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精選13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1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餈粑的清香,習俗,做法都凝聚了我濃濃的故鄉情。
一個又一個的餈粑泛著糯米的清香送入口中,頓感清風瑟瑟徐來,餈粑中的汁在牙齒的瘋狂進攻下瞬間爆了滿滿一嘴,整個嘴充盈了餈香。久久無法忘懷。
聽長輩們說,餈粑原是王母娘娘的上等小吃。每逢過節,便當成禮物被送出去。被送之人又會將餈粑精心製成,送往另一戶人家。如此一來,餈粑變成了維繫良好關係的橋樑。
餈粑的做法說簡單也不難,說難也不容易。餈粑不需要你有多少的精湛技藝,但需要你用心,很耐心。將餈粑把蒸好後放入一個大桶子裡,放上七七八八一些糖料,叫上一屋子人,一人拿著一根棍子便開始打磨,起先的一股子稀奇勁便被時間一點點的打磨侵蝕。但那一陣陣打清香誘使你無法放棄。詩生活也是這樣,總在你快要放棄生活的時候,生活便要給你希望,你覺著生活很難,生活也覺得你很難。細心打磨成乳後便開始揉形狀,但總歸圓球球還是最多的。因為它象徵著團團圓圓。若還有些閒工夫,人們還會買一些食用色素,將餈粑都染成紅色的。意味著團團圓圓過年嘛,圖一個一家人熱鬧開心。但有時也會有不同顏色形狀。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寓意,不同的顏色代表不一樣的意義。白色代表一個人的純潔;紅色代表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青色和白色代表一家人清清白白。
餈粑與瀏陽人過年是多麼的密不可分。餈粑是瀏陽人團結、文明、友誼、和諧的象徵,但願它與其他瀏陽文化一樣世代傳承,長盛不衰,餈粑凝聚了我濃濃的故鄉情。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2
家鄉是我記憶深處美好又模糊的影象。寒假裡我回到了家鄉,那裡的房子都修築在水塘邊,只要站在家門口眺望,目光所及之處哪裡不是綠色?只要抬頭仰望,天空便會在你的瞳仁中滴上鮮亮的藍墨,或是俯身凝望水面,那真是好靜好美的一幅畫喲,是誰畫的呢?
畫中有山水,也有人物,我們的存在給這畫作添了不少生氣。我們親手製作了又香又糯的餈粑。打餈粑是個體力活,也是個細緻活,李伯伯用三輪車拉來了石頭缸,缸一著地,糯米就蒸好了,香噴噴冒著熱氣。木錘也洗淨了,就開始搗米,搗了一會兒,重頭戲來了,開始打餈粑。氣氛一瞬間活躍起來,一下一下地錘,一聲一聲地喊,糯米變得勁道起來,也更加有粘性,拉拽的時候就更費力了。“哎呀,不好!”不知誰喊了一聲,孩子們愣在原地,看見錘子上粘著一個白淨淨的東西,那不是餈粑嗎?李伯伯接住了差點“毀容”的餈粑,人群裡沒有責怪聲,反而傳來一陣陣清朗的笑聲。李伯伯笑著說:“打餈粑的確是一門手藝,你們幾個年輕人沒經驗,讓我來吧。”李伯伯一上場,餈粑像見了老朋友,乖乖聽話,任憑李伯伯給它按摩,捶背,李伯伯果真是好手藝啊!在幾個人的配合下,餈粑變得又軟又糯,捶了那麼久,依舊熱氣騰騰,香飄十里。幾個嘴饞的小孩兒沒等裹上面粉就掐下一小團,品嚐著香香甜甜的味道在嘴裡化開,大家笑得滿足極了。之後我們把蒸好的餈粑送進裡屋,郭奶奶給他裹上面粉,餈粑像穿上了新衣,姐姐還捏了一個餈粑小人,白白胖胖,樣子可愛極了。我吃著香噴噴的餈粑,心裡美滋滋的。
餈粑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好比我們的人生,反覆捶打,反覆磨練。這門打餈粑的老手藝值得傳承,下次我也要去學一學這門手藝。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3
印象中的餈粑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每到要吃餈粑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收藏著幾斤餈粑,如今我已經記不清吃過多少回餈粑,也從未數過吃了多少個餈粑。要說餈粑的味道,不僅僅是香甜可口軟滑細膩,也蘊含著家鄉的鄉土味
餈粑的做法很簡單:糯米泡半天以上,濾幹水,放置在木甑裡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幹靜的器具上撒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至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殊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我會偷偷的從我的橡皮泥的桶裡拿出玩的道具印在上面就出來了一個圖案,當然那個道具已被我在七歲前就清洗乾淨了。置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間儲存。別小看這小小的餈粑,光他的吃法就有好幾種呢:用炭火鐵夾烘烤這吃,用油炸著吃,煎著吃……想到這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甜酒餈粑。那次我冒著寒冷的大風回家,手是冰冷冰冷的,腳也好不到哪去。那時我就在想,如果風雪再大些我怕是一動也不想動了,光說這些有什麼用,還是趕緊回家吧!好不容易回到家裡,我就被一股莫名的香味引到餐桌。我納悶是什麼東西這麼香?定睛一看,呀!原來是甜酒餈粑。我迫不及待的端上來就是一口,彷彿所有的寒冷都被溫暖代替,留下的只是一陣暖意,一種透徹心骨的暖意,還有那甜酒和餈粑巧奪天工的美妙融合,咬上一口,軟軟的,綿綿的,滿嘴全是糯米沁人心脾的香味,外面的還一個勁的往裡湧……我是多麼希望此時此刻有一碗甜酒餈粑擺放在我面前,來驅散我所有的寒意,融入我身體中的一部分。甜酒餈粑吃了不單單是叫人溫暖一陣,它還有著其他作用:糯米有著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等,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吃了能很好的補氣養血。
看來,小小的一塊餈粑不僅融入了家鄉味,也把外出打工人們的心融進去了,我愛吃餈粑,更愛生產他的家鄉。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4
每年臘月,我都要和外公外婆去打餈粑。
記得去年臘月二十五,我和外公、外婆、表弟來到打餈粑的地方,外公把已經泡好的糯米交給打餈粑的人。他們先把糯米放進一個大蒸籠裡蒸,大約四五十分鐘後,米蒸熟成了米飯,然後就一盆一盆地舀出來放在一個油亮的圓石槽裡,兩個身強力壯的叔叔各拿一個“T”字形的粑錘,你一錘我一錘地在圓石槽裡打著,一直要把米完全打爛成一坨。打好後,他們就用粑錘把一大坨圓圓的餈粑挑出來放在一塊乾淨、抹了油的青石板上,幾個動作麻利的大嬸先把大大的餈粑捏成一個一個的小圓球,捏好後手手掌在上面按一下,再拿一塊乾淨的、也抹了油的青石板把餈粑壓扁,這樣,圓圓白白的餈粑就做好了。
回到家,要把餈粑放在桌上晾一下,晾乾後,就把它放在桶子裡泡水,這樣就不會讓它裂口,又儲存得久。餈粑不能生著吃,它可以煎著吃、煮著吃、燒著吃……糯糯的,綿綿的,像吃軟糖似的,味道好極了。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5
伴隨著爆竹聲和五彩繽紛的煙花,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
家人已經忙著準備年夜飯了,爺爺、父親和大伯在屋子裡準備飯菜,母親和奶奶正在擺放餐具,我和哥哥負責剪窗花,貼對聯。
夜幕降臨,每家每戶燈火通明,張燈結綵,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我家也不例外,開飯了,我們全家人都圍坐在一起,爺爺端上來許多美味佳餚,其中有我最愛吃的餈粑,也是俗話說的“打粑粑”。
爺爺知道我最愛吃,年前特意多做了些,那糯米的特有味道,叫我垂涎三尺,爺爺總是催我多吃幾塊,望著可口的餈粑,熟悉的年味兒也就在唇齒間盪漾開來!
爺爺告訴我,每逢過年的時候,鄉親們都會多買些糯米,把糯米用溫水泡上一天一夜,然後用竹篩把水瀝乾,瀝乾的過程中,還會沾上竹篩的清香味,然後放在木桶裡蒸上1-2小時,接著把蒸熟的糯米飯倒進石器深盆裡,叫上幾個青壯年男士,用特製的木棒“嘿哈,嘿哈”地打起了餈粑來,趁熱時越用力打,打的頻率越快,味道越好,打好後,用竹簸箕倒出來,這時已經是大大的糯米糰了,稍微涼會,然後盛一碗涼開水,手沾上涼開水後,開始把大大的糯米糰分成一個個碗口粗的糯米糰,表面用水抹光滑,中間用“一點紅”點上---象徵著紅紅火火,做好後完全冷卻後,就變成“打粑粑”了。過年或者來客人了,就拿出來吃,用水煮軟加點紅糖,那特有的味道美極了,還有用油炸過後,也是美味可口,回味無窮。
餈粑也是父親和大伯小時候最愛吃的”點心”了,父親小時候,家裡還比較窮,有這個餈粑可謂是天下美食了,鬆脆酥軟的麵皮配上甜蜜的糖汁,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每次說起,父親的嘴角總會浮現出孩童一般的笑容。
餈粑,是一份記憶,也是故鄉的特產,更是過春節濃濃的年味。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6
每次回老家,爺爺都會給我們送來一大堆吃的,其中自家種的白菜或別的菜是不可少的,除了這些,就是我的最愛——餈粑了。餈粑、年糕在過年吃,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它們有年年高的寓意。
餈粑的做法其實並不是很難:先把糯米泡上個大半天,然後濾幹水,放置在木甑裡蒸熟,再入石臼春爛成膠狀,在乾淨的器具上揉搓,捏成一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一些模具,把它弄成各種圖案,再到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浸泡在水中,便可以長時間儲存了。
大家可別小看這不起眼的餈粑,光它的吃法就有好幾種呢:用火烤著吃,用油炸著吃,拌糖蒸著吃······想到這兒,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米酒餈粑。記得那一天,平時不怎麼賴床的我,正懶洋洋地躺在床上,原因是今天實在是太冷了,無論爸爸媽媽怎麼叫我,我都不肯起。過了一會兒,我聞到了一香味兒。心想:一定是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了!我這個吃貨是絕對抵不過美食的誘惑的,所以我飛快地穿戴好,然後刷牙、洗臉。做完所有的事情後,我便像飢餓的野狼看到美味的食物般朝餐桌奔去。我發現食物不在餐桌上,於是我就向廚房奔去,開啟鍋蓋,一股濃濃的香味兒撲鼻而來,我深吸了一口氣,彷彿所有的寒冷都被溫暖所代替,留下的只是一陣陣暖意,和一種透徹心底的暖意。
米酒餈粑,吃了不僅僅是讓人更溫暖,身體虛弱的人吃了它,還能補氣養血吶!我愛老家的餈粑!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7
我家住在江漢平原沙洋縣黃金村。這裡沒有什麼秀美奇麗的風景,有的是肥沃的土地,有的純樸的民風民俗。
俗話說,“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的家鄉一過臘月初十,年的味兒就顯現出來了。你聽:“嗷、嗷——”那是殺年豬時,大肥豬的哀嚎;“啪、啪……”“咚、咚……”這是做餅子時揉麵和擀麵皮兒發出的聲音;“哈哈哈……”那是農家女發自內心的歡笑聲。
說到過年的一些習俗,我更忘不了老家打餈粑。
說起餈粑,大家也許一點兒都不陌生。
餈粑是用蒸熟後的糯米飯放到石槽裡用石錘搗成泥狀製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我們家鄉打餈粑,一般是提前近一個周泡糯米,爺爺告訴我,泡糯米必須是用“臘水”浸泡,立春後的水浸泡就不行了。臘月裡“打餈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相互幫忙。我們小孩子們都知道,一做餈粑就快要過年了。這一天,最高興的就是我們小孩子了,蒸糯米飯時,我們小孩子總要守在灶臺邊。“媽媽,糯米飯怎麼還不熟呀?”這是弟弟急切的聲音。“去去去,一邊站著,媽媽都不急,你著什麼急?”這是我對弟弟違心的訓斥。其實,我已經把口水都嚥了好幾遍了。
“飯熟了——!”媽媽一陣歡快的叫聲,讓我們立刻興奮起來。媽媽給我和弟弟各盛了一碗糯米飯,還加上白糖。“哇,味道真是美極了!”
得到極大的滿足後,我又隨著糯米飯冒出的熱氣一路追逐,來到打餈粑的現場。只見爸爸、鄰居家的叔叔們早已做好了準備,他們脫下厚厚的棉衣,高捲袖管,一同躍躍欲試的樣子。糯米飯倒進了小缺裡(聽爺爺說,過去打餈粑用的都是石臼)爸爸、叔叔們開始搗起來,當糯米搗成膠狀時,在一旁的爺爺趕緊把缺裡膠狀的東西扒出來放在門板上,可能是由於太燙的原因,爺爺不停地用冷水沾手,還在手上沾上點米麵。已成膠狀的糯米泥在爺爺的手下不住地揉著,不一兒會,糯粑就做成了。爺爺做的糯粑大多是長方形。
“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餈粑?”饞貓式的弟弟天真地問話,引得滿堂哈哈大笑。
我們家鄉的餈粑,在吃法上大多以煎為主,還有炸、炒、煮等做法。但是,不管是哪種做法,那味道真是好極了!
朋友們,你說我家鄉的餈粑怎樣?來嚐嚐吧!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8
我的外婆家在湖北,那有許多美食:米豆腐、餈粑、炸小土豆等。而我最喜歡吃的卻是餈粑。
聽媽媽說,以前她們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這種東西。因為以前沒有專門加工餈粑的加工廠,所以只能自己做,而平時太忙,所以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做。
聽了媽媽這一段話,我也迫不及待想親手做一個餈粑吃了。在我的好心勸說和死纏爛打下,媽媽只好妥協了。
我們要做的是玉米餈粑。我和媽媽先去了自家的地裡摘了五個老玉米,接著把玉米的“外套”脫掉,放入清水裡洗乾淨,脫粒。脫粒脫好了就該開始把玉米磨成粉了!我們把玉米顆粒放入小石磨裡,媽媽負責轉,我負責把掉出來的玉米放回石磨裡。終於,玉米粉磨好了!
我們又裝了一小碗米飯,用一根棒子把米飯和在了一起,然後用棍子使勁敲打飯糰,直到飯糰變得非常勁道為止。接下來把飯和玉米粉混在一起,用棍子把它們混在一起,弄成一個“大圓餅”,在一塊一塊切出來,再把它弄成圓形就好了。
好了,現在可以開始炸了。接下來往鍋裡倒點油,等油熱了就可以把餈粑放下去了,再等個兩三分鐘就可以吃了。
兩三分鐘後一個個黃燦燦,香噴噴的餈粑就完美出爐了。最後我們一家子坐在屋裡,品嚐著美味無比的餈粑,我心中湧起了無限自豪感。
透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並且這個收穫有可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9
洋芋俗稱土豆,土豆的吃法有很多,但有一種叫餈粑的東西也許很多人沒有吃過,如今想起餈粑的味道我都還流口水呢。
2014年的春節前夕,我回陝西孃家看望年老的父母,家鄉的特色小吃很多,但我唯獨喜歡吃洋芋餈粑,因為父母的年齡大了,餈粑的製作過程所說簡單但是是個力氣活兒,所以洋芋餈粑我是在姑姑家吃的。一大早起來姑姑手裡端著早飯來到我家告訴我們中午吃餈粑,我們都興奮起來,也期待著時間過得快些。
因為父母和姑姑同住在一個院子裡,所以我一吃過早飯便來到姑姑家,一邊和她聊天一邊看著她為做餈粑做著準備工作,姑姑說餈粑是我們這兒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們想吃自己又力不從心,我們一年也難得吃幾次,新洋芋剛下來的時候我們為了過過餈粑隱會吃上一頓,平日裡也沒那個功夫去做。看著姑姑端了一大盆不大不小的洋芋開始刮皮,之後放在一個鼎鍋裡開始蒸,洋芋蒸熟以後還得放涼,最讓我驚奇的時刻就要到來了,那就是做餈粑,啞巴叔叔已經做好準備,姑姑將涼好的洋芋開始一個一個的放進專門做餈粑的石窩窩裡面,啞巴叔叔便開始不停的砸,這中間不能停下來,直到一盆洋芋全部放完,啞巴叔叔已經是滿頭大漢了,果然是個力氣活兒,看著累的不行叔叔但又不能停下來,我比劃著也想試試,叔叔將做餈粑的木槌遞到我手裡,光是這個木槌都夠我拿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我學著叔叔的動作,將木槌砸下去卻怎麼也拿不出來,那個粘勁兒真實出乎了我的意料,叔叔笑著拿過木槌接著一下一下的捶打石窩窩裡面的餈粑,餈粑的粘勁兒越來越大,姑姑看差不多了,便用鐵勺將餈粑刮出來,我以為就這樣開始吃了,便迫不及待的拿筷子要吃,姑姑說:不忙,餈粑配酸湯和碾碎了核桃仁才是最美味的。我先是用筷子使勁夾起一團餈粑照著姑姑的做法,將餈粑在細核桃仁裡一滾,粘滿了核桃仁的餈粑看起來像麻團,我一口吃下去,那種韌勁中夾雜著核桃油的香味,我覺得這是我吃過所有美食中最好吃的,一個沒控制住,我一個人吃了一大碗還不止,姑姑看我吃的高興,笑著說:丹娃,姑姑年齡大了,也沒什麼好東西招待你,你要是喜歡吃,臨走前姑姑再做一頓給你吃。聽了姑姑的話,我很感動。
這就是家鄉的洋芋餈粑。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10
談起家鄉,便不由得想起家鄉的餈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了,不僅僅是有新衣服可穿,煙花可看,更為重要是有餈粑可吃。
每到過年,咱們鄉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這家打餈粑,還沒打的近親鄉鄰就都去幫忙了,等到自己打了,打過了的又會來幫忙了。小時候,最喜歡站在旁邊,看大人們打餈粑。那時節,打餈粑的場景是我最愛看的,打餈粑的聲音是我最愛聽的。
終於到自家打餈粑了,把糯米曬乾了,洗淨了,上了氣蒸。蒸到九層熟的時候起鍋,兩個大人提起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裡。爸爸和叔叔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因為糯米很黏,所以每打一下就會由我媽媽把木棍的糯米給“擰”下來。這打餈粑很有講究,要求“快、準、穩、狠”四字,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如此這般,叔叔和爸爸早已是雙頰通紅、大汗淋漓。這時,糯米被打成粘乎乎的一個大團團,然後爸爸和叔叔用木棍把米團架起來,擱上已撒好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剛做好的餈粑是軟的,從木模裡拿出來後,手腕一抖,餈粑在空中轉了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等溫度降下來就好了,或者手粘蜂蜜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漂亮。小餈粑做好後,由心靈手巧的媽媽再做幾個大的。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了農家人的熱情好客。
忙了一整天,看著那些還不能吃的餈粑,可急壞了我這隻饞貓。幸好奶奶看了出來,敲了敲我的小腦袋說:“就你饞!”然後拿了個餈粑帶我去了火坑旁。她用火鉗架在火坑上後,又小心翼翼地把餈粑放上去烤,過了一會兒再翻個面,烤熟後的粑粑變得更白更胖了,不一會兒,香味瀰漫整個屋子。奶奶把餈粑拿起來去碗櫃給我包了點酸菜遞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奪了過來,隨即咬了一口,這次的香味在我口中瀰漫開來,香香的`,焦焦的,脆脆的,還酸酸的。因為粑粑很黏,還總愛粘牙,所以要嚼很久,嚼完後還很享受地舔舔嘴唇,回味剛才的美味。
現在,我彷彿又看見大人們在打餈粑,而我站在一旁……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11
中國的特產數不勝數,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產,我們家鄉的特產就要屬餈粑了。
在過年前,我們家鄉的家家戶戶都要做餈粑。餈粑一般要提前一個星期開始浸泡在水裡,在臘月末的時候就要開始動工了,到了正月裡再泡,味道就沒那麼好了。只要一聽到錘子的聲音,就知道,快要過年了。餈粑是用糯米做成的,蒸熟後,放到石糟裡,用錘子搗成餅狀。蒸熟後,再在上面灑上幾把花生芝麻糖,味道就更加好了。打餈粑是快過年時的大喜事,這一天,所有人都興高采烈地,附近的親戚朋友們都來幫忙。
最高興的要屬我們小孩子了。今年,我們幾個都回到了家鄉。一下車,遠遠地就聞到了一股餈粑剛下鍋的味。
我們一個個都爭先恐後地跑進廚房,守在大大的灶臺旁邊,蒸餈粑的熱氣瀰漫了整個廚房,儘管是這樣,我們還是死死地盯著鍋裡餈粑。
“這餈粑怎麼還不熟啊?”所有的孩子們不耐煩地說著。
大約過了二十多分鐘,隨著一聲大叫“餈粑熟了!”幾個大人把餈粑盛起來,香噴噴的,冒出了一股騰騰的熱氣。我們幾個孩子隨著這股熱氣跑啊跑,一直跑到了堂屋裡。
盛餈粑的碗剛放到桌子上,所有人都脫下了厚厚的大棉襖,個個躍躍欲試,捲起袖子,拿起筷子。
也許今後我會吃到各種各樣味道的餈粑,但是家鄉餈粑的味道會讓我永生難忘。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12
家鄉的餈粑不大,直徑約五釐米,但裝滿了家鄉年味。從小到大,家鄉的餈粑便是我的最愛。與其說是一種地方特產,不如說是一個家鄉印記。無論走遍千山萬水,還是遠涉重洋,我心裡總想吃一口家鄉的餈粑。
兒時過年的時候,奶奶喜歡做餈粑,然後悄悄地把它們放在穀倉裡。有一次,我到處找東西,碰巧找到了餈粑,偷偷地吃了兩個。後來,奶奶發現了,就對我說:你這隻小老鼠,聞到了餈粑味,千萬別告訴別人。至今我還記得奶奶做的餈粑味道,又甜又香還有谷味。
我老家在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這兒的人們擅長做餈粑,做的餈粑有嚼勁,不粘牙也不脹肚子,附近幾個鄉鎮的人們都會慕名而來買餈粑。
餈粑好吃卻難做。首先是選料,挑選上好的新鮮糯米,再用井裡清澈的泉水蒸煮,用柴火最好,約三小時一鍋。接下來是打餈粑,一般需要有力氣的男子用木錘子使勁打,打成一大團。這時,心靈手巧的女人們就會接過來,用鐵模子做成圓圓的餈粑。鐵模子上刻了喜福壽字,意味著喜慶吉祥。最後放在竹篩上用火慢慢烘乾。等到吃的時候,餈粑拌上一些花生米、芝麻、黃豆粉末等,味道就更香了。
這樣做出來的餈粑主要是耐儲存,放在穀倉裡,兩個月都不會變質。我樓下是一對八十幾歲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很少回湖南老家,但又想吃餈粑,每次見我回老家,便請我幫忙帶。他們每次吃上家鄉的餈粑,說得最多的便是:這個味道地道,家鄉的糯米和家鄉的水做出來的餈粑就是好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餈粑才有家鄉的味道。
以前,我們每家每戶都做餈粑,現在都集中到鎮上的街上買了,這條街成了餈粑一條街。人們把餈粑做成了大產業,創立了品牌,甚至透過網路賣到了海外,讓遠在異國他鄉的人們都吃上了餈粑。如今,去鎮上買餈粑也成了我們回孃家必做的事情,尤其是過年,一去就買幾十斤,送給親戚朋友,送給老鄉,讓他們也嚐嚐家鄉的年味。
吃餈粑也有講究,有三種吃法。一是烤著吃,在火上烤得金黃金黃的、鼓鼓的,塞一塊紅糖進去,吃起來甜甜的;二是用油煎著吃,煎得金黃金黃的,撈出控油,蘸著黃豆粉末吃;三是蒸著吃,放在高壓鍋或微波爐裡,蒸熟即可食用。但烤餈粑是首選,新年裡,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烤著餈粑,炭火紅紅的,映紅了大人小孩的臉,熱乎了整個屋子,其樂融融,其情濃濃。
餈粑凝聚了故鄉濃濃的情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湖南有許多美味,如醬板鴨、米糖、臘肉、豬血丸子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餈粑。
每年春節前夕,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有打餈粑的習俗,因為餈粑象徵著豐收、團圓和吉祥,也是送給客人的最佳禮品。
別看餈粑小小的一個,做出來可不容易。首先,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以上;接著把米放進木桶中蒸熟,然後把蒸熟的米飯放入機器中攪拌成泥;再在乾淨的容器上灑上幹米粉,把攪拌成的泥放在容器上揉搓,分成一小團一小團的,放在有印花的圓圓的模具裡壓一壓,等壓出形了再把它倒出來,這樣,一個餈粑就做好了,如果覺得不好看,還可以在餈粑中間用可食用的紅色色素點上幾點。這時,你肯定想吃了吧?可是還不能吃,還要放陰涼乾燥處風乾,風乾後放在水中泡起來,就能儲存上幾個月。做餈粑也是聚會的好時機,大人們不停地忙碌,小孩子也不閒著,忙來忙去地幫大人拿東西,這個場面可真是熱鬧得無法形容。
餈粑做好了就要吃了,吃餈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煮著吃、蒸著吃、煎著吃等等,其中最過癮的就是烤著吃了。冬天的湖南很冷,一家人經常在火爐旁坐著烤火,在火爐上搭個鐵架子,把餈粑放在鐵架子上烤,烤餈粑時火不能太大,要不就會只把外皮烤焦,而裡面還是硬的,要慢慢地烤,不停地翻,不能太急,等到餈粑脹得像個包子時就烤熟了,如果你要吃甜的,可以在餈粑里加些糖,這時你也不能急於下口,要不會燙到口舌的。咬一口餈粑,那真是裡軟外香,色香味俱全,讓人百吃不膩。
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嘴饞了吧,那就快來我的家鄉品嚐美味的餈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