的社會表現,透過詩歌來驗證史實,體現史料來源的多樣性,也幫助學生學會對史料真偽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詩詞背後的史學資源,為此,我精心挑選了四首詩,詩的內容有關於筒車的使用,長安城的宏偉,對少數民族的冊封、唐女子下棋,涵蓋經濟、民族關係和社會風氣三個方面,而且是盛唐時期的作品,以詩證史,借詩歌內容來考訂史實,由詩以見證經濟、民族關係、社會風氣的繁榮、開放,同時也展示了唐詩的魅力,將主觀的鑑賞活動與嚴謹的學術考辨相結合,以詩證史,不僅大大拓寬了唐詩解讀鑑賞的思維空間,也有助於提高唐詩研究的學術品位,擴大了史料範圍,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從本課採用的以詩證史法來看,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多角度的認識了盛唐氣象。在採用這種方法教學時,要注意到詩與史實屬特徵不同的兩個領域,“虛”與“實”之分野十分明顯,因此在選擇詩歌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