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嶽》的翻譯與詳細解析
《望嶽》是由杜甫所創作的,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望嶽》的翻譯與詳細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2、鍾: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
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嶽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讚歎東嶽,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嶽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這首詩大約寫公元736—740年間,杜甫漫遊齊趙之時。雖然此前考進士落榜,詩裡卻依然豪情萬丈,表現了希望登上事業頂峰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程萬里的樂觀和自信。
泰山是傳說自堯舜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詠泰山的名作寥寥無幾。晉宋詩人謝靈運的《泰山吟》本是樂府題,但全詩用大量雙聲疊韻詞著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險,強調封禪的肅穆神聖,風格典重生奧,完全失去了樂府的原味。或許正是因為泰山的宗廟色彩過於濃厚,詩人題詠便不得不考慮它的神聖意義。所以連善寫山水詩的大謝一旦涉筆。也只能寫成板滯的頌體。李白的《遊泰山》六首,以遊仙詩的形式抒寫了他在泰山頂上與仙人同遊、精神飛揚於天地之間的自由與快樂。倒也符合泰山在漢代被視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這首詩則選擇了一個“望”的角度,將泰山壯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徵崇高的人文意義融為了一個整體印象。開頭以散文句式自問自答。發端直稱“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禪之地的意蘊,接著說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寫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樣,下面兩句說大自然把神奇和靈秀都集中與泰山,山南山北的沒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讚美泰山景色的'壯麗和雄奇,也隱含著“岱宗”一詞的本義:萬物代謝、昏曉變化正是陰陽造化之功,既然集中與泰山,那麼此山當然不愧為五嶽之首了。這就超越視野的侷限,化為泰山傳統的人文含義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徵:一個象徵造化偉力和代謝變化的自然奇觀。
後半首寫詩人遙望山中雲層起伏,心胸豁然開朗;目送飛鳥歸山,眼眶幾乎為之睜裂。以“蕩胸”二字置於“生層雲”之泰山時精神的激盪,以及將大自然的浩氣都納入胸懷的豪情。有此力度,下句說目送歸鳥以至要“決眥”的誇張,才更顯出詩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登上的極頂。於是結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極其現成,極其巧妙。既自述懷抱,又回到了泰山豐富的人文內涵中。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全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杜甫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杜甫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杜甫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 ,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 ,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