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 原文2017

雨巷 原文

雨巷 原文2017

  戴望舒的詩歌作品雖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詩。但在詩歌藝術上,卻呈現出了獨特的成就與魅力。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ǐ)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者介紹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原名戴夢鷗,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戴望舒是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1928年發表《雨巷》並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稱讚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裡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裡,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裡,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戴望舒本詩巧用象徵手法,營造了一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願說出。

  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潔又憂鬱的姑娘,也可把其當做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苦悶,對未來的渺茫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