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教案錦集五篇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雨巷》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教案 篇1

  一匯入

  我們在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先後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這兩首詩歌都是屬於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結合前兩首詩來談。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絡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

  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

《雨巷》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徵,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溼漉漉的,地是溼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溼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於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於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於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字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整合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豔,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徵反覆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鬱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裡?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裡,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隻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閒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嚮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嚮往的象徵?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願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美好回憶的寄託。

  詩人只是透過她來表達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後的無可奈何。儘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雨巷》教案 篇3

  教學設想: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透過反覆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難點:如何在賞析意境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探索詩歌的內涵,調動學生從多角度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上課前發一張草稿紙給學生,讓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疑問,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留待下節課或者課後探討。

  匯入課文

  一、朗讀體會

  1、自由誦讀。

  2、再讀一遍(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請2~3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3、嘗試性“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技巧。上單元的“點選連結”裡提到了“朗讀的要領”,請嘗試一下,揣摩朗誦的技巧,讀出美感來。

  ①請一位同學示範朗讀;(教師和學生評點)

  ②聽錄音範讀;(提示學生看有沒有新的感受,記在紙上)

  ③學生再讀;(可齊讀,儘量模仿範讀的節奏和技巧,體會感情)

  二、進入詩歌

  (一)探究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我們前面學了幾首詩歌,做題也見過很多詩歌鑑賞的題型,你是怎樣閱讀鑑賞一首詩歌的?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可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透過代表交流,教師做適當的補充。教師應著重引導而不是講解,並且善於激發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場面失控或者意外情況發生,影響課堂氣氛或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準備好以下素材備用。)

  1、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可製成卡片或者幻燈片)

  2、詩歌意象和意境(什麼是意境?什麼是意象?為什麼選取這些意象,其達到的表達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牆”、“油紙傘”;

  3、情感基調(可透過詩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分析)

  4、表達技巧(著重分析象徵手法的運用,什麼是象徵?幾個主要的意象分

  別象徵了什麼?)

  5、詩歌的內涵(此詩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悽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徵的手法抒

  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複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麼”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悽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6藝術特色(可透過比較的方法來賞析,結合前面學的新月派的詩歌《再別康橋》和《死水》來分析,看看《雨巷》在藝術風格上有那些特點。)

  著重談談音樂美:和諧的韻腳,押韻;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句式上的迴環復沓;節和詞的反覆出現(注意第一節與最後一節的“逢著”和“飄過”,可進行探討);流暢圓潤,富於吟唱(可播放《雨巷》這首歌)

  (二)配樂詩朗誦

  三、作業:發揮大膽想象,把《雨巷》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並試著比較詩歌語言與散文和小說語言的異同。

《雨巷》教案 篇4

  【教學重點】

  如何在賞析意境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探索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從多角度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透過反覆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上課前發一張草稿紙給學生,讓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疑問,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留待下節課或者課後探討。

  一、匯入課文

  1、自由誦讀。

  2、再讀一遍(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請2~3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3、嘗試性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技巧,讀出美感來。

  ⑴ 請一位同學示範朗讀;

  (教師和學生評點)

  ⑵ 聽錄音範讀;

  (提示學生看有沒有新的感受,記在紙上)

  ⑶ 學生再讀。

  (可齊讀,儘量模仿範讀的節奏和技巧,體會感情)

  二、進入詩歌

  1、探究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我們前面學了幾首詩歌,做題也見過很多詩歌鑑賞的題型,你是怎樣閱讀鑑賞一首詩歌的?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可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透過代表交流,教師做適當的補充。教師應著重引導而不是講解,並且善於激發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場面失控或者意外情況發生,影響課堂氣氛或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準備好以下素材備用。)

  2、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可製成卡片或者幻燈片)

  3、詩歌意象和意境:

  什麼是意境?什麼是意象?為什麼選取這些意象,其達到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雨巷》的意境分析:

  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牆、油紙傘。

  4、情感基調。

  (可透過詩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分析)

  5、表達技巧。

  (著重分析象徵手法的運用,什麼是象徵?幾個主要的意象分別象徵了什麼?)

  6、詩歌的內涵:

  (此詩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悽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複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麼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悽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7、藝術特色:

  (可透過比較的方法來賞析,看看《雨巷》在藝術風格上有那些特點。)

  著重談談音樂美:和諧的韻腳,押韻;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句式上的迴環復沓;節和詞的反覆出現(注意第一節與最後一節的逢著和飄過,可進行探討);流暢圓潤,富於吟唱 。(可播放《雨巷》這首歌)

  8、配樂詩朗誦。

  三、作業

  發揮大膽想象,把《雨巷》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並試著比較詩歌語言與散文和小說語言的異同。

《雨巷》教案 篇5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透過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體會戴望舒詩歌的特點。簡單瞭解現代派詩歌的特點

  2、分析《雨巷》所描寫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體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雨巷》中意象的選取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作者的情感;知人論世,瞭解時代與文學的關係

  第一節

  一、匯入:

  課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聽唐磊的《丁香花》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總能想起一位詩人,他也曾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縫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詩人簡介:

  戴望舒,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他成名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繼徐志摩之後,我國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前期的詩風輕盈流麗,重象徵、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後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的影響,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雨巷》是用象徵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預習檢查:

  1、讀準下列詞語並解釋。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寂寥:寂靜,空曠。

  彳亍:走來走去。

  頹圮:坍塌,破敗。

  四、誦讀感知:

  1、我們常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回現代古人,集體朗讀,熟悉詩歌內容。誦讀時請大家注意詩行中詩人流露出的感情。

  2、讀完這首詩後,你體會到詩人在詩行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詩中有沒有相應的詞語?

  憂傷、低沉幽怨。

  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悽清、惆悵、悽清迷茫。

  3、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憂傷、低沉幽怨的感情?

  語速緩慢,語調低沉。

  4、指定學生或要學生推薦同學朗讀,教師評點。

  第一節

  “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重疊運用,舒緩悠揚的節奏。這個詞,要讀出江南雨巷幽深、綿延、空濛的特點。

  “我希望逢著。”“希望”,應滿含深情地讀,讀出希冀、企盼、嚮往的感情。

  第二節、第三節

  “丁香一樣的。”丁香,散發出幽微的芳香,彷彿詩人正以鼻嗅之,讀出心馳神往的情態。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疊運用,讀時聲音低沉舒緩,要讀出詩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迴環復唱,詩歌的節奏巧妙地拉長,讀時也要儘量拉長聲音。

  第四節、第五節

  -

  “她靜默地走近。”“靜默”,彷彿姑娘邁著輕巧緩慢的步履,向你走來,要讀出這份悄無聲息中的“靜默”色彩,聲音要低要沉。

  “走過,走近”,彷彿姑娘正向你走來,你熱切地注視著,眼神充滿期盼和渴望,要讀出這種驚喜。

  “你夢一般的,你夢一般的悽婉迷茫。”“你夢一般的”,妙用復沓句式,形成詩歌迴環往復的效果,要讀出“夢”的飄忽、迷離。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遠了”,讀的聲音要越來越輕,讀出悵然若失,讀出迷茫失落。

  5、教師範讀或聽磁帶誦讀。

  6、詩文寫作、背誦思路。

  ① 悠長寂寥的巷子,綿綿不盡的細雨,在灰濛濛雨簾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② ③“我” 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究竟是怎樣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像詩人一樣冷漠、悽清、惆悵。

  ④終於,詩人期待的姑娘夢幻般地出現,帶著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夢幻般地飄逝,走進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讀按詩文思路力爭課堂背誦。

  第二節

  一、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這首詩寫得比較朦朧,詩裡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我們可以從詩裡看到許多意象,並感覺那朦朧飄忽的,憂傷、纏綿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為了能營造“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的情調,表現“纖細朦朧的悽美”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這時的“雨” 應該是怎樣的“雨”?當然是細雨,細雨迷濛,天色陰沉就易使人產生傷感。詩中用什麼樣的詞來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長、寂寥”來形容“巷”。“悠長”寫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這是一條空寂的小巷。小巷裡又有“頹圮的籬牆”,“頹圮”寫出了小巷的殘破;還有讓人懷舊的具有隱蔽和遮擋作用的油紙傘,再加上濛濛的細雨,陰暗潮溼,青磚灰瓦青石路面,色調陰冷,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濛、破敗、空寂的背景。

  第三個是丁香: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愁怨,說丁香是愁品。開的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衰敗的氛圍。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輕盈、美麗的姑娘

  a、作者在詩中如何描繪她?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b、作者為什麼反覆地用“丁香”來形容修飾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 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姑娘當然就是哀愁、淡雅、輕盈、美麗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確實,詩歌的鑑賞就是欣賞者透過藝術想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同學們對詩歌的主題有幾種理解? 首先讓我們結合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來加深對它的理解。

  1、 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蟄存的妹妹,後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達詩人對愛情的追求,而戀愛失敗後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望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們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在江蘇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一詩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感。

  3、 主題的理解:

  "雨巷"象徵了黑暗壓抑的現實。

  "雨巷"象徵了大革命失敗後,革命事業陷入低谷。

  "雨巷"象徵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是一個苦悶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這是一首愛情詩,表現了"我"失戀後仍苦苦追尋的執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徵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後,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

  整首詩還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尋的心路歷程。

  四、 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葉聖陶先生曾經盛讚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麼美的享受?

  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迴反覆、迴腸蕩氣的感覺。

  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複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全詩從頭至尾沒有換韻,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裡重複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迴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覆,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迴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覆迴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五、 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