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汪曾祺> 閱讀練習汪曾祺《職業》及其答案

閱讀練習汪曾祺《職業》及其答案

閱讀練習汪曾祺《職業》及其答案

  職業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街上的居民鋪戶、大人小孩,和這些叫賣的人自己,都聽得很熟了――

  “有舊衣爛衫找來賣! ”

  我一輩子也沒有聽見過這麼脆的嗓子,就像一個牙口極好的人咬著一個脆蘿蔔似的。這是一箇中年的女人,專收舊衣爛衫。她這一聲真能喝得千門萬戶開,聲音很高,拉得很長,一口氣。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來,傳得很遠(她的聲音能傳半條街)。“舊衣爛衫”稍稍延長,“賣”字有餘不盡:

  “――一尤舊衣爛衫……找來賣……”

  有時有苗族的少女賣楊梅、賣玉麥粑粑。

  “賣楊梅――!”

  “玉麥粑粑――!”

  她們都是苗家打扮,戴一個繡花小帽子,頭髮梳得光光的,衣服乾乾淨淨的,都長得很秀氣。她們賣的楊梅很大,顏色紅得發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籃裡,下面襯著新鮮的綠葉。玉麥粑粑是嫩玉米磨製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為苞谷,苗人叫玉麥),下一點鹽,蒸熟(蒸出後粑粑上還明顯地保留著拍制時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裡,味道清香清香的。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裡的夏天和初秋帶到了昆明的街頭了。

  ……

  在這些耳熟的叫賣聲中,還有一種,是:

  “椒鹽餅子西洋糕!”

  椒鹽餅子,名副其實:發麵餅,裡面和了一點椒鹽,一邊稍厚,一邊稍薄,形狀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鐺上烙出來的,有一點油性,顏色黃黃的。西洋糕即發糕,米麵蒸成,狀如蓮蓬,大小亦如之,有一點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這東西和西洋可以說是毫無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這兩種食品都不怎麼誘人。淡而無味,虛泡不實。買椒鹽餅子的'多半是老頭,他們穿著土布衣裳,喝著大葉清茶,抽金堂葉子菸,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一邊嚼著這種古式的點心,自得其樂。西洋糕則多是老太太叫住,買給她的小孫子吃。這玩意好消化,不傷人,下肚沒多少東西。當然也有其他的人買了充飢,比如拉車的,趕馬的馬鍋頭(注:馬鍋頭是馬幫的趕馬人),在茶館裡打揚琴說書的瞎子……

  賣椒鹽餅子西洋糕的是一個孩子。他斜挎著一個腰圓形的扁淺木盆,餅子和糕分別放在木盆兩側,上面蓋一層白布,白布上放一餅一糕作為幌子,從早到晚,穿街過巷,吆喝著:

  “椒鹽餅子西洋糕!”

  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歲,如果上學,該是小學五六年級。但是他沒有上過學。

  我從側面約略知道這孩子的身世。非常簡單。他是個孤兒,父親死得早,母親給人家洗衣服。他還有個外婆,在大西門外擺一個茶攤賣茶,賣葵花子,他外婆還會給人刮痧、放血、拔罐子,這也能得一點錢。他長大了,得自己掙飯吃。母親託人求了糕點鋪的楊老闆,他就做了糕點鋪的小夥計。晚上發麵,天一亮就起來燒火,幫師傅蒸糕、打餅,白天挎著木盆去賣

  “椒鹽餅子西洋糕!”

  這孩子是個小大人!他非常盡職,毫不貪玩。遇有唱花燈的、耍猴的、耍木腦殼戲的,他從不擠進人群去看,只是找一個有蔭涼、引人注意的地方站著,高聲吆喝:

  “椒鹽餅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華山西路、逼死坡前要過龍雲的馬。這些馬每天由馬伕牽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飲了水,再牽回來。他每天都是這時經過逼死坡(據說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愛看這些馬。黑馬、青馬、棗紅馬。有一匹白馬,真是一條龍,高腿狹面,長腰秀頸,雪白雪白。它總不好好走路。馬伕拽著它的嚼子,它的釘了蹄鐵的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邊看不厭,但是他沒有忘記吆喝:

  “椒鹽餅子西洋糕!”

  餅子和糕賣給誰呢?賣給這些馬嗎?

  他吆喝得很好聽,有腔有調。若是譜出來,就是:

  │#5 56― ―│5 32― ―‖

  椒鹽餅子西洋糕

  放了學的孩子(他們揹著書包),也覺得他吆喝得好聽,愛學他。但是他們把字眼改了,變成了:

  │#5 56― ―│5 32― ―‖

  捏著鼻子――吹洋號

  昆明人讀“餅字”不走鼻音,“餅子” 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們在他身後摹仿:

  “捏著鼻子吹洋號!”

  這又不含什麼惡意,他並不發急生氣,愛學就學吧。這些上學的孩子比賣糕餅的孩子要小兩三歲,他們大都吃過他的椒鹽餅子西洋糕。他們長大了,還會想起這個“捏著鼻子吹洋號”,儼然這就是賣糕餅的小大人的名字。

  這一天,上午十一點鐘光景,我在一條巷子裡看見他在前面走。這是一條很長的、僻靜的巷子。穿過這條巷子,便是城牆,往左一拐,不遠就是大西門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飯去的。他跟楊老闆請了幾個小時的假,把賣剩的糕餅交回到櫃上,才去。雖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頭,換了一身乾淨衣裳。我第一次看到這孩子沒有挎著淺盆,散著手走著,覺得很新鮮。他高高興興、大搖大擺地走著。忽然回過頭來看看。他看到巷子裡沒有人,忽然大聲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聲:

  “捏著鼻子吹洋號!……”(有刪節)

  (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寫過的一篇舊作,這一次是第三次重寫了)

  1982.6.29

  7.下面對這篇作品的分析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民間生活的關注和觀察,是汪曾祺文學創作的一貫視角。就像這篇《職業》,作者抓住“街頭吆喝聲”這一個“點”,生動細緻地呈現出城市生活平靜而瑣碎的一個“面”。

  B.本文以對多年前昆明街頭各種吆喝聲的描寫開篇,既從聽覺角度營造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風俗畫,同時也透過對“同行”的描寫,為後文賣糕餅孩子的出場作鋪墊。

  C.本文描寫了街頭小販吆喝賣東西的很多細節,他們整日辛苦地奔波於大街小巷,只能賺取微薄的收入。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對這些底層勞動者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

  D.本篇的語言表達平實委婉而又富有彈性,生活氣息濃厚,如對小販所賣食物的具體介紹。同時這種平淡質樸的文風也是他心地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的人格寫照。

  8.關於賣糕餅孩子的吆喝聲,作者說“他吆喝得很好聽,有腔有調”,並以音樂簡譜的形式將其標註了出來,請說說這一表達形式的作用。(5分)

  9.這篇文章的結尾很有味道,作者說當那個孩子“看到巷子裡沒有人,忽然大聲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聲:‘捏著鼻子吹洋號!’……”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它的理解。(6分)

  答案:

  7.C(“不幸生活”並不明顯;“巨大同情”也言過其實。汪曾祺曾說“寫小說千萬不要冷嘲熱諷”,可見散淡和通達應是其創作的基本底色。)

  8.①以音樂簡譜直接記錄原聲,更富有現場感和表現力,同時也是對文學語言表現形式的一種補充和創新。②增添了文章的新穎度,激發讀者閱讀興趣。③時隔三十多年後,作者還能用簡譜的方式將當年的聲音記錄下來,也足可見出他情感和記憶之深刻。(答對一點1分,答對兩點3分,答足三點給滿分)

  9.①全文以主要篇幅介紹了賣糕餅孩子因為失怙、失學而承擔起謀生職責的不易,重點是其“小大人”的特性。結尾神來之筆,寫出這個孩子身上童心未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和立體。②結尾有幽默感,但這是含淚的笑,有些心酸。③在表達效果上意料之外,又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每點2分,其他回答只要符合文字邏輯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