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作文:清明掃墓與踏青

作文:清明掃墓與踏青

作文:清明掃墓與踏青

  一年有很多假期,又一個假期到了。這個假,很特別,是清明節,放三天。以前因為工作關係,一放假,心就慌,擔心又浪費了時間。現在卻形成習慣了,知道要幹什麼。要記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又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XX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時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掃墓與踏青,是清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象特徵,這兩者分別體現了清明文化的精神宗教與世俗生活雙重特性。掃墓代表著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祭祀文化傳統,帶有宗教色彩,因此是嚴肅的。四川的習俗一般要提前,前幾天,老爹與大哥代表我們全家就到祖墳去“掛青”,除草,燒紙,慎終追遠;踏青則代表著一般民間敦親睦族的`民俗文化傳統,這是一種生活習俗或生活方式,因而是活潑愉快的。清明節的雙重特性在古今的文學作品中都有生動的體現。清明節的祭祀是神聖的,是宗教性的活動,祭祀是今人與古人的“通感”,以此證明生命的延續性和神聖性,從而體味到齋明肅穆、慎終追遠的“禮”的精神價值追求。而作為世俗性的清明節,則又是人們“湊風光”的故事,是“嘉祥、喜氣而又輕鬆”的。這就是清明文化的二重特徵:宗教與世俗。

  西方人類學家一般將傳統文化分為精神文化的“大傳統”和風俗習慣的“小傳統”。按此二分法,掃墓所代表的儒家“慎終追遠”的祭祀文化屬於精神文化層面的“大傳統”,而踏青所代表的“敦親睦族”的節日習俗則屬於風俗習慣層面的“小傳統”,這就是清明文化的二重含義。這兩種文化傳統相輔相成,既區別而又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中國清明文化的整體特色。

  父親及老大,代表我們做“大傳統”,去掃墓,年復一年,我很少到祖宗的墳前,真的有那麼忙嗎?試問:一個男人,必須走過多少路,他才可以被稱為男人?!一個人得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哭泣?!一個人要轉多少次頭,才能假裝神馬都沒有看見?!要有多少屍體,他才會知道已經有太多的人死去?!其實,清明,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心頭想的除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親人,誰會忘記自己的祖先呢?但,在我心中還有很多與自己一起打拼的同事與兄弟因為各種事故失去了生命離開了我們,還有因為改制失去生活能力的弱勢群體放棄了生命離開了我們。我不能裝著神馬都沒有發生,他們已經變成我生命的一部分。這幾天,我在做“小傳統”,在武漢出差與踏青,住高爾夫球場,連續幾天的春雨,窗外廣袤的江漢平原早已經是一片鬱鬱蔥蔥,油菜地滿眼金黃。記得上次來的時候,還是一派蕭瑟荒涼的樣子。品來,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萬物的生滅的過程是在是太短暫了,太渺小了。為何一轉眼,時光飛逝如電?怎樣才能讓生命之花璀璨而永恆綻放呢?沒想到,大自然經過一個嚴冬的摧殘後,它們又重新煥發了活力,枝頭的綠意在不經意之間點染出了春的氣息。真正的聲名姿態應該是在嚴酷的重壓下生命表現出的不可抗拒性,迸發出耀眼的光輝,讓每一個美好的瞬間成為永恆,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