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兩彈元勳鄧稼先觀後感

兩彈元勳鄧稼先觀後感

兩彈元勳鄧稼先觀後感

  鄧稼先的優秀品質,最重要的是那顆深深愛著自己祖國的心。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歡迎欣賞與借鑑。

  兩彈元勳鄧稼先觀後感一

  鄧稼先同志總是被人們冠以“兩彈元勳”的稱號。自然的,我想在1967年他就應該被所有中國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為人的低調和守口如瓶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範圍。

  我真的想做一個對比。兩個同是核物理系的學生,兩個從小的摯友,都是博士學位。一個選擇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個理論和技術在別人看來都是子虛烏有的國家。在默默中結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沒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後才被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也才有了今天人們對他的敬意;另一個選擇了在外國完成自己的事業。在外國科研的幫助下,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在他的頭銜上已經加上了“華裔”二字。

  雖然兩個人都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可以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一個將血液融入了中國的大地,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諾貝爾獎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頂峰,但令人興奮的程度遠沒有“中國人”更加耀眼。

  他從1950年回國,理論設計開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50年後,當“兩彈元勳”被追封時,老人家離開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沒有對於祖國熾熱的心,一定沒有這種結果。我想這也是鄧稼先被現代人傳唱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我對於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蹟在於他隻身前往核試驗場中心。面對失敗的實驗,作為負責人,他像廢紙似的將生命置之與國家利益之外。當他捧起核彈的中心裝置時,他知道、在場的人知道、許露希知道、中央領導們知道,他生命的沙漏開始往下滲透著。

  他的生命結束了,中國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豎立起來了。他沒有白費這一切心血。就算不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鄧稼先這樣的科研人員,為了大局,犧牲了自己的小家,卻散落在人群裡不為人所知。

  這就是科學所能帶給人們的幸福的感覺吧。

  兩彈元勳鄧稼先觀後感二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去了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28年後的1986年夫妻重逢,鄧稼先卻因為受輻射,身患重病,幾個月後離開人世。

  我想我們每個人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是熱淚盈眶。28年,一萬多個日夜,這是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一種奉獻精神,一種超越了極限的使命感,當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回憶起這些令人崇敬的科學家時,如同一汪純淨的泉水在盪滌著我們沾滿了浮塵的心靈,在他們的生命中,自我和個體是幾乎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使命和奉獻,他們的人生已經和使命劃上了等號。

  令人感慨的是,現在好多年輕人可能熟知超女的生活習慣,卻不知道這些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偉大而光輝的形象。因為,當他們把自己奉獻給國家的科學事業時,就像為效忠母親一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並沒有想著回報,因為他真誠的熱愛著這片土地,熱愛著生活在這裡的`人民,我想,只有心中裝著祖國,裝著人民的人才有這種愛,這就是超越了個體的大愛,這種愛真的是人間的春風,生命的源泉。這種愛,讓我們的科學家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奉獻。

  科學家已經逝去,但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依然需要這種使命感,需要這種溫暖心靈的奉獻精神。我們身邊也有著許許多多這樣奉獻著的人們,比如我們青銀的收費員。當夜幕降臨,飛鳥歸巢時,我們的收費員還在一絲不苟的服務著過往的司乘;當團圓佳節,閤家歡聚時,我們的收費員還堅守在崗位上;當酷夏三伏,揮汗如雨時,我們的收費員依然奮鬥在三尺崗亭;當三九嚴冬,冰凍大地時,我們的收費員仍然在奉獻著他們的青春。沒有驚天的事蹟,只是每天重複著“您好,謝謝”,可是他們就像宇宙飛船上的螺絲釘一樣,少了一個,宇宙飛船都不能衝向藍天。我想他們和科學家鄧稼先一樣,都不平凡。這一切,都源於熱愛、奉獻。

  沒有做出什麼豐功偉績,也沒有青史留名,但是,當我們離開這片熱土的時候,會無怨無悔的說一聲,我沒有虛度此生。因為在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我曾經奮鬥過,曾經奉獻過,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