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

浮士德讀書心得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1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會現實只是一個方面,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即“人”的主題。浮士德不斷追求的動因不是來自社會矛盾的召喚,也不是有些文章認為的來自魔鬼的誘惑,而是來自浮士德內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內心痛苦促使他不斷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對外界與物質的不滿足,而是源自他對自身狀況的不滿足,他想改變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種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為理想與健全的人格。只有從“人”的主題看《浮士德》,才能還《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從“人”的主題人手,才是找到了開啟《浮士德》的鑰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為他不是為了尋求社會矛盾的解決,而是追求一種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個階段,最後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狀態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題,是18世紀德國美學所探討的主題,也體現了歌德本人的美學思想。如果說現實的內容在《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麼“人”的主題則是一貫的、整體性的,這才是《浮士德》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所在。它也極符合歌德本人的創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藝術家應該透過整體向世界說話”,而這一整體“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根據這段話,我們認為浮士德的活動可以被劃分,現實可以被分割和組合,但歌德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浮士德形象應該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符合歌德對人的看法的。他曾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絡著的能力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的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雜多。”如果我們仍然說,浮士德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應該說,這隻說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徵意義。其本來意義,即對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話,將會更為清晰地展示出來。

  浮士德出場時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當時的哲學、法學、醫學和神學四大學科。學識淵博,聲望在所有的博士、碩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謂功成名就,炫世耀人。老博士應當心滿意足。可事實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場,時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煩惱齊天。他不是對家庭不幸和自然災禍的煩惱,他的煩惱是他靈魂痛苦的外顯。精神勞動這一生存方式的種種缺憾造成了學人理性發達,而感性生活貧乏,使學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諸多痛苦是從事精神勞動的人與生俱來的,是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脫的深層苦難。浮士德的痛苦與追求,常有精神勞動者的普遍特徵,甚至擴充套件為即使對全人類也具有普遍意義。難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獨具,稱《浮士德》是一部關於人類靈魂的歷史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2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著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為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裡。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3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鉅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書是我的最愛,我喜歡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從中汲取無窮力量。朋友介紹我讀《浮士德》,我花了一個星期時間讀歌德的這本經典名著,當我讀完《浮士德》,有種無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斷奮進,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腳步。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浮士德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裡卻從反面發揮一種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河的對岸風景無限好。”也就是說,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往往是最美麗的,然而,正是這種美麗的嚮往才促進你不斷上進。

  幾個世紀過去了,浮士德這個人物原本就是一個虛構,但他一直活在我心裡,在我疲憊的時候,彷彿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腳步!”

  年輕的浮士德有詩人氣質,年輕的浮士德熱愛美熱愛女人,年輕的浮士德驕傲而且精力旺盛,年輕的浮士德有各種各樣的慾望。無論在詩劇內還是在詩劇外,我們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4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窮其一生所完成的鉅作。1768年開始創作,於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紀人們都在傳有個人博學多才,傳說他獲得了惡魔的幫助,他於惡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這本書構思宏偉,結構龐大,複雜的內容和多變的風格讓人很難讀懂他。這本書是以詩劇的形式寫的,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可他確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和不滿,久而久之這種迷茫轉變成了苦惱,他想到了用自殺來結束這一切。他的計劃失敗後,魔鬼和上帝打了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誘惑下籤下了契約。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會答應,與之相對的是在浮士德死後他的靈魂將會被魔鬼收走!

  獲得魔鬼幫助的浮士德返老還童,來到了一個“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瑪甘蕾,並揚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摟抱她,我們在午夜就分道揚鑣。”連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說到“你開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後連瑪甘蕾都無法滿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標。

  隨著與瑪甘蕾的愛情生活以悲劇結束,浮士德逃離現實,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為目的的古典美,迴歸希臘。

  《浮士德》這本書有很多的細節,比如魔鬼和小倌的飲酒作樂隱喻了人類自身的現世享受。又透過瑪甘蕾肯定了愛情的無私與純潔。最後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最終結束全篇。

  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的《浮士德》,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歌德賦予了這本書極高的藝術境界。

  最後引用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對它的評論來結尾“《浮士德》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

浮士德讀書心得範文5

  《浮世德》它讓我看到了這個現實社會下存在的矛盾、無奈、悲慘……

  書中講述了5個都市少年,他們懷揣著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裡,留下愛與恨的印記。池海翔這個總被人家稱作是怪物的男孩,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獨自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他帶來的一切慘痛。最後,他還是成功了,站立於萬人之上了。紀瀾一個矛盾的女生,不願與最好的朋友滕夕分開,卻背地裡把滕夕的書桌推翻在地,讓書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趕忙撿起書本,用雙手擦乾淨。滕夕的突然昏倒,讓紀瀾緊張不已。她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存在的原型,因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會嫉妒對方比自我優越的條件,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她是矛盾的。但,她還是選取那寶貴的友情,縱然滕夕已離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終還是愛著滕夕的。而滕夕,有著出眾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實的家境,這一切都使人羨慕。這樣完美的女生,卻愛上了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男生。這些都不能說明什麼,因為感情是沒有界限的。直到最後,滕夕的離去,她的心裡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個叫煙焰的男孩。煙焰,其實本質是好的。可由於,父親被車撞後,肇事司機逃跑,家裡就開始揹負著沉重的債務。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搶劫,都是為了他的家,為了滕夕。然而,當他明白那個肇事司機是滕夕的父親後,他茫然了。他不明白該

  如何去應對滕夕,他想對滕夕說:別走,等我出來。可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直到她的離開。煙焰只能算是個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後一個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慘的。從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媽收養。但是,他厭惡姨媽那異樣的眼神。於是,覺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酒吧裡當妓。他被那些肥肉橫生的老男人私養著,做著一些骯髒的事情。就算是這樣,他也不後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滿足了。而,當他愛上了自我的老師,他決心退出那個渾濁的世界時,已經不行了。那個世界不允許他的離開,除非他在人間消失了。縱使這樣,他的感情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不被世俗承認的東西,是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的。就是他們的感情一樣,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這一次,他最後能夠毫無牽掛地繼續做著令人作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