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中藥材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中藥材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於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于吉林省長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嶽恆山以及內蒙古等省區。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對生,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乾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為佳,多生於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功效與作用

北芪又稱為黃芪、綿芪,南方人常稱該藥為“北芪”,這是因為黃芪產於北方的緣故。其藥材以根粗長、質綿、折斷麵粉性及黃白色、味甜者為優。

北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它的補氣作用較強,是常用的補益氣血之佳品。北芪除了具有補氣作用外,還有其它功用,因其廣泛的用途而被譽為“一藥多能”。其應用範圍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科,具有以下五大功效

1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虛洩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黨參、白朮、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後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固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透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症;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3益氣昇陽

用於氣虛下陷之症。中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於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於益氣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症。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症,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後用。

4利水消腫

用於氣虛水腫,常配白朮、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託瘡排膿

用於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癒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補氣升提、補氣託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症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參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症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服用方法

1. 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覆沖泡。

2. 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 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食用禁忌

1、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溼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2、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髮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3、腎病屬陰虛,溼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溼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4、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溼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溼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西方最新研究的結果也證實,服用黃芪的時候,最好不要服用環磷醯胺5,否則互相會相剋。另外,有一些品種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隨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據醫生的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