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錦5篇

《再別康橋》教案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錦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透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再透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築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透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這種瞭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複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並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瞭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並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鑑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多元化去鑑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在充分閱讀文字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字。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於一些概念化的經驗化的解讀,在鑑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字。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透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於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資訊,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穫。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於詩歌的重要作用;瞭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目標:瞭解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發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透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鍾,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在前幾課裡,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三、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範讀正音:

  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裡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四、分析鑑賞

  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2節至第6節,透過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尋夢,撐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裡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整合小結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列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例1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物件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例3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六、總結: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係。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洩,著重於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並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於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樸實自然,如一個圓潤髮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迴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七、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透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透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透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透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透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透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透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透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反覆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 ,長於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雲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預習作業: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匯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閒的求學經歷。這裡波光瀲灩,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裡他邂逅了林徽音,經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後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捨之情湧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並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餘學生給於糾正。

  4、齊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為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於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後表意的不同之處。

  4、康橋在詩人眼裡和心裡無疑是一種"至美",那麼詩人在詩中又是怎麼具體表現的,也就是說詩人藉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呢?

  5、你喜歡哪一種意象?能否把你喜歡的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

  6、這些意象,可以說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8、面對這樣一種至美,詩人"在星輝斑斕是裡放歌"也是一種必然,可是接下來的詩意卻陡然一轉:"但我不能放歌",想想這又是因為什麼?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說: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為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匯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並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1、上節課,同學們用散文的筆調描繪了詩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說,全詩七小節,第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說說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雲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藉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並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和尾節用了迴環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透過學習這首詩歌,你瞭解到現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閱讀全詩:

  1、第一節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作用?

  2、第四節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後,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4、《再別康橋》透過對康河柔波的美麗描繪,表達作者再別康橋戀戀不捨的離情別緒。在中國燦爛的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此相同,你能說出它們及作者嗎?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