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議論文教學反思

議論文教學反思

議論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議論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議論文教學反思1

  那次教學的內容是議論文《理想的階梯》,內容簡單,結構清楚,課前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第一課時,我給學生播放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從音樂中走出來後,我請他們談談聽這首樂曲的感受。許多同學都描述了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理解,課堂上熱鬧紛繁。由此我請同學思考:“聽到貝多芬音樂後想一想,我們應當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同學很自然地談到了課文中的觀點,“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階梯。”由此引入對課文的教學,學生閱讀課文十分認真,努力尋找文章中作者認為如何奮鬥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看法去理解其中的事例。整個閱讀過程大部分同學都很投入,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二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如何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上課前,我認真分析了三個分論點及論據,確定一分論點作為突破口。上課後先請同學閱讀這一自然段,找出文中的觀點和事例,然後分組討論:“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到用具體事例證明論點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學生們在討論中提出了許多觀點,在總結討論時,我又請同學們一定依據原文把自己觀點的理由闡明,這樣在全班同學判斷正誤及闡明理由的辯論中,許多困惑迎刃而解。最後請同學獨立把大家認可的觀點歸結一下得出結論。雖然運用語言不盡一致,但含義大致相同,就是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要注意:(1)事例與觀點要一致;(2)事例要有代表性;(3)要對具體事例加以適當評述,把它們與觀點聯絡起來;(4)事例記敘要簡明。

  從以上二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體會到議論文教學應儘量從感性內容入手,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議論文思維嚴密的特點,調動學生思維也是一種好方法。

  議論文教學反思2

  這一週,進行一單元議論文教學時,明確了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歸納,概括每篇文章的論點及其提出方式。基於假期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議論文又比較枯燥,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我為《論格物致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設計了一個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案,設計思路大體如下: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和學法→生速讀兩文(1000字/分鐘)隨手劃出來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不懂之處打上問號→小組內交流討論:每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兩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有何不同→根據討論結果南、北四排分別就兩文列出提綱,小組共同完成一份→提問反饋、質疑問難、我很為自己的設計暗自高興,可學習的過程並非我想像的那樣,一節課只進行了教學內容的1/2,學生對每一步的問題都反應的很慢,課後,我苦苦思索:為什麼教學內容不能像設想的那樣順利進行呢?設計一節課的內容結果卻用了兩節課時才完成。從設想的角度看,我覺得自己的課是失敗的。猶如一部好的作品有了一個精美的開頭卻落了蹩腳的結尾一樣,我從各個方面分析這節課不能如願以償的原因:

  首先:沒備好學生。學生假期只是很膚淺地讀了遍課文,對議論文的許多知識的認識還處於模糊、朦朧的狀態,初學速度慢是一定的,而我則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其次,內容設計有點貪多求全,一節課根本解決不了。要有成側重。

  再次,學生閱讀速度過慢,拖延了學習的時間,所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是當務之急。

  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註定了我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不能像我想的那樣及時完成,找出了原因,我又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下面的課堂教學中。

  議論文教學反思3

  一、收穫與成長

  第一次接觸初三語文複習課,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旁聽初三級老師講複習課、瞭解中考議論文考試題型、學習議論文相關知識,到這堂課能夠呈現出來。在這一節課從備課、磨課到上課的過程中,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

  閱讀與分析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中考考查的熱點。《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強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並透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我們的閱讀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檢視近幾年來的中考試題,從選材上越來越接近學生的自身生活,題型也重在培養血考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根據語文教學大綱和中考議論文閱讀的要求,我將教學目標定在“培養學生立足文體特點,理解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係”的這一考點上。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在中考複習課當中引入對話理論,是我思考的方向。初三考生,一直處於題海戰術,他們很多時候是不明白自己的答案為什麼能夠得分,也不明白自己的'答案為什麼丟分。得到高分的同學,有時候甚至是認為自己運氣好所以得到的分數高。在備課時,我一直思考如何基於“對話”達到我所預設的教學目標。透過師生對話、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這個不斷對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為什麼這個答案“對”,為什麼這個答案“好”,從而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其實,初三考生對於所有的知識點都已經學習過了,他們都認為自己“懂了”,但其實他們是處於半懂不懂的狀態,如何讓他們理解自己的半懂不懂,又如何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感受,然後去提高,是我作為教師作為引導者的工作。也是我在這節課備課過程最大的收穫。

  二、原有不足

  (1)學情分析不準確。一開始,我的思路並不是補充論據,而是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因為這是考生認為最難得分最無從下手的題目。而這道題是一道綜合性運用題,是要求考生對於議論文的相關知識點有全面的理解掌握才能夠做好的。但在第一個班試講的時候,發現不可行。我所預設的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成為了一節只有教師“滿堂灌”的教學課,而不是一節複習課。

  (2)課堂有效性不強。後來基於對學情的分析,我把這一課的內容調整為“補充論據”,讓學生可以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在第二個班試講,是比第一個班課堂氣氛好,學生參與感非常強,討論、發言都很積極,但在學習“補充事實論據題”的這一環節出問題,大部分學生能夠答出“什麼人經歷了什麼事最後怎樣”,但是他們所寫出來的答案相當統一,似乎每個人物都是經歷磨難最終成為偉人,寫得一不具體二不突出論點。雖然透過答案的對比,學生能夠理解要緊扣人物事件具體作答,但由於時間關係課堂生成不多,也就是沒有達到預定的第三個教學目標。

  三、現有提高

  不斷的試講,磨課之後,我漸漸找到的提高課堂有效性的辦法,也就是我之前談到的在準備比賽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注重“對話”,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強調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前者強調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後者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相互評價,讓他們總結答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強烈的參與感,讓他們能夠透過自己的感受感悟總結方法,並切實地運用到考題中。

  議論文教學反思4

  議論文是一種邏輯性較強的文體,對初中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在教學議論文閱讀複習教學時,我提前對學生進行了摸底測試,我發現在學生實際練習過程中,學生對議論文知識掌握情況不太理想,特別是選擇題錯誤太多,失分過重。有些學生甚至兩個選擇題全部做錯。基於這一點原因,我將本複習課的內容確定為選擇題解題技巧指導。

  因為選擇題綜合性比較大,涉及內容很廣泛,在課堂的一開始,為了學生能更好地完成本課內容,我準備了文體知識小測,以此檢驗學生對議論文三要素的掌握情況。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分別出示議論文三要素的概念,讓學生明確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之後,我又對這三要素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這樣學生在碰到具體議論文時,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判斷論點。整體實踐下來,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對於論點有了一個相對清晰地認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傳授給學生知識,還不如交給學生方法。在方法指導時,我先較給學生判斷選擇題的方法,然後用例項來進行指導。課堂中學生基本能根據方法來做題,也有小部分同學找不到門路。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我當場予以糾正。在當堂的練習中,學生又有提高。只一點值得欣慰。

  整一個流程下來,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地,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這方面的內容。但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發現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基本上還是以講授法為主。雖然中間也添加了一些其他方法。但是課堂還是顯得沉悶了一些。所以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我想可能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以多變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些。學會在一堂課之後,思考上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是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