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葉公好龍是寓言故事

葉公好龍是寓言故事

葉公好龍是寓言故事

  葉公好龍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葉公好龍是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伕而去,說:“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非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說:‘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託而去。”

  譯文: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僕人去,說:“傳說你喜歡人才,因此不怕路遠從千里之外過來,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 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 酒杯上刻著龍,房簷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來到了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罷了!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 ,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麼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

  辨析: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透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葉公最著名的功勞是他不以怨報德,果斷率兵平定了白公勝的叛亂,從而穩定了楚國政權。之後,為了楚國的長治久安,把職位讓給別人,這一讓賢之舉,被專家們評為不迷權貴、深明大義。

  葉公沈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為葉邑尹而始姓葉。葉公生於楚國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秦國出兵擊退吳軍後,楚昭王把沈諸梁封到楚國北疆重鎮“方城之外”的葉邑為尹。沈諸梁受到了楚國朝野及四境諸侯的敬重,時年24歲。

  經考古發掘證實,葉公主持葉政期間,採取養兵息民、發展農業、增強國力的策略,組織民眾修築了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當地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至今,葉公修築的東陂、西陂遺址儲存尚好,是葉公治水的歷史見證。

  史學專家安國樓博士稱,葉公確實有畫龍的愛好,但龍是神化了的動物,不可能下降葉宅,“葉公好龍”折射出葉公所在地和所處時代龍文化的豐厚內涵。專家們還指出,漢代劉向描寫的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漢代儒家思想走向獨尊的地位後,對楚道之風等其他學派的'貶斥。

  根據《周禮》規制,葉公去世後,即被立祠享祭。葉公的後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為葉,是為葉姓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世界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澧河之濱的葉公墓前,來自海內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景觀。

  寓言故事成語: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有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七國中數秦國最強大, 其時,楚國有塊和氏璧寶玉,為趙國惠文王所得.而秦國昭王想用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趙國惠文王派遣藺相如攜帶和氏璧去見秦國昭王交涉,藺相如憑著機智勇敢,從而保全了和氏璧完整歸趙,趙國惠文王就封了藺相如為“上卿”(相當於宰相)。

  趙國惠文王這麼器重藺相如,可氣壞了大將軍廉頗,他認為自已立下不少戰功,但藺相如的地位反比自已高, 心中極不服氣,暗想著若與藺相如相遇,定要當面給點顏色使其難堪。

  後來藺相如得知廉頗將軍的心計, 便吩咐自已手下人以後碰著廉頗將軍手下人,切勿與之爭吵。連自己坐車出門若與廉頗將軍照面而至,亦叫馬車伕把車子躲避小巷,讓路給廉頗將軍先行而自已後走。

  廉頗將軍手下人見藺相如上卿這樣讓著自己的主人,更是得意忘形,見了藺相如手下人就百般嘲笑,藺相如手下人受此欺侮,忍不住對藺相如訴說:“你貴為上卿,地位比廉頗將軍高,他肆意戲弄你也忍讓著,他越發不把你放在眼內,他目下無人的傲漫誰也受不了。”

  藺相如卻心平氣和地反問手下人, 說:“廉頗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 手下人回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繼讀說:“對呀!我見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頗將軍嗎?秦國雖然強大, 何解未敢輕易來犯趙國呢?就是因為趙國文官武將團結同心。而我與廉頗將軍一文一武,好比兩隻猛虎,若兩隻老虎撕打起來,不免有一隻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有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大家細想一下,國事與私人面子何為重要?”

  藺相如手下人聽完這番話,明白了箇中道理,以後與廉頗將軍手下人相遇,也遠而避之。藺相如教使手下人的舉措, 高尚行為,後來廉頗將軍得知, 深感慚愧,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上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府第,藺相如連忙上前迎接。廉頗將軍對著藺相如單膝下跪,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上坐。

  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從此成了莫逆之交,同心同德,協力為趙國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