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晏殊> 晏殊的詞《漁家傲》原文及賞析

晏殊的詞《漁家傲》原文及賞析

晏殊的詞《漁家傲》原文及賞析

  晏殊的《漁家傲》是一首詞牌名,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詞”者,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隻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漁家傲

  晏 殊

  越女採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鬥豔。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

  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紅日晚,回頭欲去心撩亂。

  【譯文】

  越女在江的北岸採著蓮藕,她輕輕地抄起槳讓船順著風行駛。這時候她的美貌可以和美麗的花來個競賽。江水流得很慢,越女時不時地照照自己在江面上的妝容。

  一個個撐開的蓮葉像是一把把綠傘,蓮房也像是一個個垂下來的金盞。她還在思念佳偶。太陽下山的時候,想要回去找他可是心裡卻極為煩亂。

  賞析一

  晏殊善於描寫女性,他的詞作中出現了很多女性形象。本詞也不例外,描寫了採蓮女在江邊採摘蓮藕時優雅的身姿和溫婉的風情。詞人從頭至尾都沒有使用一句俗豔之語,而是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出少女們豔麗的容顏,高尚的情操,以及她們因情愛萌動而產生的不安與煩躁。整首詞並無跌宕起伏的語句和情節,給人一種清新淡雅、寧靜閒適之感。

  上片中,詞人不僅交代了採蓮女的勞動地點,描寫了她姣好的容貌,還提到了她閒暇之時對影梳妝的細節。“越女採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一句,語言清麗,聲調和諧,起首便營造出一種平和淡雅的意境,採蓮女的綽約風姿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緊接著,詞人透過“人貌與花相鬥豔”一句,進一步描摹她們的美好容貌,顯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而最後一句“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讀來讓人感覺少了一分濃豔纖佻,多了一分清麗蘊藉,別具特色。下片“蓮葉層層”三句,透過對蓮葉、蓮房、藕絲等景物進行描寫,抒發了兩層感情,既寫出了彩蓮女的心境,又反映出了詞人的心境。首先,“一把藕絲牽不斷”一句,寫出了採蓮女綿綿無盡、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世界。透過最後一句“紅日晚,回頭欲去心撩亂”,我們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著某個人出現。

  然而,此人並未出現,無盡的思念纏繞著她,心中的苦楚無人傾訴,以至於她思緒繁雜,像“藕絲牽不斷”。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詞人當時的心境。詞人晏殊擅長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且多為表達離情別緒的傳統題材,記敘一些有關花酒歌愁的事情。而詞人在寫作這些詞的時候,大多都結合了自己當時的心境,即用詞作來反映自己當時的心情。創作這首詞時,詞人的心情也同採蓮女一樣,滿懷思念,滿腔離愁。因此,詞中採蓮女“藕絲牽不斷”的複雜心情其實也是詞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反映。

  這首詞風格清麗,筆法細膩,表達含蓄,是晏殊詞風格的真實體現。

  賞析二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託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

  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髮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 ,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 ”為首句 ,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 ,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 ,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 ,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 ,寒風蕭瑟,滿目荒涼。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 。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燕然 ,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 ,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發的是悽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 ,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