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榆次老城導遊詞

榆次老城導遊詞

榆次老城導遊詞

  中國的"城"從黃帝"建都立邑分土授民"始有之。榆次城"戰國時已有之",是榆罔

  所建"榆州國"始建,但營立廢徙,屢有變遷。現存榆次老城在漢故城西南,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初建成時為土城,城"週五裡,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因為榆次為省城太原南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城池必須堅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縣梁琮重新修葺城牆,用磚、石裱砌了城牆的一小部分,用鐵皮裹護了各城門,在護城河外沿遍植柳樹,以保護之。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入侵榆次。時任榆次知縣李鵬和朝廷外派知府正好歸榆的榆次人寇天輿督工修煉,經過幾個月的修葺,把土城牆全部砌為磚牆,且牆基增寬一丈,達到了五丈,牆高增加五尺,達到三丈五尺,城牆上增設敵臺20個,角樓4座,增設警鋪16個,同時,重新清理了護城河,在護城河外設定掩護性建築。這是榆次城池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修葺,自此榆次城由土城變為磚城,可謂森嚴壁壘了。榆次城設有四門,上建樓櫓。城之東門名叫迎曦門,南門叫觀瀾門,西門叫帶汾門,北門叫望嶽門。

  榆次南關村位於榆次城南門外,明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入侵榆次時,榆次城

  固若金湯,城內官民免遭災難,而緊靠縣城的南關卻被賊兵血洗。賊兵大掠十日,關民數千家,半數被焚戮,財劫掠無數。所以在第二年,即嘉靖二十年(1542)知縣主持為南關修築了郭城。

  郭城為土城,呈半圓形,東西兩端與縣城相聯。"周匝五百四十七丈,高一丈九尺,廣一丈二尺,池闊二丈,深丈餘。"為此,南門甕城即被拆除。但南關郭城城池低淺,賊兵來犯不足以禦敵,並有累及大城之嫌,一時為城關官民之慮。嘉靖四十一年(1562),蕭大亨知縣計劃用磚修葺南關郭城,但因遷職未果。直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及其後,徐守謙知縣和張鶴騰知縣,在蕭大亨(時任大同大司馬)的大力支助下,使郭城加固,增高土城,又以磚砌之,達到"週六百五十三丈,高三丈,基闊兩丈五尺,上闊一丈八尺,置敵臺十二,高於樓等。池外列垣,高五尺"。郭城北傍榆次大城向南、向東、向西開三個城門。城門上都建有門樓,南門上門匾為"萬春"(民間稱為郭門),左邊門匾為"東作"(民間稱為小東門),右邊門匾為"西成"(民間稱為小西門)屆此,由縣城和郭城組成的榆次老城基本定型,後雖有多次修葺,但總體上沒有多大變化 20世紀50

  年代,在全國範圍內對城市進行改造,拆除城牆,榆次亦未另外。到二十世紀末,作為老城的標誌,榆次老城只保留了西城門和南城門處的一小段城牆土2002年5月,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中共榆次區委、區政府成立遇刺老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對榆次老城進行搶救性修復。範圍北起小井巷南到張家巷,東起俞家牌樓街,西到西門外,包括榆次老城內南部和南關城北部及舊城西門和西門外的一部分。2003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修復了城隍廟、縣衙、清虛閣、市樓和南、北、東大街及其街道兩側的商鋪等,向遊人開放。2004年9月,二期工程竣工,又修復了文廟、鳳鳴書院,完善了各建築設施,並進行了內部布展陳列開放了的榆次老城吸引了八方來客和無數官員、專家、學者、藝術家,為其精美的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歎服。同時在此舉辦第六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節",榆次成為首次舉辦全國性藝術節的縣級城市。

  榆次老城坐落在瀟河和澗河所形成的沖積平地,取向周正,由北部的縣城和南部的郭城兩部分組成,也叫子母城,縣城為母城,郭城為子城。在結構上,母城與子城相連構成了榆次城形似鯉魚一樣的鯉魚城,頭南尾北,母城為魚腹,子城為魚頭,南、北大街為魚脊,東、西城門為魚側鰭,位於南關中央的清虛閣為背鰭。民間傳說,在清虛閣地下中央有一眼井,暗通大海,鯉魚臥其上,得長養之氣城內佈局,以市樓所在位置為中心,東、西、南、北形成四條城市主幹道。東叫東大街,直通東門,城隍廟、縣衙都位於這條街北,是榆次老城的政治中心;西叫龍王廟街,不通西門,通西門的街道叫西門街,南距龍王廟街大約50米,文廟、鳳鳴書院位於這兩條街區,形成榆次老城的文化教育中心;北為北大街,直通北門;南為南大街,直通南門。出南門就到了郭城南關,郭城的標誌性建築叫清虛閣,以清虛閣為中心,又形成了郭城的四條主幹道,分別為閣北、閣南、閣東、閣西街,其中閣北街直通縣城南門,與南大街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街道。北大街、南大街和閣北街一起構成了榆次老城的商業街市,即老城的商業中心。

  清虛閣則是一個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築。出清虛閣廣場東門,是規模宏大的佛教建築--大乘寺。榆次老城還保留了許多大街小巷,大量民居就建在這些街巷之內榆次舊縣誌載,榆次城內區域劃分,始於元至正四年(1344),時任榆次知縣劉鏞把城內及南關分為十三坊。劉鏞劃分的十三坊的名稱分別是:宣化坊、善政坊、育賢坊、束民坊、

  咸寧坊、陽和坊、仙桂坊、時登坊、鹹熙坊、普潤坊、德惠坊、利市坊、迎恩坊。縣誌中簡略記載了當時十三坊的位置:宣化坊在縣治(縣衙)前,育賢坊在儒學(文廟)前,迎恩坊在北門街,陽和坊在南門街,善政坊在縣治(縣衙)西,束民坊在縣治(縣衙)東,咸寧坊在東門街,仙桂坊在富戶街,時登坊在延壽寺南,鹹熙坊在延壽寺西,普潤坊在南關東,利市坊在南關西,德惠坊在南關南。明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入犯時,榆次城上設十六警鋪,城內居民也分為十六鋪,與城上十六警鋪一一對應,兵民合一,共同禦敵。其把城區分九鋪,南關五鋪,大東關、小東關各一鋪。城內九鋪分別是:縣衙西北二鋪、縣衙北一鋪、縣衙西一鋪、縣衙東南一鋪、縣衙西南一鋪、縣衙東一鋪、縣衙東北一鋪、以縣衙為中心一鋪。南關五鋪分別是:關城西一鋪、關城東一鋪、關城東北一鋪、關城西南一鋪、關城東南一鋪。民國八年(1919),城內及城郊三管(南關、大東關、小東關)分七個區,分別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南關、大東關、小東關、簡稱為四街三關。其中,北關關西大街路西屬西街,關西大街路東屬北街,西北由甕城至大潼路,路南屬南街,路北屬西街,城內南、北大街分隸於四街,由富戶街口路東至小井巷口屬東街,由小井巷口至北城屬北街,由北城南西至西門街口屬西街,由西門街口至南街折北至富戶街口屬南街,小西關屬南街。由於人口分佈不平衡,縣衙、文廟一帶和難關成為人群密集區,所以,榆次老城最具特色的民居,分佈在東大街以南、南大街東側的富戶街一帶。

  現在開放的榆次老城是中國城市文化和中國古建藝術的自然融合,佔地1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整個老城如明珠含碧,韻味深長。其主要景點榆次城隍廟、榆次縣衙、文廟、鳳鳴書院、西門甕城、明清街、清虛閣、大乘寺、遺園、東西花園等將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各類專題民間藝術博物館點綴其中,徜徉其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古城名剎城隍廟,更是國內儲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公佈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築之一。其歷經風雨,風姿依然,雕樑畫棟,異彩紛呈,其獨特的藝術匠心,別緻的建築構成,將中國古代"人神共治"的思想內涵體現無遺。整個老城集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古民居等人

  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熔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晉商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全面展示了榆次的深厚文化底蘊。

  內部景點 城隍廟

  城隍廟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內儲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佔地

  面積6000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廟內主殿建築結構精巧細緻。主殿前有玄鑑一座,高達25米,頗為壯觀,1999年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公佈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築之一,城隍廟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護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縣衙

  縣衙得以奇蹟般地儲存,成為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活標本,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它又是一座寶貴的文史資料庫,其中大量的楹聯,流連盛廣,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文廟

  榆次文廟,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之一,是榆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2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始建於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臺上,面闊三楹,山琉璃瓦頂,欞星門裡,是半月形水池叫泮池,上面的石橋叫做狀元橋,在橋北是大成門,透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之名來源於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文宣王詔書,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龍石柱和31根木柱圍繞,氣勢磅礴。進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兩邊是“四哲”和“十二賢人”。

  在大成殿後是明倫堂,明倫堂面闊五間,取意於《孟子》:“學則三代共,皆所以明人倫也”,現闢為孔子生平展。 文廟還有敬一亭、尊經閣、東西學宮等建築。

  民間藝術博物館

  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佔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館內收集陳列有瓷器、錢幣、傢俱、字畫、服飾、鼻菸壺、茶具、酒具、民間工藝品、奇石、根雕、石木、磚雕等十幾個文

  化系列的藏品。藏品數量近萬件,良好地展現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幾千年的發展軌跡,很多藏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代表著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化藝術特色,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展館內有明清晉式傢俱陳列室,服飾繡品陳列室、磚、石雕展室、明清瓷器、鼻菸壺文化陳列室、歷代錢幣展室、清代書房、賬房、閨房、客房、剪紙館的布展、茶酒文化陳列室和玉雕奇市石展館。

  其中鼻菸壺的收藏品是非常精美的,鼻菸壺即盛裝鼻菸的器物,它起於明末、興於清代。其小巧而精美,集中國繪畫、書法、詩詞、雕刻、鑲嵌等工藝於一體。可以說是掌上玩物,大千世界,它的種類異常繁多,有玻璃、漆器、瓷器、犀牛角、玉石、葫蘆、瑪瑙、琺琅飾等品種。

  此外我館收藏的錢幣種類繁多,在山西錢幣收藏中應屬首位,錢幣也真實地記錄了朝代改換社會動盪的歷史。

  在館內還可看到稀有的太行山百年大蜂巢、千年大海龜,和珍奇的連體恐龍蛋。相信一定會使您流連忘返的!

  西花園

  因位於城隍廟西側而得名。小巧玲瓏,佈局得體,東有廳堂、西有遊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還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樓和石舟坊,亭榭結合,渾然一體。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築,在北方園林中別具一格。

  鳳鳴書院

  鳳鳴書院是清代榆次縣學,是榆次的最高學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稱鳳鳴書院,院名來源於西晉荀藐,任榆次知縣,卓有政績,有鳳集榆次之說,書院佔地2700平方米,書院呈園林式佈局,湖光山色,中間的湖名為硯水湖,佔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體為兩賢祠和和講堂、還有六角亭、四角亭、綠花軒、祭壇等。

  明清商業街

  明清商業街,店鋪鱗次櫛比,建築古樸典雅,是一條具有典型明清建築風格和充滿歷史厚度的步行商業街。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體,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後坊"

  或"前鋪後戶"的經營格局和特色,建築高僅兩層,多為磚木結構,木雕、金字招牌、朱閣重簷,古樸典雅,華麗高潔。老街的店鋪字號,文化色彩甚濃,體現了當年晉商的特點,其中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有"北謙亨""大隆號"。"祥記公司"等,其商品製作,陳列,經營,至今古風猶存。

  明清商業街已經成為一處集文物古蹟與自然風光旅遊、商業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歷史文化步行商業街區。 甕城

  榆次西城門由城門樓和甕城組成。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7-600),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曾是這座古城的一個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進到甕城中,登上城牆,看青磚壘起黃土就方正陡峭、外城綿延不絕,角樓、箭樓高聳,望城外菸雲滾滾,想當年金戈鐵馬,才感到榆次西甕城的雄偉,才感到這段城牆承載了歷史的厚重。

  晉商博物館

  東大街南側、桑芸故居東邊的這所四合院子,清光緒十年(1884年)是會政公局的公廨,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以後榆次商會在這裡辦公,山西省的著名工會--晉華工會也在這個院子裡成立,解放後"工商聯"在這裡辦公,現在是"中國民間藝術博物館"的晉商博物館。

  晉商或稱西商,即通常所說的山陝商人,包括了山西商人及其鄰省的陝西商人,但主要是山西商人,到清代其中又以祁、太、平、榆、介的商人為主。

  晉商悠久的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但晉商真正興盛起來成為國內一支著名的地方商幫,則開始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晉商在鼎盛時期,無論從她的陣容還是財力方面講都是中國十大商幫(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之首。山西,一個地脊民貧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內陸省份,創造"海內最富"的奇蹟。在長達500年的光輝商業史,誠信儒雅的商業鉅子們,鑄就了無數令人震撼的輝煌業績,其匯通天下的票號,雄視亞 歐的國際貿易和以義制利的商業精神,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商業文化,這些創舉實難讓人相信,你想知道其中之原因,請走進晉商博物館,走進晉商博物館。

  “晉商博物館”陳列內容共分:輸運九邊、行商四海、匯通天下、衰傾動國、晉商遺物五大部分。全方位反映晉商從明代掘起到清末衰落的歷史過程。揭示晉商經濟活動的超前理念,先進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上的缺陷。

  思鳳樓,因從任何角度望去,簷角上都似有展翅欲飛的鳳凰。西晉苟浪為榆次知縣時,因治理有方,政績卓越,便有了“有鳳集於晉魏榆的傳說”。宋朝時便有了思鳳樓。此樓為三層木構塔式建築,三疊八角,共有24個飛簷,高達20米,氣勢十分雄偉。樓基方正,結構對稱,造型特殊。三層空間由下而上漸收,斗拱形式各異,體現出強烈的節奏感;簷角組成上翹曲線,使龐大沉重的樓頂,顯示出輕快的飛動感;樓中32柱,粗大有力,又使整個樓閣具有堅實的

  二十文化景觀

  {揚鞭東指}

  舉首遙望日正霞,揚鞭東指向京華。 阿爺不是士與宦,商賈歸來金滿堂。

  {猛獸拱門}

  貔貅誠如百萬兵,壯民魂府拱神門。和鍾應鼓歷風雨,總是英雄膽鑄成。

  {西園勝景}碧水一盆山一箕,草樹亭臺鳥

  戲魚。

  欲把西園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冥殿森森}

  陰陽分界兩重天,鬼卒閻君轄

  此間。都道子虛烏有事,虧心做盡總汗然。

  {鬥姆群辰

  } 一殿同神六十一,鬥

  姆兩側是群郎。

  老少俊彥各迥然,輪迴守歲整花甲。

  {玄鑑奇樓}

  廟有玄樓世間奇,芳名絕構驚

  世遺。

  遠客躬睹聞名恨,華夏匠作渾然成。

  {思鳳高情}

  雛鳳凌空斯高樓,荀文雙壁鑲此

  間。

  中間清音應不絕,鹿鳴鴻和是秋毫。

  {古國華表}

  華表尋根是謗木,濤聲塗水奏古國。榆罔脈傳神農氏,高風一下有千秋。

  {清官有第}

  帝曰清官數第一,馬革

  裹屍還榆城。

  百年猶遺舊宅在,氤氳馥郁沐後人

  {古院書香}

  朝浴霞光晚披彩,古

  第端莊立百代。

  春來鳥語共花香,書香猶以尚書在

  {古槐抱稚}

  老城衙前生古槐,計是貞觀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