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閱讀可以改變思想、獲取知識,從而可能改變命運。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考!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篇1

  閱讀《大自然的語言》選段,回答小題(8分)

  ①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週而復始。

  ②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小題1:這兩段文字的說明物件是什麼?主要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2分)

  小題2:結合第①段內容,說說劃線詞語“次第”的作用。(2分)

  小題3:第②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2分)

  小題4:為什麼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物候(現象)。(1分)(答“大自然的語言”不給分);時間順序(1分)。

  小題1:“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修飾限制“開放”,突出強調了各種花是有序的、一個接一個開放的(1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分)。

  小題1:第②段畫線句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1分),把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比作大自然的語言(0.5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地說明了物候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題1: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和氣候有密切關係(1分),它們好像在用語言提醒農民據以適時安排農事。(1分)。

  小題1:本題考查說明文的物件以及說明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小題1:本題考查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解答此題時一般方法:解釋+分析+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在分析效果時必須聯絡具體的語句。(注:不解釋“次第”的含義不扣分,但建議在教學中要求對詞語的含義進行解釋。)

  小題1:本題考查說明方法以及說明方法的作用。答題方法為:說明方法+說明物件的特點。

  小題1:本題考查閱讀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題一定要結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篇2

  閱讀《大自然的語言》節選,完成15—18題。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1、選文的說明物件是什麼?是按照怎樣的說明順序說明的?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結合選文內容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自然現象?

  3、閱讀選文,回答下面問題。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點的“凡是”有什麼表達作用?

  (2)選文節選自《大自然的語言》。請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有什麼好處?

  4、選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但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是為什麼?

  [參考答案]

  1、說明物件: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因為高下的差異會影響到物候的變化。(或答“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也對)。

  3、(1)“凡是”表示範圍,說明無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寒冷。這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為“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4、舉例多少應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如果只舉一個例子,讀者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例子,更具說服力,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拓展:閱讀方法

  第一種是資訊式閱讀法。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瞭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瞭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歷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第二種是文學作品閱讀法。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嘴唇沒動,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一透過眼睛接受文字訊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

  第三種是經典著作閱讀法,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著作要象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閱讀法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使讀者自己鑽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的牛角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