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伍子胥帶來端午節的故事

伍子胥帶來端午節的故事

伍子胥帶來端午節的故事

  端午節實質上有兩個由來,一個自然是大家所熟知的屈原,另外一個則是伍子胥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伍子胥帶來端午節的故事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伍子胥帶來端午節的故事

  在江浙一帶,端午節的起源傾向於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吳王闔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預示著吳國滅亡不遠了。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悔之晚矣。死前唯一的請求,是以三寸布帛蓋住雙目,以示自己死後無面目去見伍子胥。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都有書寫。司馬遷對伍子胥推崇有加,讚美之詞溢於言表,稱他為“烈丈夫”。

  吳越之戰,在江南一帶留下了許多遺蹟,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千百年常說常新。傳說,伍子胥死後,屍體浮到太湖,當地百姓憐惜他,把他的屍體打撈起來安葬。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把掛過他頭的城門叫“胥門”,把投他屍體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稱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為“胥山”。胥口太湖邊上有一座胥王廟,廟內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寫著:“吳相國伍公之墓”,還封他為鎮湖的湖神。

  《越絕書》記載,吳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屍體拋向江心,只聽見陣陣巨響,氣若奔馬,威凌萬物,過了很久,屍體才隨著潮流歸入大海。過後,那聲音還響個不絕,彷彿水仙也。最神奇是《吳越春秋》:“越王葬種於國之西山,樓船之卒三千餘人,造鼎足之羨,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從海上穿山脅而持種去,與之俱浮於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後重水者,大夫種也。”在江浙一帶民間向有傳說:潮頭坐有潮神,來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種。這都是老百姓為紀念伍子胥和文種這兩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為神靈。故事是虛,思想是實。

  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

  浙江兩岸“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東漢王充《論衡書虛篇》)。許多臨江的山被命名為胥山,最為著名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現在的吳山,當時吳山瀕臨錢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廟。

  說到胥山,嘉興也有一處。嘉興的胥山,位於城東三十里外的大橋。因相傳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在此練兵,死後葬於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畫家吳鎮繪《嘉禾八景圖》,其七“胥山松濤”,寫的即是此地風光。另一位大畫家、清末海上畫派的先驅之一蒲作英,別號“胥山野史”,曾獨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舊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劍石、石龜……儼然成為一個紀念忠良伍子胥的專門的場所。可惜這麼一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胥山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採石。

  嘉興的胥山不在了,在嘉興一帶,因紀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節,千百年來卻不曾間斷。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胥門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至今仍儲存完好。

  端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競渡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龍圖騰祭”的一種表現。自伍子胥被讒殺後,龍舟競渡被賦予人物紀念意義和節日的固定化,這在《曹娥碑》、《荊楚歲時紀》、《清嘉錄》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確的說明,伍子胥是春秋時人,早於屈原二百多年,而且端午的其他習俗如“鬥百草”、“吃粽子”等均來源於吳地。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