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節日常識>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幫助!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1

  【關於小雪節氣習俗有哪些】

  1、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醃臘肉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3、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4、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小雪節氣養生小常識】

  1、防寒保暖要做好

  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颳得多了,由於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巾,這樣往往容易遭遇受風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2、早睡晚起,睡前泡腳

  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冬季應該早睡晚起,最好不要遲於22點休息。如果超過1點還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節氣後氣溫下降明顯,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3、想健康,多喝湯

  冬季進補正是時候,透過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以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湯補可謂是“食補之首”。

  4、勤運動,不懶惰

  有研究表明,平日裡活動量少的人,患感冒的機率比活動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這是因為戶外活動時間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缺乏陽光照射,會致使身體血液迴圈減慢,機體抗病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對室外環境的不適應,所以很容易感冒。要預防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積極運動,強健體質。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2

  一、習俗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曬魚乾、吃刨湯、醃臘肉、吃餈粑等等,小雪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是轉折性季節,人們為迎接小雪節氣到來會舉辦諸多習俗。

  曬魚乾是臺灣特有的風俗習慣,臺灣有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在小雪前後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旗魚、沙魚等魚類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

  吃刨湯是我國西南部等省地區農村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習俗,在很多的農村地區會有殺年豬的習俗,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將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大家圍坐在一起,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餈粑是南方在小雪節氣時候的習俗,古時候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節氣過後,氣溫會急劇下降,天氣也會越來越乾燥,此時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很多地方殺完年豬之後,會留下許多吃不完的肉,於是就按照傳統的.方法儲備起來,這樣還能品嚐到肉類不一樣的風味。

  二、小雪節氣由來

  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農曆十月,陽曆11月22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開始,為“小雪”節氣。亦就是說,自然現象“雪”對節氣規律性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即每年一到“立冬”節氣後,陰曆十月陽曆十一月,開始進入降雪的季節,並將降雪量區分為大小的不同。將每年“立冬”後,開始降雪量較小的雪,稱作為“小雪”。其實,我國氣象上規定:

  (1)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在1000米或以上;

  (2)24小時內雪量小於或等於2.5毫米的雪,皆稱作為“小雪”。按照古代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冬季農曆“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所以,從古代開始,人們的這種認識和解釋,密切結合農業上的需要,歸納概括叫做“小雪”,列入了“二十四節氣”,作為“立冬”後的節氣,名為“小雪”。

  對冬季“小雪”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每年一到冬季農曆十月“立冬後十五日,斗柄指亥,為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一候,虹藏不見。禮記注曰:陰陽氣交而為虹。”

  “此時陰陽極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質而曰藏,亦言其氣之下伏耳。二候,天氣上升,三候,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天地變而各正其位,不交則不通,不通則閉塞,而時之所以為冬也。”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3

  忙醃菜,過年正好吃

  南方地區,小雪節氣開始要準備禦寒衣物、手爐、湯婆之類,同時房內掛棉簾防寒。南京有諺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小雪之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

  因此一到小雪節氣,人們上菜場就比較關心有沒有可以醃製的菜。這時,蘿蔔、雪裡紅、青菜都長得很好,勤快的主婦們把它們買回家醃,然後曝曬七八個晴日。食用時用滾開水燙,燙上兩三次就可以吃了。

  這個習俗古已有之。清人著作《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蓄以御冬。”真州在今天江蘇儀徵。杭州人往往也會趁著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在小雪這個節氣開始醃菜、醃臘肉呢?專家解釋,如果天氣熱,臘肉、醬貨很容易變壞發臭。小雪過後,氣溫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不太會反彈,天氣變得乾燥。當年,這些東西做好後,剛好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慢慢地便成了風俗。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

  等7—15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燻幹。

  十月朝,餈粑碌碌燒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小雪時節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稱“十月朝,餈粑祿祿燒”,指的就是祭祀事件。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透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黏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木雕模裡做的。這種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上面提到的“十月朝,餈粑碌碌燒”裡,“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餈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說到曬魚乾,一般要選大魚,因為小魚一曬沒多少肉。買回魚後,把魚去鱗,若魚身較大,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分別開片,使滷水易於滲透,然後將魚身剖腹,去掉內臟。將魚清理乾淨後,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樣魚容易壞,如果想洗,洗後必須把水瀝乾、擦乾。

  然後,將鹽、花椒、大料、陳皮、小茴香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均勻抹在魚的內外兩側,調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抹完後,便可以將其平放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容器裡面,在陰涼處進行晾置。4到5天后,將容器內的魚上下翻個,以便調料均勻吸收。如此再過四五天,便可將魚掛在陰涼通風處,想讓魚乾到什麼程度都行。

  一般兩三個月後便可取下來,剁成段,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冰箱。

  刨湯肉,美味迎新年

  “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包頭農村的風俗習慣,每到小雪、大雪兩個節氣,村民們便開始殺豬宰羊準備年貨。無論哪家宰畜,鄰居、親朋都要過來幫忙。殺了豬,東家要用醃酸菜、滷豆腐、寬粉條、沙土豆做一鍋豬燴菜,再配上米飯、小菜,略備薄酒,邀請四鄰聚餐,寓意團結、和睦、萬事興旺。

  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習俗。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土家人所說的“刨湯肉”,指的是剛剛宰殺的豬,經過開水煺掉了毛。雖說已經是死豬了,但是,人們要乘著豬肉還沒有完全冷卻,也就是還沒變成僵硬的肉塊前,還是熱呼呼,軟綿綿的勁兒,即烹製做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就叫“刨湯肉”。也有人說這叫“吃活肉”或者“吃活食”。這也體現出少數民族那種喜歡捕獲鮮活獵物的天性。

  小雪節氣的習俗有哪些4

  一、吃餈粑

  小雪節氣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餈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最有農家樂趣。

  二、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鍾。

  食用臘肉等醃製食品時可適當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亞硝酸鹽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營養。

  三、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四、吃刨湯

  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開始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瞭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北方小雪節氣習俗

  在過去,北方大部分地區小雪節以後即開始生火爐,燒暖炕,有的地區則不生暖炕,只有冷天裡才燒個火盆禦寒。俗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節田裡的農活已不多,人們就修補農具、做好牲畜的禦寒保暖工作,為來年開春做準備。有的還是繼續給小麥澆凍水,做好小麥越冬工作。人們也多盼望此時能下場雪,因為有雪覆蓋麥田就省去老百姓澆凍水的麻煩,諺語“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蒸饃睡”,“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等,表現的就是小雪節以後下雪滋養保護小麥、凍死害蟲的殷切盼望。

  北方小雪節氣習俗

  北方地區小雪節以後,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編箔包紮株杆,以防果樹受凍。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貯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話說“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白菜深溝土埋儲藏時,收穫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澆水,做好防凍工作,以利貯藏,儘量擇晴天收穫。收穫後將白菜根部向陽晾曬3~4天,待白菜外葉發軟後再進行儲藏。溝深以白菜高度為準,儲藏時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並排溝中,天冷時多覆蓋白菜葉和玉米杆防凍。而半成熟的白菜儲藏時溝內放部分水,邊放水邊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為宜,待到食用時即生長成熟了。

  南方地區小雪習俗

  南方大地區小雪節氣開始準備禦寒衣物、手爐、湯婆之類,同時房內掛棉簾防寒。農田裡,一是興修水利,清溝排水,疏通水道,為來年水稻生長做準備,同時翻地,靠降溫消滅藏在地裡的越冬害蟲。小雪以後,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等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有的人家還會燒糯米儲存。如今入冬的醃、風食品已成為商場超市食品架上的美味,其實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做。

  “小雪”節氣注意防寒保暖

  小雪,是一個反應氣溫變化以及天氣現象的節氣。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從星象角度來說,“小雪”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而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作為冬季星空的標識,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初露容顏。

  古人認為,此時天空中的陽氣繼續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愈發厲害,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北方適時飄落的雪花,是提醒人們要注意禦寒保暖的訊號。

  民間有很多與小雪有關的農諺,比如“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指的就是小雪落雪的話,來年雨水均勻,沒有大的旱澇。此外,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積雪的保暖作用,也有利於土壤變得肥沃。

  北方地區小雪節氣以後,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編箔包紮株杆,以防果樹受凍。蕭放說,到了小雪,因為天氣變冷,人們會把門窗糊好,開始儲存白菜,留待過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