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

《再別康橋》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作品,是一首以輕輕悄悄營造出一種幽靜曼妙氛圍的現代詩。

  《再別康橋》是八年級上冊的第三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積累了《鄉愁》《我愛這土地》,而以後也將學習到《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相信未來》等同型別的文章。因此講好這一課,既能承上繼續體會詩歌涵詠的特點,也能在朗讀中形成新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識。

  初二年級,十四五歲的學生,對詩歌中的音韻之美,意境之幻,情感之濃會有比較生動鮮活的理解。

  根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講解生僻且有文化內涵的字詞,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多種方式個性化的朗讀,體會首尾呼應而產生的餘音繞樑之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賞析文中富於美感之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康橋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詩人愛的因由。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體會景與情的關係:情要由寫景抒發,寫景中必含情。”“品賞美(景美、情美、言美),培養學生的文學感悟力和美好情懷”作為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對作者人生經歷十分陌生的情況,將“體會詩人對康橋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詩人愛的因由”作為教學難點。

  為了使學生的想象力與個性理解不被破壞,決定除介紹作者外不過多使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

  《再別康橋》一詩,計劃講授一課時。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以回顧離別詩詞的方式匯入新課。

  同學們,“人生自古傷離別。”可以說,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表達離愁別緒的詩句比比皆是。你能說出一組嗎?

  如果你細細總結,你會發現:“長亭、古道、暮雲、愁雨、殘柳、衰草”,這些冷秋、淒涼之景已成了傳統詩詞的典型環境。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它沒有清涼寺鐘聲的悲涼,也沒有“斷腸人在天涯”的傷感,它有的只是明媚、亮麗的景緻,有的只是用“輕輕、悄悄”營造的一種夢幻般幽靜曼妙的氛圍。這首詩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下面,以五個主幹問題串聯全文的講解。

  為了落實“學生可以個性化朗讀此詩”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提出問題:“這是詩人第幾次與“康橋”揮手作別呢?”透過幻燈片放映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進而達成目標。

  為了找出詩歌的意象,落實“培養學生賞析文中富於美感意象”的能力目標,提出問題:“能讓一個人魂牽夢繞,難以割捨的地方一般是故地、家園,對詩人來說,此時的康橋是他的就學故地,康橋的魅力在哪裡,是哪些景物和行為讓詩人如此迷戀,如此動情呢?(板書:河畔之金柳軟泥上青荇榆蔭下清潭青草處尋夢)

  為了明確詩歌意象的象徵意,落實教學重點,提出問題:“康橋河畔的金柳,軟泥上青荇,榆蔭下清潭最大的魅力是什麼?”透過討論交流法,使學生明確,這三樣東西的最大魅力在於他們的嬌羞柔美、自由無束、夢幻迷離。其實就是詩人所追求的美和自由。(板書:嬌羞柔美、自由無束、夢幻迷離)

  為了突破“體會詩人對康橋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詩人愛的因由”這一教學難點,藉助材料延伸解讀的方法達成,詩人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為我胚胎的。”(板書:睜我審美之眼撥我求知之慾育我自由意識)

  為了落實“多種方式個性化的朗讀,體會首尾呼應而產生的餘音繞樑之效果”這一教學目標,透過小組朗讀比賽和互評的方式,體會詩歌這種形式之美。明確這種結構相仿,內容略有重複,這種首尾呼應,重章疊唱形成了一唱三嘆、餘音繞樑的效果,在反覆吟詠中讓人彷彿看到了詩人頻頻回首,滿眼不捨的畫面,這種輕輕悄悄所營造的輕柔曼妙感恰是本詩給人最大的美感之一。也是詩人愛的主題的體現。

  透過這節課,可以達到賞析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學習目標。為了進一步落實本課教學目標,我設定了以下兩項作業:

  1.請從語言的角度賞析詩歌的第三詩節和第五詩節。

  2.請你嘗試藉助某一意象,做小詩一首,抒寫你對朝夕相伴的美麗校園的感情。

  一所學校培育一種學校的氣質,但徐志摩反過來又濃郁了康橋的氣質。康橋因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他的靈性,徑自走入中國文學史燦爛的一頁。志摩,又因為有了康橋,而找到精神的皈依與寄託。而且,據說徐志摩在劍橋求學過程中,只需每週到導師家去一次,談天說地,交流思想,其餘時間恐怕就是登山,臨海,沐風,聽雨,讀書吧。希望將來你們也有這樣的機會,以你們最渴望的方式讀書求學做學問。康橋會張開懷抱等待你們每一個人。

  四、板書設計

  就學故地河畔之金柳―嬌羞柔美軟泥上青荇―自由無束榆蔭下清潭―夢幻迷離

  精神家園睜我審美之眼撥我求知之慾育我自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