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1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仙果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棹啊蘭木做槳,拍擊著澄明水波啊,在月光浮動江面逆流而上。我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美人啊,在天邊遙遠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裡潛藏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時候,戰船連線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短促,羨慕長江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連一眨眼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耳朵聽它,聽到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曙光。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2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翻譯: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裡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讀音上錯誤。
由此向下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石壁,來此而題記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地方,大概來到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遊洞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地方,前來遊覽人便多;危險而又遠地方,前來遊覽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人是不能到達。(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地方卻沒有必要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盡了自己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收穫。
我對於那座倒地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捨緣故。
同遊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3
原文
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
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族。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離騷》曰:“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是以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蘭蕙叢出,蒔以砂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至其發花,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雖不若蘭,其視椒則遠矣,世論以為國香矣。乃曰“當門不得不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譯文
如果一個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過其他計程車人,那麼就成為國士;如果一個女子的姿色超過其他的美女,那麼就稱之為國色;如果蘭花的香味勝過其它所有的花那麼就稱之為國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為貴,並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後,人們才以它為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裡,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後,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著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支沒有什麼兩樣。一陣清風吹來,他的香氣芬芳,遠近皆知,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
然而蘭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來的。我放任自己長期流浪四方,於是完全知道蘭和蕙的區別。大概蘭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蘭,《離騷》中說:“我已經培植蘭花九畹,又種下蕙百畝。”《招魂》說:“愛花的風俗離開蕙,普遍崇尚蘭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為賤以蘭為貴很久了。蘭和蕙到處都能生長,即使栽種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葉茂,如果用熱茶水澆灌就香氣芬芳,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等到它們開花,一隻幹上就一朵花而香氣撲鼻的是蘭花,一隻幹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氣不足的就是蕙。雖然蕙比不上蘭花,但是與椒相比卻遠在椒之上,椒居然被當世之人稱為“國香”。於是說當權者必須除掉,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隱士紛紛遠離當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4
原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見者 一作:有不見者)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譯文
六國為秦所滅,天下被統一。蜀山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古咸陽在驪山西北)。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地流進了宮牆。每五步一座高樓,每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像綢帶一樣迂迴曲折,(突起的)屋簷(像鳥嘴)向上撅起。這些亭臺樓閣啊,各自依著不同的地勢,參差錯落,精巧工緻。盤旋的樣子,迂迴曲折的樣子,像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矗立著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麼(出現)龍?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暖意,如同春光那樣和樂;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淒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裡,而氣氛感覺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樓閣宮殿,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日夜奏琴歌唱,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髮鬢;渭水漲起一層脂膏,(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瀰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裡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嬌媚極了。(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那裡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砂礫,扔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釐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突出的釘頭,比倉谷裡的粟粒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杆,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琴聲笛聲,嘈雜一片,比鬧市裡的人聲還要喧鬧。(這)使天下人們口裡雖不敢說,但心裡卻充滿了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駐守邊關計程車兵起義,函谷關被劉邦攻佔;項羽放了一把大火(燒燬秦宮),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使秦國滅族的是秦國,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他而不引以為鑑,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5
原文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祿三倍;作於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餘甚笑之,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其後京兆尹將飾官署,餘往過焉。委群材,會群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餘圜視大駭,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為天下者本於人。其執役者為徒隸,為鄉師、里胥;其上為下士;又其上為中士,為上士;又其上為大夫,為卿,為公。離而為六職,判而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連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嗇夫、版尹以就役焉,猶眾工之各有執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製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於堵,而績於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炫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
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其不知體要者反此;以恪勤為公,以簿書為尊,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聽聽於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焉,所謂不通是道者也。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
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餘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由我則固,不由我則圮。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不屈吾道,是誠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貨利,忍而不能捨也,喪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棟橈屋壞,則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餘謂梓人之道類於相,故書而藏之。梓人,蓋古之審曲面勢者,今謂之「都料匠」雲。餘所遇者,楊氏,潛其名。
譯文
翡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門,希望租間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來代替房租.他所執掌的是些度量長短,規劃方圓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裡不儲備磨礪和砍削的器具。問他有什麼能耐,他說:“我善於計算,測量木材。觀看房屋的式樣和,高深,圓方,短長的適合不適合;我指揮驅使,而由眾工匠去幹。離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棟房子。所以被官府供養,我得到的奉祿比別人多三倍;在私人家裡幹活,我取全部報酬的一大半。”後來有一天,我進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卻不修理,說:“將要請別的工匠來修理。”我很恥笑他,說他是沒有才能卻貪圖俸祿,喜愛錢財的人。
後來,京兆伊將要修飾官衙的房屋,我到過那裡。(在那裡)蓄積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許多工匠。有的拿著斧斤,有的拿著刀鋸,都圍成一圈站著,面朝著(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著長尺,右手拿著木杖,站在中間。他衡量房屋的承擔情況,察看木料的效能酌情選用。揮動他的木仗說:“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邊去砍;回頭指著木材說:“用鋸鋸!”那拿鋸的就跑道左邊去鋸。不一會,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著他的臉色,等待他的發話,沒有一個敢自做主張的。那些不能勝任的人,被他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點怨恨。他在牆上繪了官署房子的圖樣,剛滿一尺大小的圖樣卻細緻詳盡地畫出了它的建築構造.按照圖上微小的尺寸計算,建造起的高樓大廈,沒有一點誤差的地方。已建成後,在上棟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來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圍繞著一看,感到非常驚訝,然後我才知道他技術的精湛和偉大啊!
接著我就感嘆地說:他大概是放棄了他的手藝,專門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域性要領的人吧?我聽說“勞心的人役使別人,勞力的人被別人役使”;他大概是勞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藝的人出力勞動,有才智的人出謀劃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這滿可以作為輔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學習的.呀!事情沒有比這再相近似的了。那輔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薦人材,委任職責,發出命令,指派任務,整頓綱紀,進行增減,統一法治。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圓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繪製出圖樣似的。選擇天下的官吏,使他們適合自己的職務;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看了國都就瞭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瞭解了諸侯國,看了諸侯國就瞭解了整個天下。那些遠近大小的國事,可以根據手中的圖本來研究,瞭解。這就好像梓人在牆上繪畫官署房子的圖樣而完成工程一樣。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來,並充分發揮他的本領,使他不必對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沒有才能的人辭退,讓他休息,他也不敢惱恨。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虛圖功名,不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不干涉眾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傑出的人材一起討論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這就象梓人善於運用眾工匠而不自誇手藝一樣。這樣以後,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諸侯國才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域性要領的人卻與此相反。(他們)以謹小慎微,忙忙碌碌為大事,以抄寫官署中的文書,薄冊為重責,誇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親自去做那些微小瑣碎的事情,干涉眾官的工作,侵奪部下官吏應做的事拿來自己做,並洋洋得意地在相府誇耀自己,卻丟掉了那些重大的,長遠的事情。這是所說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這就象梓人不懂得繩墨可正曲直,規矩可畫方圓,尋引可量短長,暫且奪取工匠們的斧子刀鋸來幫助他們發揮技藝,卻又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以至於事情失敗,使用了(他們)卻沒有成功一樣。這不也是錯誤的嗎?
有人說:「如果房子的主人,依憑他的知識,而干涉木匠師傅的規劃,不採用師傅世代相傳的悠久經驗,導致房子垮了,難道是木匠師傅的過錯嗎?哪是因為主人不信任木工師傅的才造成的呀!」我說:「不是這樣!因為繩子、墨汁、圓規和尺的測量都很明確,高的地方不能隨意變低,狹小的不能隨意擴大。如果按照我的計畫,房子就很堅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設計圖,房子就會傾倒。如果主人甘於房舍不堅而易坍塌,木匠師傅只好帶著自己的技術和智慧,欣然離去。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妥協,才是真正的好木匠師傅呀!反之,如果貪圖錢財,容忍主人的干涉,不願意離去,不堅持房子的建築原則,有一天,棟住或橫樑歪了,房子傾倒了,木匠師傅就推卸說:『這不是我的過錯呀!』可以這樣嗎?可以這樣嗎?」我認為:因為木匠師傅之道與宰相之道很類似,所以特別寫下來,然後收藏起來。在古代,木匠師傅又稱呼為:「審曲面勢」的人,在今天,則被稱為:「監督建築之人」。我所遇到的這位木匠師傅,他姓名是楊潛。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6
原文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繫軛下,引帆上檣。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塗,竊具船與車,備載糗粻,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摯儔,去故就新,駕塵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敥嘎嚶,毛髮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與子居,四十年餘,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於初。門神戶靈,我叱我呵,包羞詭隨,志不在他。子遷南荒,熱爍溼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太學四年,朝韮暮鹽,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於何聽聞,雲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車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單獨一身,誰為朋儔,子苟備知,可數已不?子能盡言,可謂聖智,情狀既露,敢不迴避。”
主人應之曰:“予以吾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儔,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滿七除二,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矯矯亢亢,惡園喜方,羞為奸欺,不忍傷害;其次名曰學窮:傲數與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執神之機;又其次曰文窮:不專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時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窮:影與行殊,而醜心妍,利居眾後,責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窮: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飢我寒我,興訛造訕,能使我迷,人莫能間,朝悔其行,暮已復然,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徐謂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為,驅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幾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時,乃與天通。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誰過於予。雖遭斥逐,不忍於疏,謂予不信,請質詩書。”
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
譯文
元和六年正月三十日,主人讓名叫星的僕人結紮柳條為車,捆草為船,裝上乾糧,套好牛車,升起帆船,向窮鬼三次作揖並對他們說:“聽說你們即將起程,不敢問你們要走哪條路,悄悄準備了車船,裝了乾糧,今天是吉時良辰,去哪裡都是吉利的。請你們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帶領你們的朋友夥伴,離開舊寓去住新的住所,車揚塵,風鼓帆,比電光還迅速。你不至長久住在這裡長久怨恨,我有資助送行的情誼,你們是否打算馬上就走呢?”
屏氣細聽,好像聽到一種如詠似泣細碎不清的聲音,讓人不禁毛髮都豎起來了,聳肩縮脖。那聲音似有似無,過了好一會兒才能聽分明。似乎有人說:“我和你相伴已經有四十年了。你在幼年時,我沒有嫌棄你的幼稚無知,你讀書耕田,求官職與功名,我始終跟隨你,不改初衷。門戶的神靈,呵我叱我,我忍受屈辱包涵容忍,心仍然專注於你,從沒有想到別處去。你貶官廣東,那裡氣候潮溼蒸悶,不是我的鄉土,所以各種鬼都來欺負我。你在太學任國子博士那四年間,下飯的早餐是切碎的菜、晚餐是一把鹽,只有我在保護你,別人都嫌棄你。從當初到如今,我不曾離開你,心裡沒有去別處的打算,嘴裡也沒有說過要走的話,你從哪裡聽到傳聞,說我即將離去?一定是先生聽信了讒言,存心和我疏遠。我是鬼而不是人,哪裡用得著車船,只需用鼻子嗅聞食物的氣味便可果腹,乾糧也是捨棄不帶的。我孤身一人,誰是我的朋友夥伴?你如果全都知道,可否一一加以數說?你如果全都說出來,那就可稱為聖人智者;真實情況既已揭露,我敢不躲開嗎?”
主人回答說:“你以為我真的不知道嗎?你的夥伴,不是六也不是四,居十去掉五,滿七減去二,各有主張,自有名字,使我動手就惹禍,一說話就觸犯忌諱。凡是能使我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都是你們的主意。其一名叫智窮:剛強高尚,厭惡圓滑而喜歡正直,恥於做奸詐之事,不忍心傷害別人;其二名叫學窮:輕視術數名物一類學問,探究幽深微妙的道理,攝取各家學說,掌握精神要領;其三名叫文窮:不只擅長一種技巧,文章怪怪奇奇,不能在當時實施,只能用以自娛;其四名叫命窮:影子和體形不一樣,臉醜心美,牟利退居人後,負責爭於人先;其五名叫交窮:待朋友忠心耿耿,傾吐肺腑,抬起腳後跟站立盼望對方的到來,對方卻把我視為仇敵。這五種窮鬼,是我的五種禍患。你們使我忍飢受凍,惹得別人起訛傳造譏諷,你們能使我感到迷惑,而不是別人的離間所能辦到的。早上悔恨我的行為,傍晚卻又恢復故態。你們卑劣無恥地糾纏我,剛把你們趕走轉眼又回到我身邊。”
話沒說完,五鬼就一起張眼吐舌,跳躍翻滾,拍手頓腳,互相瞧著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慢慢地對主人說:“你們知道我們的名字和我們的全部作為了,驅趕我們讓我們走,實在是小聰明大糊塗。人生一輩子,有多長久?我們替你樹立名聲,可以流傳百世。小人和君子,他們的心意是不同的。只要不趨時適俗,才和天理相通。攜持美玉,卻只換一張羊皮;吃飽了美好的食物,倒羨慕那糠粥,這世上理解你的人,誰能超過我們呢?你雖然遭到貶斥,我們也不忍心疏遠你,如果你不相信我們的話,請你從《詩》《書》等經典中找到答案。”
主人於是垂頭喪氣,拱手稱謝,把那柳條編的車、草扎的船燒掉,請窮鬼在貴客的座位上坐下。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翻譯7
原文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與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奇又疑惑,想起近處沒有這寺院。不一會兒,看見幾十所宮殿,碧綠的瓦,翹起的屋簷,這才明白是“山市”。不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城牆上面成凹凸形的矮牆,連綿不斷六七里,竟然變成一座城市。城中有的像樓閣,有的像廳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多得)用億萬來計算。忽然颳起大風,塵土之大無邊無際,城市隱隱約約罷了。不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一切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雲霄,(每層)有五間房那麼寬,窗戶都大開著,每一行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著數,樓層越高,亮點就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昏暗地看不分明,分不出它的層次了。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的人靠著(欄杆),有的人站立著,形態不一。過了一會兒,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它的頂部;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屋舍;突然像拳頭、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與塵世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山市”)又被稱為“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