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歷史典故> 發生在山陰的歷史典故

發生在山陰的歷史典故

發生在山陰的歷史典故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是一個多戰之地,縣境西南有古蹟、遺址多處。所以在山陰這個地方曾經流傳了很多讓人無比熟悉的歷史典故。今天小編就來分享發生在山陰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發生在山陰的歷史典故

  楊六郞一箭退敵兵

  關於楊六郞的'傳說有這麼一段:楊業死後六郞掛帥鎮守雁門關,擊遼兵退至馬邑灘,欲乘勝追擊苦奈糧草無多,便巧設"謊糧堆"以詐遼兵,遼兵中計終日惶惶,只得與六郞和談退兵。六郞問遼使:"你是願退一隻馬跑到的地方呢?還是要退到一隻箭射到的地方呢?"遼使當然選一箭之地,六郞遂拔箭怒射,箭竟出內蒙大青山沒入一青石之中。遼兵只得退至內蒙大青山一帶。其實當年六郞只是早料知遼使會選"一箭之地",故提前派人將一箭插入大青山一石。聽完這段故事誰都會對六郞的智勇肅然起敬。而六郞城就是當年擊遼退敵時的遺址。

  陳毅將軍夜宿新廣武

  1948年春,陳毅將軍行軍經廣武村,因天色已晚,住在村民尹士鎬家中,當地老百姓聞風而至.陳毅將軍不孤路途勞累滿腔熱情問寒問暖,講述新中國的光明前途,勉勵廣大人民群眾滿懷信心迎接新中國的成立.陳毅將軍的郎郎笑聲,象一陣春風吹遍邊塞山村.尹士鎬老人現已八十多歲,每當談及此事,滔滔不絕,無比興奮.

  劉邦扣押劉敬於廣武的故事

  汗高祖劉邦追擊匈奴行至廣武,大臣劉敬一看敵兵一退再退就向汗高祖劉邦提出建議:敵人一退在退,恐怕有詐,不能再前往,劉邦不聽劉敬之言,繼續前進,所以被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陳平用計救高祖解脫白登之圍,劉邦返回廣武放出獄中劉敬,向劉敬說,悔不該沒聽你言,差點全軍覆沒,君臣難以想見.從此,劉邦用和聽親政策和匈奴共定和約,互不侵犯.

  慈禧夜往老灣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出逃西安時,路經廣武並住宿一夜.農曆八月十一日,慈禧等一行經懷仁進入山陰,沿途數里的群眾到其路徑的大道跪迎,口喊:老佛爺,千歲,千千歲!當晚入住岱嶽南頭馬邑道口處的"兵營中"次日,又起驕路經安榮村,該村公益橋主,早有令提前把土木大橋建起,慈禧一行來到河岸,顧不上理睬村裡道旁跪迎的人們,一看桑乾河水翻浪濤濤,大橋已壯壯實實地建好,稍在"橋房"邊的"茶亭"歇了歇,欣筆寫下"普濟安寧"四個大字,印了"慈禧"兩字之印,起轎離去.橋主把慈禧寫的字用柏木刻蛟龍大匾,掛大了大橋碑亭簷下,可惜後來被日軍燒燬.當天住廣武"來盛店"正廳中,店主楊應魁特製精美食物獻上,招待非常熱情周到,頗得慈禧好感,於是召見了楊應魁,封楊為廣東廉州知府,給了題為"大夫弟"之匾.第三日,爬上雁門關南雲.慈禧太后離北京逃往西安,路經山陰的岱嶽安榮和廣武的老龍灣,廣武財主楊應魁熱情招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非常高興封楊應魁為楊舉人,楊應魁三拜九叩感謝太后恩德,第二天慈禧太后離廣武趕往西安.

  秦始皇巡視廣武

  相傳,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年年巡視全國各地,巡視北國時,看到溝注寨(廣武)山高風險,命大臣蒙恬不惜重金營造貫連趙長城.晚年多次御駕親臨廣武,因此廣武成為文明全國的軍事要塞.

  楊業四出雁門故事

  雍熙三年(986年),中午節度使潘美為雲中觀察使,楊業為副將出雁門追遼兵至寰州,寰州刺使頭降楊業既此收復四周即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將四周居民移往關內.楊業再出雁門,潘美為帥,楊業為先鋒,行至陳家峪口,敵兵一退再退,楊業感到不對,向潘美說,我們不能再前進,敵兵恐怕有詐,防止中了埋伏,當時監軍王說,你是楊無敵,你怕誰,你莫非有二心,楊業一聽心裡不是滋味的說,我楊業深受宋主的恩惠太多,今天我要和遼兵絕以死戰,回頭對潘美說,我進入谷內你們在陳家峪口等我,我要失敗了你們可擋一陣,潘美點頭應允.於是,楊業帥本部人馬進入廣武以北金灘古戰場,於遼兵大戰,楊業殺了七進七出,最後退到陳家峪口,一看潘美王失約,不由淚如泉湧,對天長嘆說,天滅我楊業也,於是楊業只得轉回頭再殺敵眾我寡,楊業血染徵袍,渾身是傷,最後墜入馬下,被遼兵元帥肖達攬俘虜,在行至中途,楊業死不投降,絕食三天而死.

  馮敬忠烈廣武

  漢朝初期,匈奴經常南侵騷擾.有一年,匈奴率軍十萬進攻雁門關,形勢十分嚴峻,太守老將軍馮敬鎮守雁門關,正值派副將帥軍出征,城中只留少數軍士,老將軍身先士卒一馬當先英勇破敵,無奈,寡不敵眾,壯烈獻身.

  李廣屈死埋廣武

  汗飛將軍李廣,號稱長勝將軍.一年,他率五萬騎兵一路過關斬將,對百姓秋豪無犯.不料,天氣突變,暴風雨連天,狂風飛舞,大軍迷失方向,受到敵軍襲擊,傷亡慘重.回朝途中,聖旨賜死.李廣悲憤萬狀,仰天長囂,死於廣武.老百姓傳說,汗墓群中最大的墳土堆裡埋著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