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評語

課堂教學設計評語範文

篇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大全(附帶評語)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表

1.(1)引課較好,考查學生的知識面;

(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體代替板書;

(3)能透過分組搶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多分幾組效果可能更佳)

(4)教學思路清晰,符合“三維目標”要求,教學實施較好,能基本體現“合作、探究、互動、評價”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課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學容量,以訓練接納資訊和處理資訊能力。

2.(1)語速有點快;

(2)能以例貫穿課堂教學,引發學生思維、討論,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3)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融入當時的情境,為學習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但注意不能用多媒體字幕代替板書;

(4)教學思路清晰,教學實施恰當,教學效果較好;

(5)要注意大部分同學的聽課狀態,深入到學生當中,激發大部分同學參與課堂教學之中;

(6)拓展教學較好。

3.(1)教學基本功較紮實(教態、語言、邏輯、引導);

(2)教學思路較清晰;

(3)能利用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實施效果較好;

(4)小亮點1:能創設小活動(不同同學用不同語速朗讀)讓學生獲得情感體會(驗);

(5)小亮點2:知識拓寬與漢語言文化節活動接軌;

(6)注意板書(不能利用螢幕打字代替板書及語言的“深情”表述)。

4.楹聯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節課是一節校本課程選修課,教師能利用歷 史上的妙對及學生不瞭解創作的作品點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語文 學科的興趣,還有很好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說利用楹聯教學把 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既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鍛鍊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合作能力。

5.(1)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課堂教學能根據教學設計,基本達到教學目的;(2)能利用學生扮演等活動以及高考題的講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知識歸納較完整,課堂容量較大。

建議:

(1)語言節奏、語調要適當控制;(2)要培養讓學生記筆記的習慣;、(3)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歸納、總結;

(4)點評之前可先讓同學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

6.(1)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實施能以例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基本上能體現三維目標,較好達到教學目的;(知識 的教育性)

(2)建議:①應更“解放”學生,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 學; ②應突出語言學科聽、說、讀、寫四個環節的教學; ③注意控制語言的節奏、語調、“激情”教學(包括肢體語言和使用); ④板書!

7.(1)能透過創設活動,情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2)能讓學生利用English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思維及口語能力;

(3)能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4)建議: ①教師應加強本身的口語水平,以創設更好的語言環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②“情感教學”方面有待加強; ③應充分“釋放”(解放)(調動)學生,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能力;

(5)本節課重在知識講授及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方面能力,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8.(1)能利用案例分析進行教學,特別是切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案例,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討論,使學生不由自主參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說教學設計較好,倘若教學基本技能(包括語調節奏等)再提高一些,則課堂效果將更好;

(2)本人思考:……

9.(1)能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較直觀突破“工具” )

(2)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能按“四位一體”課堂教學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設計並實施教學,課堂教學基本體現“三維目標”要求,教學效果較好,(能注重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又能引用例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見解,師生互動性強,課堂氣氛較活躍);

(3)語言節奏控制較好,能利用肢體語言“拉近”師生關係;

(4)薄弱環節:板書、課堂把握(分析例)

10.(1)教學設計能按“四位一體”教學法基本要求,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

(2)教學實施(包括節奏控制、多媒體應用、師生互動等)過程很順暢,教學效果好,特別是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這是一節較成功的公開課。

11.(1)演示實驗的可視度(墊高);

(2)第二個“演示實驗”應該做,以驗證分析的結果;

(3)注意板書的規範性;

(4)多媒體的應用不合理;

(5)教學基本功尚可,教學思路較清晰,能按教學設計思路實施課堂教學,邏輯性較強,基本達到教學目的,能利用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課堂氣氛較活躍;

(6)教學設計較傳統,建議把本節課改為探究性課型;

(7)應指出自感 電源;阻礙等重點概念。

12.(1)利用思考題引課,讓學生較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是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2)能利用多媒體及簡單教具(如賀卡)化抽象教學為直觀教學,突破了教學的一些難點;

(3)教學基本功較紮實,教學思路較清晰,邏輯思維較強,能利用例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較活躍(師生互動較頻繁)教學效果較好; (4)注意稍微放慢課堂教學節奏,培養學生做筆記的習慣,另注意克服語言的重複;

(5)建議:一道例題認真規範書寫,其它例題可直接點拔思路以增加課堂容量。

13.(1)教學基本功較紮實,特別是教學邏輯思維能力較強;

(2)能利用例引發學生思考、討論、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3)能大膽進行教學方式改革,課堂氣氛雖不夠活躍,但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改變教學方式,體現“三維目標”要求,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特別是能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上臺講課);

(4)多媒體的應用

(5)在改變板書傳統模式方面,本節課較成功,但還應多鼓勵更多學生參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語言節奏把握及學生配合上加把勁,則會更加成功)

14.(1)能大膽嘗試網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分享成果,學會蒐集資料,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

(2)能透過設定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3)由於學生資訊科技技能不熟練及裝置故障緣故,導致本節課總體感覺課堂節奏把握不是很好,建議課前進行裝置檢查及提醒學生學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學習,另應留充分時間讓學生查詢資料;

(4)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

15.(1)引課的兩個例子很好,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與正文教學的銜接還應認真推敲;(過渡自然)

(2)教學方式較傳統,基本上還是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師生對話方式,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且問題的深刻性值得挖掘,不要讓學生一看課本就能答上來,要引發學生的思維,如可以用例項來讓學生辨別發展階段;

(3)本節課多媒體的使用作用不大有點代替板書的嫌疑;

(4)教學思路較清晰,但教學方式需改進,教學技能需進一步提高。

16.(1)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

(2)傳統式教學模式,師生活動侷限於教師問、學生答的層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3)建議: ①應多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思維、討論、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二:課堂教學設計與評價

一、課堂教學設計概述

(一)課堂教學設計的概念

課堂教學設計是指課堂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也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什麼(課程內容)和怎麼教(教學組織形式、模式選擇、媒體選用等)進行設計。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框圖表示如下:

價值觀

引導者

按照新課程的理念,課程要透過教學活動來實施。教材只規定活動原則、方式及注意事項和案例,教學活動要由教師來設計。過去,教師只會備課,課堂教學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侷限於促進者合作者 自主性 創造性

單向的傳授,教師是課堂的權威和主宰,把教學大綱、教材作為進行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現在,教師則必須學會設計活動。不會設計活動,只會照劇本演戲的教師將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實踐中,課堂教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具體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著眼於激發、促進、輔導學生的學習,努力實現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課改理念,保證沒有一個學生處於教育劣勢,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同樣的機會發揮和完善自己的才能,能適應環境並積極參與創造的活動。這樣就能保證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有利於實施個性化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強調教學不僅要從社會需要、教學內容、教師及教學資源等實際出發,更要求對學習者進行科學分析,綜合考慮採用何種教學策略、教學環境,並透過科學評價進行反饋,根據每個或某類學習者實際,採用強化措施,使教學對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效果,促使他們按各自的特點有效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

第三、有利於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教學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實踐中大量運用課程設計、單元設計、課堂設計、教學課件和媒體設計,有利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保持最佳狀態。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主要關注學生的參與態度。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既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又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必經之路。這種參與不應該是強迫的,而應該是自願的。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是評價一堂好課的首要標準。

2.注意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要重視課外、校外、隱性資源的開發。

3.注意師生的交流。教學過程的本質就是師生的平等交流,不但是資訊的交流,還包括情感的交流。

4.注意教學活動的開放性,應該容許出差、出分歧、出錯誤,容許超標(課程標準)、超本(教材)、超時(固定的教學時間),對於具有生成因素的“三超”應該鼓勵。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1.一般系統理論

裡奇認為,任何系統都包含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五個要素,而這五個要素之間又存在著三種聯絡形式:過程的時間順序,各因素間資料或資訊流程,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對系統的設計離不開這五個因素及三種聯絡形式的分析與綜合。任何一個因素或聯絡形式的差異都會造成系統設計的變化。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因素組成的系統,是一個由輸入(建立目標)——過程(導向目標)——輸出(評價目標)的完整過程,它要求人們從系統論的整體出發,從環境分析入手,制定教學目標,發展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傳遞、評價,並有效運用系統反饋進行教學設計修正,從而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活動廣泛的採用了一般系統理論。

2.學習理論

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人類為尋求最佳的學習途徑而進行的策劃,課堂教學設計又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而學習是學習者透過經驗而引起的學習者的知識或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課堂教學設計活動無疑是引起這種變化的重要途徑。無論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還是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都為

教學設計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3.傳播理論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活動,與資訊的傳播密不可分。資訊傳播是在有干擾的環境中執行,並由資訊源、資訊渠道和資訊接受者三者為主要成分構成的系統。為此,教學傳播必須充分考慮資訊編碼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傳播渠道的暢通性和資訊密度的適度性,資訊接受和選擇的正確性和高效性。因此,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離不開傳播理論的。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裡奇把教學理論的概念分為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和任務中心模式。卡羅爾在時間中心模式中提出了一個經典的公式:

學習程度=F(實用時間/所需時間)

其中,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與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毅力和所許可的學習時間和機會決定實用時間。該模式認為,學生自身的內在的因素是難以控制的,可控的是影響個體學習的外在因素即所許可的學習時間和機會與教學的質量。因此,課堂教學如何安排適量學習時間、確定具體學習目標,有效運用教學傳遞技巧就十分重要。而任務中心模式則關注對學習過程的促進,其中最具影響的是布魯納與加涅所提出的兩種模式,兩者均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導向。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教學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其目的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總之,借鑑該理論是有助於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

(三)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設計教學時要全面考慮教學的任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因素,使多種因素能夠協調一致,相互適應,向著共同的目標形成合力。

2.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是現代教學的本質特徵,其表現為三個不同層次,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都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服務。從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生活的世界,構建課本與現實世界的橋樑,到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中情感、價值觀的體驗等等。教師要自覺實現角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學策略實現由重知識傳授向重過程體驗、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

3.發展性原則

“一切為了學生髮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包括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以及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教學是認知、情感交流的過程,更是學生整體生命成長、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課堂的教學設計,注重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注重挖掘教學內容中知識的、情感的、價值觀的因素,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與教師共研討、共探索、共提高、共發展。

4.過程性原則

現代教學區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過程重於結論”。傳統教學的誤區就在於重傳授結論,輕過程探究,這一條殘殺兒童創造性的所謂捷徑,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和智力的內在關係,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為機械的聽講和記憶。這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摧殘。重過程在於讓學生“會學”,重在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主動探究知識。學生明白“為什麼是這樣”、“這是怎麼來的”。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習的直接動機,對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是一場考驗和鍛鍊。

5.開放性原則

新課程理論主張課程是開放的.。因此教學實施的基本途徑也應該是開放的。課程的開放性是指課程內容的開放性、課程目標的開放性、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師生互動、多感官參與、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立體教學資訊傳遞以及多種教學組織形式。要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師生身心愉悅的氣氛,使學生的心態和思想不受拘束,保持自由與開放,讓生命展開想象與思考的翅膀,去學習、研究實現自身生命的價值。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開放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探索,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6.情境、體驗教學原則

教師要善於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和改善學生學習的心態與學習行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並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以愉悅的學習促進學習的愉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體驗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獲得生命成功的體驗,經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

二、課堂教學設計內容

課堂教學設計的內容很多,下面僅介紹其中的主要方面。

(一)課堂教學目標設計

1.課堂教學目標的含義

教學目標指學生學習的預期結果或者說是預期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標準。它具有指導教學測量、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指導學習活動的進行等基本功能。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學目標為定向的,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必須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型別,即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並以清晰的語言陳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有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之分。最廣泛的一般目標常指國家教育方針的目標,其次是比較具體的學校的目標和更具體的學校中各門課程、各教學單元的目標,最後是最狹窄的具體目標,即一堂課或一個練習的目標。

教學目標有明顯目標和隱蔽目標之分。前者指教學產生的明顯的、看得見的行為,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明顯的目標而忽視或乾脆放棄隱蔽的目標,而許多更大的、更重要的目標往往是難以明顯檢測的。

依照目標自身的層次,教學目標包括有靶目標(終極目標)和使能目標(條件性目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前者是學習的結果,後者是要達到這種結果的必要準備;教學自身是連續的過程,教學內容是有系統的,前面的目標完成,就成了後面的使能目標。

2.編寫教學目標的步驟

根據教學目標的特徵和編寫要求,教師編寫教學目標一般步驟如下:

(1)鑽研課程標準、教材,確立目標點

教師要透過對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鑽研和分析,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找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確立重點難點和關鍵,確立幾節課或某一課時的目標點,為教學目標的確立奠定基礎。

(2)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和發展水平

可以從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和社會因素三個方面來確定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認知因素包括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原有的知識準備、學習的技能技巧、認知結構和風格;非認知因素包括學生的一般生理發展水平、成熟程度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其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習動機狀態尤其值得關注;社會因素包括學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和職業背景、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係等。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這是個性化課堂教學的前提。

(3)確立目標分類

要保證目標在教學中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必須進行教學目標的分類。目前,國內外比較普遍採用的還是布盧姆等人的分類方法,這也是我們確立教學目標的重要的參考框架。

三種目標領域、學習水平及其意義

(4)準確表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般包括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學生是行為的主體,目標表述的行為必須是學生的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要用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