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

成語小故事

成語小故事

成語小故事1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齊國的外交人才,齊威王都稱他為先生,對他相當尊重。淳于髡是個關心國事,對君主有了缺點或過失,敢於進諫的忠貞之士。但淳于髡進諫時,十分注意方法與效果,不採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諫的方法,多采用用諷喻來進諫。因而,向齊威王諷諫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齊威王執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隱語進諫,把齊威王比做三年不飛又不鳴的大鳥,逼著齊威王振作君起來,革新朝政,使齊國變弱為強;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軍壓境,齊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給他金百斤,,,,車十輛。這樣的外交使節,在當時來說是很寒傖的,難以達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講寓言來進諫,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緊接前次,淳于髡到趙國以後,說服了趙王請來趙兵十萬,戰車千乘,嚇退了楚兵之後,齊威王高興地召淳于髡到後宮飲酒。淳于髡見齊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沒有完全改掉,就在飲酒時進行諷諫。

  齊威王問淳于髡,說:“先生能飲幾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鬥為一石)也醉。”

  齊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問:“你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夠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釋說:“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場合與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賜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裡驚恐,俯首伏地而飲,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無拘無束,男女混雜,行為又很放蕩,心裡最歡樂的時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語說:“酒喝過了分,行為就失去了控制;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之事。”什麼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啊!

  齊威王聽了淳于髡這番話,說:“好!你說得太好了。”從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樂極生悲的故事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就是說,樂與悲,在一定條件下向它對立面轉化。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它啟示我們,要實現劣勢向優勢、失敗向勝利、消極向積極等此類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劣勢、錯誤與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且在實際中加以改正。

成語小故事2

  【解釋】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裡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入室操戈的故事

  後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後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

  鄭玄在家裡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後,不同意他的見解,於是就寫了《發墨守》、《針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

  何休讀完後,發現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裡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成語小故事3

  1、暗渡陳倉

  《史記.高祖本紀》。秦朝剛被推翻的時候,項羽負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而封劉邦為漢王,統轄這個典故載於巴、蜀和漢中。劉邦也有獨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氣。他發現手下有一位才華出眾的軍事家,就是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策劃奪取天下。劉邦去漢中途中燒燬棧道,表示無意東還謀取天下,使項羽放心。然後採用韓信的計策,派出幾百名士兵去修復棧道。項羽手下大將章邯鎮守關中西部,聽到訊息笑道:"這麼大工程只派幾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對劉邦、韓信這一行動,根本沒引起重視。韓信表面上裝作要從棧道東進,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從小路暗襲陳倉(今陝西省寶雞縣東)。當章邯接到急報時,劉邦大軍已攻入關中。章邯被逼自殺。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佔領了。

  這一典故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利用假象以給別人造成錯覺,而暗中採取另一些措施來達到目的計策。

  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以斗量才。他說:"普天下的才學放在一處,總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稱陳思王)一人就獨佔八斗才華;我佔一鬥;餘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後來人們用"才高八斗"、"八斗陳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學的人;用"一斗才"、"才無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3、白龍魚眼

  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正諫》。吳王想要和百姓們飲酒,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昔日白龍下清泠深淵,化為魚,被打漁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龍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說'那個時候你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子?'白龍回答說:'到了清泠深淵,化為魚形。'天帝說:'魚本來就是人類該射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豫且是沒有罪的。'因此說,白龍是天帝的珍貴畜牲;豫且宋國的賤臣。白龍如果不化裝成魚形,豫且也不會射他。今吳王你捨棄萬乘之皇位,而與布衣平民們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禍。"吳王於是停止了與平民喝酒這件事。

  此典故借喻當政者化裝出行。

  4、白首為郎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麼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為什麼這麼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為會稽都尉。

  後用"白首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5、白駒過隙

  這個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傳》。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他即位後想方設法解除重要將帥的兵權。一天,趙匡胤請一些武將喝酒,喝到一半時,他對眾人說:"假若不是依靠你們的擁護和支援,我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難了,還不如當一個節度使省心。"大將石守信趕忙問:"現天下已平定,誰也沒有私心雜念了,你還有何憂慮呢?"宋太祖說:"你們雖無私心雜念,可是你們的`部下貪圖享樂。如果也為你們黃袍回身,你們不也會自成一統嗎?"石守信等將領一聽此言,立該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紛紛跪地請求皇帝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壯的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你們不如多攢些錢財,去過舒適的生活,這樣君臣相安無掛,不是很好的事嗎?"石守信等將領見宋太祖驅武用文的決心已定,為了活命儲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權。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6、白面書生

  這個典故出自《宋書.沈慶之傳》。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想要舉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便勸諫文帝,認為不可輕舉妄動。可是宋文帝不但沒有采納,反而叫丹陽尹徐湛之和吏部尚書江湛等文官向沈慶之亂出難題狡辯。沈慶之當場氣憤地說:"皇上準備出兵北伐,而與白面書生之輩謀劃此舉,事情怎麼能辦好呢?"宋文帝由於沒有聽勸沈慶之的正確意見,終於導致北伐失敗。

  現一般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只有書本知識,而社會閱歷不多的人。

  7、白往黑歸

  這個典故出自《韓非子.說林下》。楊布養了一隻狗,只認識楊布衣服的顏色,而不認識楊布本人。有一次楊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脫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認識而大叫。楊布很生氣,要打狗,楊布的哥哥楊朱說:"你不要打,你也是這樣,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處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嗎?"

  後以"白往黑歸"比喻只看表面現象,不注意本質,或喻為前後不一致。

  8、白衣送酒

  典故見《續晉陽秋》、《宋書.陶潛傳》。東晉詩人陶淵明極好飲酒,因家貧常不能盡興。一次重陽節,雖籬下菊盛,卻無酒助興。正悵惘間,忽聞江洲刺史王弘遺白業人載酒來,即在花前暢飲至大醉。後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陽日》詩有"愁裡又聞清笛怨,望中難見白衣來"句。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有"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句。

  9、百發百中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距離柳葉百步之外而射,百發百中。左右圍觀的幾千人,都說他善於射箭。有一個男子站在他旁邊說:"好!我可以教導你怎樣來射!"養由基很生氣,放開弓握著劍,說"你怎麼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離柳葉百步而射,百發百中,不趁著恰好時休止,一會兒氣衰力倦,持弓不穩有擺動,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發射不著,以前百發百中的聲譽就全拋棄,前功盡棄。"

  後以"百發百中"比喻善於謀事。

  10、白雲親舍

  這個典故載於《新唐書.狄仁傑傳》。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傑,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撫、宰相。狄仁傑年輕時在幷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參軍(司法部門的官員)那時,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縣)居住。一天,狄仁傑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雲,那邊有一片白雲在天空中飄浮著。他指著白雲對左右同行的人說:"吾親舍其下。"就是說,我的雙親住在那片白雲下面。

  現在用這一典故作為懷念父母親人的詞語。

成語小故事4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左中郎將邕(音yong擁),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馳名於世。文姬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後來,在董卓之亂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為匈奴人虜獲,做了左賢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區為曹操統一後,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飽嘗艱辛,她懷念祖國,思念親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來傾訴自己思親思國的感情。後來,劉商擬作的《胡笳十八拍》對蔡文姬嫁到匈奴後的遭遇與心情也作了描寫。其中有這樣兩句詩: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詩的意思是說: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斗星都轉到南面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與事。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與處理問題。

成語小故事5

  百發百中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

  (百發百中)

  “從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裡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

  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

  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釋讀】百:形容多;發:發射,也指射箭;中:正對上,恰恰合上。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準,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辦事成功,決不落空。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小故事6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朝野,名氣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弔唁,見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絕世,不禁心動神馳。他不顧眾人的一再反對,終於娶棠姜為妻。齊莊公性喜漁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與她暗中來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氣,便假裝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齊莊公色膽包天,借探視崔杼之機和棠姜相會,表現出一副樂不可支的醜態。崔杼見國君這樣欺負他,忍無可忍,設計將他殺了,改立景公為國君,自己擔任丞相之職。

  齊國負責修寫國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這件事情公正地記錄下來。崔杼聽說後,多次暗示史官,要他為自己避諱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還是寫出了實情。他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在當時,弒君之罪可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誰弒了君,必會被後世之人所譴責。崔杼見史官竟然跟他對著幹,又羞又惱,心想你不給我留情面,我就不給你留活路。於是,兇狠的崔杼將那名史官殺死。

  誰知道,繼任的史官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還是秉筆直書,記錄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殺一個史官,為什麼不能殺第二個,不信後來者不怕死。他為了讓別人屈從於自己,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保留崔杼弒君的內容。

  崔杼見史官們都如此正直,自己這樣肆意殺人,也不會帶來好處,只好就此作罷,放了史官們一馬。

  後來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都氣憤地說,崔杼想掩蓋自己的醜事,卻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成語小故事7

  樂此不疲

  劉秀在新朝統治時期起兵造反,想恢復漢室江山,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援。公元25年,他終於中興漢室,做了皇帝,史稱漢光武帝。後來,他又鎮壓了赤眉起義軍,將各地割據勢力消滅,統一全國,讓老百姓過起了太平的日子。

  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厭倦了戰爭,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痛苦,因此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工夫改革弊政,廢除苛法,精簡官吏,安定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一來,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漢朝又強盛起來。

  由於長期領兵作戰,他對軍事生活厭倦了。天下一統後,他不談自己熟悉的軍事,卻對經史義理方面發生了濃厚興趣,不僅自己潛心研究,還常常召集公卿郎將等在一起進行討論。有時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還覺得意猶未盡。

  太子見光武帝對研究學問這樣上心,生怕他用功太過,把身體弄壞了,就好心勸諫道:“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希望您以後能頤養精神,過一過悠閒的日子,安度晚年。”劉秀聽罷搖搖頭說:“我喜歡研究學問,並不感到疲勞。”

  ◎成語釋義

  形容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故事出處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承閒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出處譯文

  (太子)向皇帝進諫說:“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希望您以後能頤養精神,過一過悠閒的日子,安度晚年。”皇帝回答:“我喜歡這樣,並不感到疲勞。”

成語小故事8

  歷史故事: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成語小故事9

  春秋時,鄭國的執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擔任醫師,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尹何太年輕而且從來沒做過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夠。可是子皮卻不以為然,他說:“他的誠實很令人欣賞,相信他絕對不會辜負我對他的期望,而且現在正是給他學習的好機會。”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產從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養年輕人當然是件好事,可是這樣做反而會害了他。就像叫一個不會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會剁傷自己的手。治理國家也是一樣,如果讓尹何在正式當醫師之前能夠多加學習,那麼,在他從事工作的時候一定會井井有條,否則將會為國家帶來想不到的損失。”

  子皮聽了子產的一番話後,恍然大悟地說:“你說的非常道理,以後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聽聽你的意見,才不會犯下大錯。”

  沒想到謙虛的子產卻搖頭說:“人的想法就像每個人的外貌一樣,各自不相同,我的意見只能做為參考罷了!”

成語小故事10

  原意是在地上畫出線路,就可成為圖形,用來說明地理形勢等。形容人點畫之間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此典出自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

  敬侯張安世的長子千秋和大將軍霍光的兒子霍禹都是西漢時的中郎將。

  一次,兩人一起領兵跟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攻打烏桓國。戰事結束後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見霍光。霍光正在庭園散步,因為是世交晚輩,不必多禮,就請千秋到園中相見。

  交談中,霍光詢問千秋和烏桓交戰的策略、山川形勢等。千秋就將如何出兵、行軍路線、交戰情形等詳細地講給霍光聽,為了使霍光聽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樹枝,一邊口述,一邊就在地上畫出交戰區的地理形勢,兵力佈置圖,把雙方的情況和交戰過程介紹得清清楚楚,一點不漏。

  霍光接著問霍禹,霍禹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只說:“有文書記載。”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認為霍禹無能,嘆氣說:“從此後霍家將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張家將一代比一代強!”

  事實果然如此。霍光死後,擔任大司馬的霍禹謀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誅滅。張家子孫代代相傳,僅宣帝、元帝兩朝,擔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職的張氏子弟就有幾十人。

  人們說起此事時常常把他們兩人作比較。

成語小故事11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成語故事】晉朝河南人樂廣十分好客,見一朋友好久不來家裡,十分奇怪,就去拜會他,朋友說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後回來後就生病。樂廣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來是掛在牆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聞知後就病癒。

  【典故】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釋義】將映在酒杯裡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把虛幻誤作真實

  【近義詞】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風聲鶴唳

  【反義詞】處之泰然、安之若泰、談笑自若

  【其它使用】

   我生怕自己杯弓蛇影,聽岔了,謹慎地問:"你說什麼事?""那篇說你的文章是我寫的。"

成語小故事12

  【成語】: 尺短寸長

  【拼音】: chǐ duǎn cùn cháng

  【解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喻人或物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

  【成語故事】:

  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向楚王提忠告。但昏庸的楚王不僅不接受,反而聽信讒言,把他流放到外地。屈原心煩意亂,請人卜卦。他對占卜人說:對君王應該是真誠直言呢,還是虛假應酬?應為真理正義犧牲一切呢,還是奴顏婢膝、苟且偷生?應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和雞鴨去爭食吃?……占卜人被屈原的問題難住了,拱拱手說:對不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會有短的時候,寸會有長的時候),神也有不靈的時候。你的問題我沒法卜。尺短寸長由此簡化而來。

  尺短寸長比喻事物都有其長處和短處。

成語小故事13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於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後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裡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後來,姜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係。

  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成語小故事14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

  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史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裡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史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裡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史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現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者辦事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勝困難,得到成功。

成語小故事15

  名落孫山:漢語成語,出自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指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門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邊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即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唸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裡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

  他這首詩的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後來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