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品】節日習俗作文合集7篇

節日習俗作文

【精品】節日習俗作文合集7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節日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每年春節,奶奶都要給我們做棗花饃。棗花饃各種各樣,不僅好看,而且好吃,今天上午,我和奶奶就蒸起了棗花饃。

  奶奶先和了一團面,過了一個小時後,面已經發好了,我和奶奶開始做了。我們把面揪成一個個小麵糰,再把兩個麵糰變成又粗又長的麵條,用筷子在上面按兩道印,然後有秩序得排好,但要記住要有裝五個紅棗的地方,裝完紅棗後,用筷子從兩邊往裡夾,就有五個“花瓣”了,在中間放一顆小紅棗,一朵“五瓣花”就完成了。嗯,還挺漂亮呢!

  下面該做常做的動物小刺蝟了。先在麵糰裡面包上一顆棗,再揪起一點面做嘴,用剪刀把嘴剪開,讓它叼住一顆棗的四分之一,用黑豆當作眼睛,剩下的只用剪刀就行了,分別剪出它的耳朵和唯一的防身武器——刺兒。呵,小刺蝟也怪可愛!

  我是屬蛇的,當然要蒸幾條蛇了。先把面搓成條狀的,選較粗的一頭當蛇頭,在頭裡面塞一個棗,就把頭撐起來了。再揪出蛇的嘴,也叼一點棗,把蛇盤起來,然後用筆帽按出蛇身上的花紋,一條栩栩如生的蛇就出現在眼前。

  我問奶奶,為什麼過年要蒸棗花饃?奶奶說,這種風俗是對山西洪洞縣棗林莊的懷念。傳說明朝初年,黃淮平原發生水災後,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當時,山西收成好,人們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駕臨山西洪洞縣的棗林莊,老百姓聽說後,從四面八方朝棗林莊湧來,莊前的古槐樹下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在這裡,百姓們並未見皇上,卻見洪洞縣令在人海畫了一個大圓圈,然後,亮出皇帝移民聖旨,命令被畫在圈內的百姓,統統遷居河南。

  棗林莊人在黃淮平原落戶後,仍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每到年首歲尾,就在宗廟裡祭奠祖宗。由於棗林人子孫多,祭拜時宗廟裡容納不下,他們就用泥巴在家裡塑起泥山。後來在蒸年饃時,有人用面做了個山形饃,上面插上紅棗,以表示對家鄉的懷念。大家見了,覺得這樣又美觀又實用,於是紛紛仿效,就形成了過年蒸棗饃的習俗。

  哦,原來蒸棗花饃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過年了,你們有沒有做棗花饃?沒做的快去做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外婆說,快過年了我們來大掃除吧!於是,我就問了:“為什麼呀?”外婆說,這是民間的一個習俗,叫做“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年的春節快要來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忙活起來了,曬被子洗被套,抹窗戶拖地板,到處都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年的歡樂氣氛。

  我們也開始行動起來了,我幫外婆擦窗戶,哥哥拿著拖把拖起來地來,外婆開始拆被子曬被子洗被套了,經過我們一個上午的努力奮鬥,房間終於打掃乾淨了,我們可以迎接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廣州人過年有逛花街的習俗,所以年二十九我們全家人去天河體育中心逛花街。

  一走進花市,遠遠地我就聞到了花的香味,花市裡人山人海,大家臉上帶著笑容,好多人都是滿載而歸的,有的抱著一大盆蝴蝶蘭,有的扛著一大棵桃花,還有的手上拿著一大束劍蘭。有的小朋友手裡還拿著各種各樣的玩具。

  花市分成了三個部分,一部分是賣花的,一部分是賣吃的,還有一部分是賣工藝品和玩具的。我們先逛了賣花的地方,這裡各種各樣的花,多得數不清。我看到劍一樣筆直挺立的挺立在花瓶裡,蝴蝶蘭遠看就像有好多蝴蝶在樹枝上飛舞,水仙花像一位白衣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難怪人們叫它水仙。這麼多花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菊花了,菊花的顏色豐富多彩,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它們的形態也各不相同,有的高高地挺立著,彷彿在炫耀自己的美貌;有的像準備照相一樣,爭先恐後地往前面擠;還有的羞答答地低垂著腦袋,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多在別人的後面。

  逛累了我們就去買吃的,爸爸給我買了羊肉串,裡面放了孜然,好辣!我們還試了臭豆腐,可是這個臭豆腐不怎麼臭,我最喜歡的還是冰糖葫蘆,媽媽給我買了一串冰糖葫蘆,真的很好吃。

  今天逛花市,我既看到了美麗的鮮花,又吃到了好吃的冰糖葫蘆,真是開心的一天。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裡高興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媽媽問起有關春節的習俗,於是,媽媽認真的講起春節的習俗。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聽了媽媽的詳細講解,我十分意外,原來,過春節,還有這麼多儀式呢!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登高等。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是春節。

  過春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倒著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春節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裡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衛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呢?原來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隻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崑崙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卻拿來紅紙做春聯,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獸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遠的文化大國,在中國有著許多節日習俗,這習俗到今天已有萬年之久了,一代代傳承到了今天。

  在這些習俗中。最熱鬧的要數春節了,春節在正月初一,是我國的農曆年節,它可是古老而又隆重的節日。它的節日習俗既多而且又熱鬧。主要的節日習俗有:貼春聯,年畫,福字,放爆竹,守歲,拜年,包餃子,吃元宵,舞獅子。春節正謂是一年的第一天,據說,除夕晚上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新年精神充沛。

  中國的另一個習俗就數清明節了,我國的清明在每年四五月前後,它的意思有兩層,既指節氣,又指節,在清明節,我最喜歡踏青了,踏青又叫春遊。清明節正是春回大地,四處生機勃勃的時候,據書中記載,我國民間很早就有踏青這一活動了,記得武林舊事中曾經寫過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七女豔妝飾,翩翩遊賞,畫般簫鼓,絕日不絕。由此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就流行了。

  這第三個習俗就是端午節了,據歷史記載,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有喝雄黃酒、掛香袋、門上懸艾和萺蒲,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聽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的為國而死,令我佩服。

  這第四個習俗就是我最喜歡的中秋節。它是農曆八月十五,我最喜歡在中秋之夜,吃著月餅和瓜果,賃欄賞月,談著吳剛代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這往往會勾起我無限的遐想,令我深思。此外,我還喜歡吃月餅,吃月餅可以說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了,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也寫過:“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的詩句,由此可見,吃月餅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在中秋節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圍在一起,顯得格外熱鬧。

  中國的節日還有很多,這裡我只瞭解到了這四個,但從這四個習俗,我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悠久得超乎我的想象,我一定要更加地深入瞭解它們,更加深入瞭解我的祖國,熱愛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