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宵節> 實用的正月十五作文4篇

正月十五作文

實用的正月十五作文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正月十五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月十五作文 篇1

  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在都市;不論是在黃土飛揚的沙坡上,還是在高雅閒適的廣場上,都有它的影子——秧歌。喜氣洋洋的秧歌,土生土長的秧歌,永遠讓人歡樂。

  也許那舞者並不起眼,但是,當鑼鼓齊鳴、喇叭齊唱的時候,可就大不一樣了。瞧,那是一群飛鳥,伴著鑼鼓喇叭一起舞動,張開了翅膀。那一片紅綠動了起來,彷彿赤中泛青的雲霞,飄了來又飄過去。一會兒變幻成幾匹野馬,一會又凝聚成一團絨球。又像粉紅的杏花,碧綠的楊柳,隨曲搖擺,炫耀色彩;又彷彿燃燒的烈火,狂瀉的飛瀑,流露出不羈,流露出粗獷,但又體現出嬌嫩,體現出柔情。怎一個“美”字了得!

  看那時急時緩的腳步,多麼自然。快步,如鼓點。咚咚咚,是它的節奏,刷刷刷,是它的速度。噼嚦啪啦,乾脆利落。或如踢踏舞般靈敏,或如芭蕾般輕快。慢步,如晴蜓般點水,輕柔穩健,踏實緩慢,讓觀者更陶醉其中。在小小的空地上,竟有這般優美的舞蹈詩篇,竟能演繹如此的秧歌風景。

  那結實的手臂,靈巧的手腕,宛若兩條龍不停地翻越踴動。正如樂天所說: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和著拍子,兩隻手擎緊火紅的布扇,上下飛騰。手動、扇舞;手不動、扇亦舞。舞者就用這一雙扇子,舞出生活。把扇子橫放胸前,似提籃疾走;把扇子豎插發後,若對鏡梳妝;把扇子高舉半空,像綻開的花團錦簇;把扇子低壓身下,又如裙襬左右搖動。噢,這一片紅紅火火,一片朝霞升騰。

  在這裡,沒有死氣沉沉,沒有孤獨壓抑。你只會看到孩子的天真活潑,中年人的強壯坦蕩,老人的健康快樂。這就是秧歌的力量,打碎心的牢籠,釋放心的能量,拋開心的包袱,衝去心的汙塵。給心靈一次釋放,給生命一次解脫。

  好一個充滿活力的秧歌!團結、紅火、興旺,這就是秧歌。永遠給我震撼、給我希望、給我快樂!

  今天我去看秧歌,我遠遠地就聽到啦鑼鼓聲,我走過去看見有很多圍觀的人,人山人海,太多了。我看見了鑼鼓車那些有的打鼓,有的敲鑼,扭秧歌的.人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拿著扇子,頭上帶著花,後面咋著一條長長的辮 子,在隊伍中有一個孫悟空左扭扭,右扭扭,前妞妞,後妞妞,真有趣。她朝我走過來,把我嚇得向後退,我從側面看見她的臉笑啦!我想有孫悟空就有*八戒,他那大大的肚子,她的鼻子像一個杯子,扛著大耙子,耙子上面有一個 佛字,他沒扭只是懶懶地走,還有一個要飯的,拿著一個半截棍子從那晃來晃去,走在隊後面。又過來幾對秧歌其中有踩高蹺的,頭上包手巾的,這個村子真是窮呀!夕陽紅最精彩很多老 爺爺老奶奶,天那麼冷,妞的還那麼精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高高興興的過個團圓年,希望今年五穀豐收,平平安安。不再有地震,國家越來越強大。

正月十五作文 篇2

  如果你要問我最喜歡什麼節日,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傳統節日元宵節。去年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我記憶猶新。

  那一天我是在外婆家過的,我十分得快樂。我們一家子聚集在一起做湯圓。媽媽做的湯圓特別好。湯圓又白又圓,看起來使人垂涎欲滴。湯圓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媽媽告訴我,原來它長得圓圓的,又有湯,所以叫湯圓。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吃湯圓了,我最喜歡吃豆沙餡的湯圓,吃起來甜甜的,粘粘的味道好極了。我一吃就吃了十幾個。湯圓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團團圓圓的。這一天有意思吧!吃完飯,我們就回家去了。在家裡的路上,我看見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提著一隻只各式各樣的小燈籠,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遊街,小燈籠的燈光將大地照的亮極了,將大街照得光芒四射。

  雖然傳統節日元宵節過去了,但那美好的回憶仍久久盪漾在我心中。

正月十五作文 篇3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姐姐和弟弟一起去看花燈。我想花燈一定很漂亮!

  我們從頭到尾認真的看了一遍,花燈五彩繽紛,看得我眼花繚亂。其中有“龍騰虎躍燈”、“孔雀開屏燈”、“一帆風順燈”……

  其中我最喜歡“一帆風順燈”它是一艘大船,船帆上寫著“一帆風順”、“財運亨通”、“業績輝煌”十二個醒目的大字。船長約30米,高約20米。上下一共有三層,如果我能登上這艘大船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孔雀開屏”看上去更美麗。它的羽毛五光十色,光彩奪目。它的旁邊有四隻天鵝,那樣子更惹人喜歡!

  看完了花燈,我和爸爸、媽媽、姐姐和弟弟又放了三個孔明燈,我默默的許下了三個願望。

  我想,在新的一年裡,我的願望一定會實現!

正月十五作文 篇4

  同學們,你們見過扭秧歌嗎?如果你們在正月十五來我的家鄉龍都濮陽做客,那麼你一定會被那熱鬧的氣氛所吸引!

  快聽“咚咚鏘,咚咚鏘”陣陣鑼鼓聲震耳欲聾。“噼噼啪啪”的鞭炮、“嘀嘀答答”的嗩吶聲一起上陣。大街小巷一撥兒接一撥兒秧歌開始上場。領頭的是“沙和尚”,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長馬褂,手持大摺扇。身後是眾多大姑娘與小夥子。隨著鑼鼓聲,秧歌隊踏丁步,邁十字,綵綢飛舞。人們只要路過都駐足觀看。

  走場兩圈後,有個騎毛驢的老太太,是一位伯伯扮演的,樣子很是滑稽:矮矮的個子,瘦長的黑臉膛擦著厚厚的粉,粉紅的腮紅,紅紅的嘴唇,小小的眼睛睜不開似的眯著,枯黃的假髮在腦後挽了一個小發髻,戴一頭絹做的紅花,穿著綠上衣,紅褲子,搖頭晃腦的,拿著小鞭子一搖一搖地在前邊開道。好長的一個隊伍象一條舞動的龍!

  還有幾個人扮成娃娃、孫悟空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的在後壓鎮。

  突然嗩吶換了調,鑼鼓打得更加響亮了。一對對旱船排著隊上來了,老漢在船裡像個醉翁東搖西晃,後面還跟著水靈靈的大姑娘忸怩作態。正在高潮,後面突然衝出幾個“刁老婆”:手拿木棒,身穿青布大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臉上還有一個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棒打鴛鴦”之勢。她三躥兩跳跑到老漢面前,很快便和老漢周旋起來,他們互不相讓,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這時,高蹺隊上來了,這才解散了這對醜冤家。這一撥秧歌隊剛走,那一撥又上來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人群沸騰了,擁著隊伍說啊笑啊,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小孩騎在爸爸的頭上追著高蹺隊叫,兒女們扶著老人跟著高蹺隊走。

  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熱鬧的氣氛帶進了另一個精彩的世界。同學們,百聞不如一見。來看看我們家鄉龍都濮陽的扭秧歌吧!親眼看一看那醉人的場面,聽聽那高昂的韻律,融合在那渲染出熱鬧、喜慶的濃烈氣氛中去吧!

  我們歡迎你們到濮陽來旅遊,到濮陽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