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弈論看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的議論文
近年來,會計資訊失真問題成為國內外會計理論界和實務介面臨的嚴重問題,“銀廣廈”、“歐亞農業”、美國“安然”等一系列事件使投資大眾開始質疑會計資訊的真實性,甚至是會計行業的職業道德,從博弈論看管理當局盈餘管理。造成會計資訊失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會計造假,透過虛擬交易等方式達到報表盈利的目的.,像歐亞農業、銀廣廈等都是會計造假,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另一個原因是公司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透過應計專案管理、鉅額沖銷、收入平滑等方法披露會計資訊,達到管理層的目標,這則是一種合法行為。
盈餘管理的涵義
關於盈餘管理,會計學界一直存在這諸多不同的觀點,美國會計學家William. K .Scott認為“由於會計靈活性是權責發生制會計所固有的特性”(2000),所以盈餘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範圍內,透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和)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財經會計論文《從博弈論看管理當局盈餘管理》。”另外,Katherine. Schipper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透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盈餘管理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詮釋。王展翔(2001)認為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透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資訊進行控制或調整以最大化主體自身利益的行為。魏明海(2000)認為從“資訊觀”理解盈餘管理,它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資訊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件以改變財務報告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陳雪潔、鄒小凡(2002)認為,盈餘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為了公司價值的最大化,迫於相關利益集團對其達到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專案,使報告盈餘達到預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