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面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面紗》讀書筆記

《面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面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紗》讀書筆記1

  毛姆寫的東西的開頭總叫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面紗》也是一樣,硬著頭皮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才來了興趣,也恰是三分之一時的興趣讓我瘋狂的愛上了瓦爾特。

  開始的瓦爾特真的沒有什麼足以吸引人的地方,“他個子矮小,也不健壯,身板有點兒單薄,皮膚髮黑,臉刮的精光,長著非常普通、稜角分明的五官。他的眼睛近乎黑色,但不大,目光有些呆滯,落在什麼上面就死死盯住,這是一雙充滿好奇、不太討人喜歡的眼睛……”任誰都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討喜的人,至少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人。但這些都不能說明他不是一個聰明人,至於他為什麼要在那種情況下還會娶凱蒂是我的疑惑。

  直到瓦爾特說出那段讓我瘋狂愛上他的話,同時這段話也讓我懂了為什麼他會娶她忍受她,因為他愛她,深愛她。他說:“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有頭腦,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標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這分明本該是一個有智慧能忍耐的大人,可是為什麼會如此深刻的愛上他口中那個愚蠢的女人呢?甚至讓自己變得卑微。

  因為瘋狂的愛上了瓦爾特,甚至崇拜仰慕,所以我無理由的相信他以去湄潭府威脅他妻子只是為了讓妻子看清查理的真正面目,進而緩和夫妻關係,而非凱蒂所想的他是想害死自己。所以當我看到“死的卻是狗”的時候,我停頓了,我遲疑了,我不敢相信他竟真的在報復他的妻子,或者說無法接受。

  如果說瓦爾特是那條狗,那麼凱蒂便是他的主人,而他的深愛似乎就變成了可笑的搖尾乞憐,更彷彿一個小丑。但他依舊成功改變了那個女人,那個愚蠢的二流貨色,她變得正直獨立,擺脫了虛榮,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她說:“我要培養女兒,給她自由,讓她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於世。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愛她,撫養她長大,不只是為了讓某個男人因為很想跟她睡覺而供她吃住,養她一輩子。”這足以說明她厭惡自己曾經的活法,絕不希望女兒也是如此。

  我想如果在瓦爾特問凱蒂“孩子是我的嗎”的時候,凱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她一定會為了讓生活舒適一點而回答“是”,但是她做不到了,她糾結,她絕望,她無法說謊。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我多希望她回答“是”,我相信他一定會相信她的回答,但她堅定了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再一次對丈夫撒謊。

  而且在瓦爾特將死之際,凱蒂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撥出毒害他靈魂的積怨,好讓他輕鬆離世。在那一刻,她考慮的全然不是自己,而是他。我想若是以前的凱蒂恐怕此時想法會是瓦爾特死了,他留她一個人在世上,她該怎麼辦,但她卻已摒除了這種想法,從厭惡抗拒湄潭府到愛上修道院的工作,她知道了她能做的事很多,她並非是個沒有價值只能整日流連舞會的婦人。

  只是我不懂瓦爾特為什麼會愛上最初的凱蒂,就像我不懂我為什麼會愛上了三分之一時瓦爾特,即使我覺得他在這份愛裡是那麼卑微。

  《面紗》讀書筆記2

  別掀開,被那些活著的人稱之為生活的華麗面紗。

  一開始想給這篇文章取個名字叫做“揭開面紗”,但是看完毛姆的《面紗》,很遺憾,我覺得我並沒有揭開生活面紗的能力。書中的每一個人貌似都有一層面紗,或者說人性本就是多樣化、多面性的。“橫看成嶺側成峰”,你所身處的位置導致你只能看到人性的某一面或者某幾面。

  書中基蒂的情人:助理布政司湯森,渣男無疑。表面風流倜儻、高大英俊充滿魅力,實則自私又虛榮,老於世故。對基蒂不是愛是慾望,對髮妻多蘿西不是愛是合適與需要,他最愛的可能只有他自己吧。

  基蒂的丈夫沃爾特初看是可憐可悲的。他對基蒂的愛可能是一種瘋狂的偏執吧,明明填不上基蒂心中的缺口,還是瘋狂地越陷越深。可能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他謹小慎微、煞費苦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基蒂,然而“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這份卑微的愛在基蒂眼中甚至是令人厭惡和可笑的。沃爾特不善表達,也少了些虛偽做作,看文中基蒂視角下對沃爾特愛意的描述,我想應該是個能在眼裡看到愛的人,他深沉的愛也值得更好的人。

  沃爾特刻板“面紗”下有卑微的愛、扭曲的心,也有人性的光輝。湄潭府的日子是新的篇章。帶基蒂前往湄潭府疫區的初衷可能是懲罰這個背叛他的女人,可能是在當時內心痛苦無法得到救贖的情況下選擇去救贖他人,也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涅槃重生吧。

  據說有種愛是“心裡為你下著雨,手裡卻為你撐著傘”,不管沃爾特此行的出發點如何,他心裡應該還是渴求一番生死考驗後他和基蒂的關係能有所不同吧?在湄潭府他成為了“英雄”,卻始終不能擁有基蒂心中的一席之地。最終他絕望了、幻滅了,選擇把這種心痛與懲罰加在自己身上,“死的卻是狗”,你傷害了我,我卻囚禁了自己。

  《面紗》讀書筆記3

  前段時間偶然發現在學習通可以閱讀書籍,最近看完了毛姆的《面紗》,覺得很有意思。

  初看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愛情的小說,但看到後面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毛姆塑造的人物形象並非十全十美,凱蒂雖然虛榮、不聰明,但是她善良、勇敢,瓦爾特哪怕再機智、理性、偉大,他也曾萌生過想要殺死凱蒂的念頭。

  印象很深刻的是這麼一個片段:瓦爾特恰巧遇到凱蒂出軌,他沒有破門而入,後來當凱蒂問他為什麼的時候,他是這麼回答的:或許是源於一種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瓦爾特是如此高傲,可是他卻從來不以高傲的姿態面對凱蒂。

  在瓦爾特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話:“死的卻是狗。”它引自戈德?史密斯的詩《輓歌》最後一句。它的典故是:一個好心人領養了一隻狗,起初相處融洽,後來結仇,狗咬傷了人,大家以為人會死,結果是狗死了。有人說,這類似於當下的舔狗,我並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瓦爾特對凱蒂,是一名紳士的愛,他尊重她,理解她,愛她。

  書中凱蒂的轉變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她終於明白了:假如她沿著眼前這條越來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詼諧的老韋丁頓說的那條沒有歸宿的路,而是修道院裡的嬤嬤們無怨無悔地行於其上的路——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面紗》讀書筆記4

  一口氣看完了《面紗》,總要寫點感想什麼的,不然感覺像是沒有度過一樣。

  首先要大力稱讚一下這版的翻譯,深得我心,言辭優美,意境悠長,把毛姆的本意都傳達到了讀者的心中,比我看的上一本《月亮與六便士》強的簡直超過一個銀河系。

  也不得不說作者對人性的描寫真的是入木三分,凱蒂前半生失意的根源是原生家庭,尤其是她母親對她的教育,出發點就不是正經的,妄想攀高枝,又急於求成,殊不知她的目標人群都因為她的行為敬而遠之,這只是她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然而凱蒂的母親卻把原因歸咎於她的女兒身上,又比中國千萬個催婚的母親還沒有道德,把年齡漸長的女兒看做是自己的負擔。

  正是這樣的背景之下,瓦爾特與凱蒂相遇了。“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瓦爾特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操再高尚,也與他的眼睛毫無干係。人美麗的外表確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為它所吸引也無可厚非。

  只是我很詫異一個品行如此高尚的人,對於自己的未來卻沒有很好的規劃,這兩個人的結合實是太大的悲劇。就如他在想那本書的某個段落是不是在哪本名著中看到過,而她卻想著明天是不是自己愛豆的紀念日。

  只是有些悲傷,自己的某些特質與瓦爾特有些相似,雖然自詡能看清很多人的本質,但又怕自以為是的看透會帶來很多莫名其妙的偏見,也許自己一個人的確是會好很多。也曾不少反思在感情上的失敗,好多是不敢揭開自己的面紗,而偏執的性格在我身上,偽裝一輩子也是可能的。

  《面紗》讀書筆記5

  在讀面紗之前,我先讀完了《在中國屏風上》,覺得後者像是前者的素材庫,在對中國的描寫中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現實與理想的話,那《面紗》應該就是在說家庭與婚姻。我覺得我們都是透過與外界的聯絡,和他人的紐帶中慢慢認清自己,所以所謂認清自己其實是相對而言。

  原生家庭造就了凱蒂的性格,所以當帕爾特坦誠自己愛她並嘲諷她時,她坦誠自己就是個二流貨色那一段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無奈和委屈,她也不喜歡被那樣養育,但是父母是無法選擇的。

  而婚姻,理論上應當自己可以選擇的後半段人生。但是當她可以選擇的時候,她卻不具有選擇能力,也就是缺乏對婚姻和對物件的認知,非常隨性的就結了婚。之後的出軌等等,不過是咎由自取,她總覺得自己應該被原諒被關懷,也是一種自以為是。

  帕爾特死前說,不過是死了一條狗。得不到自己所愛之人的回應,自然就什麼都不是了。於凱蒂而言,不愛就是不愛,不會因為你品德高尚,思想深刻而改變。所以即使帕爾特死,她對他死前的懺悔與請求原諒,是那麼輕飄飄如同愛戀一隻狗。但這也不能怪凱蒂,你可以譴責她不守婦道,但是你無法命令她去愛她不愛的人,給出她給不了的反應。我覺得就算她是個二流貨色,也是個真實不作偽的二流貨色,相比虛偽的唐生而言。

  凱爾特死了,她得到解脫。凱蒂母親死了,她父親得到了解脫。婚姻,我沒體驗過所以說不出什麼感覺,只覺得它意味著不自由和壓抑。但是世間夫妻千萬種,只是毛姆的小說中呈現出的只有嘲諷和不看好,大概,還是有,婚姻美滿的,例子,的吧....

  《面紗》讀書筆記6

  “面紗”,掩面之物,書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帕自己的面紗,真實的面目被掩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面紗成為面具,面具再成為他自己,從此只有戴面具的他自己,本身卻被困在了一個上了鎖的棺材,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亦進不去,失了本性,丟了靈魂,棄了自由。

  《面紗》的背面封面上寫著“女性精神覺醒之經典讀本”,可這本書並不僅僅侷限於此,雖然毛姆以其慣用的對人性的反諷寫了一個美麗卻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在愛情、背叛與死的漩渦中掙扎的故事,但這不僅有愛情,還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展現在書中,這些並不侷限於女性,人人如此,人性使然。

  “慾望”一詞簡單來說就是對某件事物的執著,但深究又很難說得清,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慾望,因著許多緣由,那麼擁有慾望是好是壞呢?“沒有慾望是麻木不仁”,安妮寶貝在書中寫到,因為有追求,才有精彩的人生,但是也是要有前提的,理智的慾望會使一個人前進,從而成功。但狂熱的慾望就會誘出危險的行動,令人幹出荒繆的事情來,是自己陷於深淵,無法自拔。書中女主人中凱蒂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嚮往,瓦爾特對心愛女子的追求,查理對權利地位的追逐,瘟疫中每個人對生的渴求……都源於慾望。

  擁有慾望本沒有錯,就像最初的凱蒂,她只是想過的幸福,想要自由,但是就像她自己說的她愚蠢、輕佻、虛榮,因此慾望日漸的膨脹,導致了自己對丈夫的背叛,接著是一個又一個謊言的降臨,從此她沒有了退路,自己將自己困在了籠中,當她以為從束縛的家中逃出去,她便會獲得自由,卻不想又進了另一個束縛,她不斷在尋找,最後在瓦爾特死後,她彷彿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回到家中與父親相依為命,並想將女兒教導成一個與她不同的人。而書中的查理,一個沒有任何能力,卻同時渴望得到權利地位和佳人相伴,他能做的只是虛與委蛇,阿諛奉承罷了,一臉偽裝的好人相,令人厭惡,書中竟沒給他一個得不所願的結局,有點遺憾。瓦爾登對凱蒂的追求源於愛,但在他得知妻子的背叛時,心中產生的惡念也是一種惡欲,間接的逼迫妻子同他一起前往瘟疫橫生之地,最初希望妻子染病而死。然而作為一個不起眼的細菌學家,面對染病之人生的慾望,他不可能置之不理,這又是他人性中的善。人是矛盾的個體,好壞、善惡都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

  一個單獨的個體不能只依靠自己而生活,周圍的人事物環境都可以產生影響,影響改變一個人,有好亦有壞。修道院長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她的周身彷彿散發著聖潔的光,舉手投足間盡是端莊,對任何人都一同的和藹,彷彿人間的上帝,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沒有一點活力。因為出生在貴族家庭,讀書筆記家庭的教育成就了她,但也束縛了她,她鮮少有自己的情緒,總是優雅淡漠的。因為自己和家庭的原因,將自己困在了一個隱形的牢籠中,彷彿本該如此。但是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真實的自我,困於自以為聖潔的靈魂,那這個人可以高升了。

  一生做了許多決定,做決定時不知結果,經歷了才知是喜是悔。凱蒂背叛了丈夫,她並沒有覺得對不起丈夫,因為不愛他,卻也知道這是不對的,在修道院幫忙之後,她開始悔恨,意識到自已曾經的愚蠢,告訴自己不再說謊,儘管不愛丈夫,卻渴望得到丈夫的原諒,因為自卑不自信的丈夫也將她的錯誤歸結在了自己的身上,在丈夫死前她渴求丈夫的原諒,希望他從痛苦中解脫,這是不是也可以說這是她的悔呢?當瓦爾特感染瘟疫死之前說了五個字,“死的卻是狗”,這是他對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而後悔,還是對自己愛上這個女人而後悔呢?

  《面紗》作為經典女性讀本,教會了女性在精神上的覺醒和自由,同時書中將人性的慾望、悔恨、恐懼結合,也完美得詮釋了人性,將各色不同的人物展現給讀者,生動而深刻。

  《面紗》讀書筆記7

  談起外國文學名著的女性,腦海裡浮現的就是《亂世佳人》裡的斯嘉麗,她和《面紗》中的凱蒂一樣,不滿當下,沒有辦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於是做了一系列掙扎,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斯嘉麗是我在所有小說、影視當中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著我們普通人擁有的一切缺點,但是又那麼獨立、勇敢、嚮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鏡頭讓我非常動容,父親對斯嘉麗說:“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斯嘉麗仰著頭,眼神中充滿不解,此時電影的氛圍已經非常寂靜,四周的黯淡將影片切換到了下一個鏡頭,但是背影卻讓我久久不能遺忘。

  凱蒂和斯嘉麗的共同之處,在於不管她們的人格有多惡劣,內心有多醜陋,總會有那麼個人去欣賞她們的一切。

  沃特·費恩對凱蒂說:“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瑞德也對斯嘉麗說:“我愛你即使你是魔鬼,我愛你願意和你一起下地獄,但我希望你也有那麼點愛我。”我想,愛在開始是喜歡,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想把自己擁有的都給你,而到後來,愛變成了猜忌,愛不再純碎,愛摻雜了太多不甘,於是變成了計較與不值,但是越過種種矛盾之後,才明白愛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處總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開始到後來也免不了內心的掙扎,以前上課的時候,文學老師樂此不疲地給我們介紹紅樓夢,他對我們分析黛玉與寶玉的情感變化,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情感的發展在於矛盾的一步步衝擊。”確實,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抱怨帶來了矛盾,但是越過矛盾之後,總會對自我更加清晰。

  《面紗》和《亂世佳人》的結局如出一轍,沃特·費恩的離去讓凱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在霍亂中,總有一些偉大而溫暖的人,他們放棄了一切在凱蒂看來難以割捨的東西,而讓他們為之投入的是什麼?生活像一個他們情願揹負的十字架,在他們心裡始終期待最終的死亡將他們引向永恆。唯一能使他們從這個嫌惡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舊不斷創造出來美的事物,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所以,《面紗》表面上是沃特·費恩與凱蒂的情感線,實際上是凱蒂的自我救贖。

  而《亂世佳人》的結尾,德瑞下定決心離開斯嘉麗,斯嘉麗苦苦挽留,但還是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愛斯嘉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愛斯嘉麗,可是卻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回應,所以他後來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在女兒死後,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離開成了必然,斯嘉麗的覺悟來得太晚,在德瑞決定離開後斯嘉麗才對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斯嘉麗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還沒有放棄,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說雖然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不管是《面紗》還是《亂世佳人》,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愛值得我們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