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技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設計

一、吃透課標,整合教材

(一)落實課標,確定教學主題

本課的課程內容為透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即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主題可以確定為“宋元時期的科技和外傳”。緊扣這一主題,突出以下特性:第一、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宋元時期的科技及對世界的貢獻,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基礎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第三、人文性,以四大發明的成就及傳播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並由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透過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術的比較,認識到活字印刷術的優點。知道指南針、火藥技術發明和改進的時間、作用。透過《四大發明傳播路線圖》,知道四大發明及其外傳的範圍,瞭解四大發明在宋元時期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原因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影響,認識到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激發勇於創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依據課標,整合教材資源

歷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來編排的,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但不能因為重視教材而限制了教師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教材課堂實際現狀,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的實情,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靈活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使知識更具邏輯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課程內容是透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教材又分成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三個子目,如何正確處理好課程內容和教材三個子目之間的聯絡,透過仔細研究課標,通讀教材,在講授新課時先講三大發明的出現和應用,然後把三大發明的外傳放在宋元發達的中外交通這樣的大背景下講解,透過宋元時期交通路線圖先講宋元時期整體的陸路和海路交通,然後透過四大發明外傳圖切入四大發明外傳及對世界的貢獻,這樣既解決了課程內容,又把三個子目有機聯絡起來,使本課教材內容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二、寓郵於史,史以郵顯

(1)郵票引入的設計

郵票是歷史教學中有效而獨特的工具。被稱為“百科全書”的小小郵票,作為一種載體,把時間與空間、人物與事件結合,將歷史上有意義有影響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透過方寸畫面呈現給世人。一些重大的歷史、著名人物、風土民俗、科技發明、文物古蹟、文化典籍等往往是郵票的重要題材,而這恰恰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運用香港發行的紀念四大發明的郵票,面值1.4港元的郵票,以古稱“司南”的勺狀指向儀配以指南車和鄭和下西洋的航船,形象地展示了指南針的產生流程及其作用;面值2.4港元的郵票以宋朝發明家畢昇、泥活字版和用活字排印的古籍展示印刷術的發明;面值3港元和5港元的郵票則分別展示了火藥和造紙術的發明。以郵票切入,引導學生觀察郵票,說出郵票包含的內容,科學運用這四張郵票開展教學活動,增強了歷史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四大發明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思考問題,走出‘純’歷史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慾、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促進教學雙邊互動活動,使歷史課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主動,從而充分理解了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2)運用郵票的注意點及反思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其他教具可以使用,郵票只是其中的一種,不能用得太“濫”,要抓住時機,適時適度適量地使用。在運用郵票教學時,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郵票的選擇要有真實性,歷史就是客觀存在,不是野史也不是道聽途說,所以選擇的郵票也要客觀真實,本課所選擇的四張郵票就真實反映了四大發明的相關內容,也就有利於教學。第二、郵票的選擇要有關聯性,選擇郵票教學是為教學服務的,如果僅僅是為了引起學生注意力和興趣而與教學脫節,那這種輔助教學形式就是浮誇的,必須要捨棄。而本課選擇的郵票基本反映了四大發明的過程及影響。所以在備課時,要積極發動全體學生蒐集有關郵票及歷史材料,讓他們參與老師的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覺地學,教師則充當一名導演。在運用此種方法時,尤其應注意尋找郵與史兩者的結合點,將二者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 恰如其分,不致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生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