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

《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透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透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3、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後繼續學習。

4、技能:是透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5、操作定向:即瞭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6、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並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8、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瞭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式,瞭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11、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12、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

13、認知策略:是加工資訊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於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資訊。

14、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瞭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

15、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於學生適應環境並調節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16、複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資訊,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絡起來從而增加新資訊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18、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19、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又相互聯絡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與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

20、問題:是給定資訊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22、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資訊,摒棄無關因素,並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徵。

23、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4、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25、聚合思維:是將各種資訊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

26、頭腦風暴訓練:透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的訓練。

27、態度:是透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29、道德認識:是對道德規範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誌。

31、從眾:是指人們對於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們行動的現象。

32、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3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35、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透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性學習。

36、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3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3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39、系統脫敏: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40、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透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