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幼兒成語故事10則

幼兒成語故事

幼兒成語故事10則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幼兒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1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裡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2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年輕人,他聽說趙國的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瀟灑優雅,非常好看。於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去趙國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他帶上盤纏,跋涉千里,趕到趙國,躊躇滿志地準備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在大街上,他看著形形色色的人來來往往,看得他眼發花,腳發抖,不知該怎樣邁步子了。於是他決定跟在一個行人後面摹仿,人家邁左腳,燕國青年也跟著邁左腳,人家邁右腳,燕國青年也趕緊邁右腳。但他的兩隻腳沒有協調好,差一點把自己絆倒。

  這個行人走遠了,他又跟在另一個行人身後亦步亦趨地學走路。別人走得隨意優雅,但他學得磕磕絆絆,引得街上的路人都把他當做怪人,停下腳步看他,甚至還有人捂著嘴笑他。

  就這樣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的盤纏眼看就快花光了,他只好準備回家。此時的他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的步姿,而且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竟然邁不開步子走路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四肢著地,爬著回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崇拜別人,如果因為仿效他人而丟掉自己本來的本領,真是大可不必。

  3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裡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裡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這個語言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4飲鴆止渴

  喝毒酒解渴。比喻不顧嚴重後果,採取有害的辦法來救急。鴆(zhèn),傳說中的一種毒鳥,把它的羽毛放在酒中,可以毒殺人。此指毒酒。霍諝,字叔智,是魏郡鄴縣人,少年時就是通達經術的儒生。

  當時,有人向大將軍梁商誣告霍諝的'舅舅宋光,說他隨意刪改皇上的詔書,結果被抓進洛陽專門奉詔系押犯人的監獄,拷打查問得很苦。霍諝當時十五歲,他上書梁商說:“宋光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仕途也很順利,位置已經到州郡長官,天天在盼著朝廷進一步任用。他也沒有哪怕很小的過錯的牽累,那他無緣無故刪改詔書,是為什麼呢?即使對於詔書的文字有疑難處,他也應當會採取妥當辦法解決,怎麼敢冒著死罪去解決一點小的疑難,正好像以吃附子來療治飢餓,以喝毒酒來解口渴一樣,還沒有進入腸胃,一嚥下去就會斃命,他怎麼能做出來呢?”

  5一鼓作氣

  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氣。指做事應鼓起勁頭,一口氣幹完。春秋時期魯莊公十年春天,強大的齊國發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眼見祖國危機,又擔心那些成天大魚大肉的大官們未必有什麼深遠的智慧,就主動找到國王魯莊公,幫他出主意。他覺得莊公平時願意施惠於民,處事也比較公正,有率領兵眾打勝仗的基礎,就和莊公一起去作戰。莊公和曹劌同坐在一輛戰車裡,統率軍*出發。齊、魯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

  齊軍擂鼓進兵,莊公想擂鼓迎擊。曹劌阻止他說:“等一下。”等齊軍擂了三次鼓,曹劌才說:“現在可以發兵了。”魯軍鼓聲一響,士兵們立刻衝鋒陷陣,直撲敵人,殺得齊軍大敗而逃。莊公一見這種情形,就要下令追擊敵人。曹劌又阻止他說:“等一下。”說完,他跳下車去,仔細察看了一下齊軍戰車的輪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了一會正在逃跑的敵軍的情況,然後說:“可以了。”

  莊公於是下令追擊齊軍,把他們趕出了國境。打了勝仗之後,莊公問曹劌為什麼那樣指揮,曹劌說:戰鬥是靠一股勇氣啊!第一次擂鼓的時候,士兵們都鼓足了勇氣;到第二次擂鼓時,就有些鬆勁了;到了第三次,勇氣就全部消失了。敵人三通鼓氣洩盡了,我們卻才把戰鼓擂響,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可為什麼不馬上追擊呢?因為齊國是個大國,不能低估它的實力,萬一他們是假裝逃跑、埋下伏兵怎麼辦?後來我觀察到他們的車轍很亂,軍旗也倒了下去,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

  6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很會彈琴。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一天,公明儀在郊外遊玩時,看到了一頭牛。他想:大家都讚揚他的琴技,不如我給牛也彈一曲吧!給牛彈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頭吃草不理他。他又彈奏了一曲歡快的曲子,牛依然埋頭吃草不理他。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結果牛還是不理會他。公明儀非常失望,開始懷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說:“不是你彈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聽不懂啊!”

  7守株待兔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裡勞動。他每天早起晚歸,非常辛苦。有一天,農夫正在地裡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樹樁上,死了。農夫撿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頓。從此以後,農夫不想幹活了。他專門坐在田地裡等兔子撞樹樁。可是他等啊等啊,卻再也沒等到。最後,農夫的莊稼都荒廢了。

  8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趕進木樁做的羊圈。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這位牧民很後悔,馬上聽從鄰居的勸告堵上了窟窿。

  9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10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裡,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裡,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裡,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