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引導語:陶淵明詩歌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韻味,歷來被人讚頌。下文就是有關他的詩歌藝術成就的知識,歡迎大家閱讀了解學習。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篇1

  陶淵明詩歌,從內容到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獨樹一幟的。其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了安靜悠閒的田園境界

  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這是他在中國詩歌創作領域所開闢的一個新園地。他因此有“田園詩人”之稱,是田園詩的開派者。陶淵明不像一般隱士那樣遁入山林,與鳥獸為伍,而是“結廬在人境”,選擇了田園。他是“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梁啟超《陶淵明》),是一位“半農半讀”(朱光潛《陶淵明》)的勞動者。在陶淵明筆下,田園裡的一草一木無不充滿靈性。他在這裡種豆、鋤草、灌園、獲稻、摘蔬、飲酒、出遊、交友、讀書、彈琴、賦詩,感到樂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飛鳥、游魚、狗吠、雞鳴、南窗、荊扇、東籬、南山、平疇、遠村、墟煙,又讓他悠然自得。耕田與為官、田園與官場形成對立,在這對立中,陶淵明尋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標,也尋到了抒寫人生的載體,獲得了精神的愉悅。這些平凡的農事村景一經詩人點化,便進入了安靜悠閒的詩的境界,田園也不再是貧窮飢餓、勞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樂園。當然,這境界的得來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是詩人對社會、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結晶。梁啟超說:“‘辛苦無此比,常有好容顏’這兩句話,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畫‘行樂圖’……他的快樂不是從安逸得來,完全從勤勞得來。”又說:“淵明是'農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寫農村生活,真是入妙。”(《陶淵明》)陶淵明之後,田園詩不斷髮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

  平淡自然是陶淵明詩歌的基本風格。這一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是詩人所表現的靜穆平淡的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以及他處於這種環境中恬靜自然的心情決定的。同時,又與詩人在表現這些內容時所運用的質樸無華的語言和不事雕飾的白描手法密切相關。詩人自稱:“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飲酒》序)這是他創作的態度與目的。寫詩既然是為了“自娛”而非娛人,就會寫自己喜愛的生活內容,就用不著雕飾,所以陶淵明寫詩與其做人一樣“忘懷得失”。宋人嚴羽說:“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滄浪詩話》)“質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啟超也說陶淵明的“文藝只是‘自然’的體現”(《陶淵明》)。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日暮天無雲”,“春秋多佳日”,“採菊東籬下”,“草屋 八 九間”等,都是為人熟知的內容和明白如話的“田家語”(鍾嶸《詩品》),自然天成,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從美學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不易達到的美。明人許學夷講自己學陶的體會時說:“靖節詩甚不易學,不失之淺易,則傷於過巧。予少時初學靖節,終歲得百餘篇,率淺易,無足採錄。今間一為之,又不免類白、蘇矣。因遂絕筆,不復為也。”(《詩源辨體》)至於陶詩不易學的原因,唐順之說:“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門知縣》)

  (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與理趣

  陶淵明詩歌重在寫心境,從眾人常經之事、常見之物中發掘不易體悟的人情事理。他寫田園、寫禾木,但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於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他描寫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同時,他寫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謝靈運那樣重在客觀的描繪,只是著意於神貌的點染,寫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為如此,陶淵明詩歌於平淡自然中充滿了情趣與理趣。如《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傾耳無希音,在目皓已潔”二句,從聲、色兩方面勾勒了雪落無聲、滿目皓潔的景象,詩人似乎是用心與自然交流。《歸園田居》其五中“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六句,寫詩人從山澗歸來,殺雞備酒,邀請鄰居一起通宵宴飲,很有田家風味。《飲酒》其九中“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二句,寫詩人清晨聽到有人敲門,因急著開門,把上衣下裳都穿顛倒了,形神畢肖,心情可知。陶淵明是“心處閒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陳繹曾《詩譜》)。他以真情真意對待世間一切。陶淵明對宇宙、歷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又常常透過平凡的事物與通俗的語言表現出來,取得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就使他的詩擁有了理趣。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雜詩》其一)“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同上)這些詩句,意味深長。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元好問也說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十三首》)。陶淵明是詩人,也是思想家,又是個很重視涵養的詩人與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頭腦思考社會與人生、歷史與現實,以“平民詩人”(胡適《白話文學史》)的身份來作詩。

  (四)、平淡自然中的隱曲與豪放

  如果說陶淵明詩歌的平淡自然是從源頭緩緩溢位的泉水,又匯成緩緩而進的主流,那麼隱曲與豪放則是分支和渦旋。其詩隱曲與豪放的情調,出現在晉宋易代及此之後。《飲酒》、《述酒》、《詠貧士》、《擬古》等詩中的不少篇章,就有隱曲的情調。如《飲酒》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乍一看並不奇奧,鳥、竹、木等意象均為平常之物,以物喻人的意向也很分明,但它的主題曾引發了研究者的多種猜疑。如趙泉山說:“此詩譏切殷景仁、顏延之輩附麗於宋。”(元人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三引)清人溫汝能則說:“通首俱是比體,靖節矢志不肯附宋,飲酒託興,聊借物以自況。至譏切殷、顏輩,似非正旨。”(《陶詩匯評》卷三)同一首詩,人們對它的理解卻得出“附麗於宋”與“不肯附宋”相反的結論,其隱曲的情調是顯而易見的。《讀山海經》、《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等詩,則表現出豪放的情調。如《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這首詩借古喻今,熱情地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蹟,表現了詩人對強暴者的反抗精神和憤恨感情。這種“金剛怒目”式的慷慨激越與“悠然見南山”的閒適飄然,形成鮮明對比(見魯迅《〈題未定〉草(六)》)。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朱熹肯定了陶詩豪放的一面,又注意到了“豪放得來不覺”。這“不覺”,其實也是“平淡自然”的體現。

  (五)平淡自然中的語言錘鍊

  陶淵明詩歌雖然運用的是質樸無華的田家語言和不事雕飾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寫出”,但這並不表明詩人對語言沒有經過錘鍊,其實這正是錘鍊的結果,只是不露痕跡,自然得很,讓人不易看出。這也是陶詩“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朱光潛《陶淵明》)的原因之一。如《移居》其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語的粗樸反見鄰里間情意的真率,也見出詩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換上“請”、“邀”等,就遜色了不少。《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中的“拙”字,表現了詩人向人乞食時笨嘴拙舌、難以啟齒的情景。詩人特別喜歡寫松、菊、雲、鳥,又都能體現其思想性格。如寫鳥,除有《歸鳥》詩表現歸隱的旨趣外,還有“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這是以鳥喻出仕和濟世懷抱的;“望雲慚高鳥”(《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這是以鳥喻嚮往自由生活的;“羈鳥戀舊林”(《歸園田居》其一)、“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這是以鳥寄思歸的;“眾鳥欣有託”(《讀山海經》其一),這是以鳥喻隱居欣慰之情的。鳥的出林、遭際、歸林,與詩人出仕、受挫、歸隱相比附,鳥的形象成了詩人的藝術化身。不經精心錘鍊,如何能將鳥的行止與人的性情描摹得這樣充分和貼切?明人王圻《稗史》說:“陶詩淡,不是無繩削,但繩削到自然處,故見其淡之妙,不見其削之跡。”這就是“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宋人惠洪《冷齋夜話》),所以蘇軾說:“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與蘇轍書》)關於陶詩藝術,朱光潛在吸收前人論點的基礎上,評價說:“總合各家的評語來說,陶詩的特點在平、淡、枯、質,又在奇、美、腴、綺。這兩對恰恰相反的性質如何能調和在一起呢?把它們調和在一起,正是陶詩的奇蹟。”(《陶淵明》)這可視為陶詩藝術特徵和成就的的論。

  認識發展:小時候,陶淵明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其後他有四次出仕,最後一次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至此,他的認識思想完全轉變為安貧樂道,寄意田園,恬靜自然。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篇2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譭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衝出“樊籠”,返回“自然”。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為其詩“其源出於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文 選 》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散文辭賦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採用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並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蹟而重在表現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首創。文章用極其簡潔的筆墨表達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劃出一條與世俗的界限,從而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為寄託中國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其跌宕的節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若狂的情狀呈現在讀者面前。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於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陶淵明詩歌藝術成就 篇3

  陶淵明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

  (一)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透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

  (二)陶淵明的詩歌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十分精粹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或是社會生活,都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這是寫詩人的生活環境。“貯”字雖只是一個平常的字眼,但用到這裡卻很形象很新鮮,中夏清幽涼爽的林蔭好像是可以貯存、可以掬取的一甕清泉蘇軾說陶詩“似癯實腴”,正好說明了這個特點。

  (三)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前引的《歸園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創作時並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們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所謂“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於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四)陶淵明的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多半蕭散衝澹,而《詠荊軻》等詩卻豪放有力。但後者雖然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朱熹語),和他的田園詩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處。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作,以描寫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著稱。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和農居生活的作品,佔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於他親自參加了勞動,接近了農民,對農村生活體驗較深,所以這類作品顯得內容真實,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現了樸素的自然美和詩人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最為人們所傳誦。“方宅十餘畝,草屋 八 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從彭澤縣令解職歸田後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是詩人對和平田園的吟詠。在這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村居圖中,蘊含著樸素的自然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置身在大自然懷抱裡悠然自得的寫照,對陶然自樂的隱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潔的象徵,“採菊”表明詩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廬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比兩句是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主觀與客現融為一體。詩人透過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歸依自然、順應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在這類描寫村民生活的作品中,還有一部分是敘述勞動體會和艱苦生活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寫出了早出晚歸、沾霜帶露勞動的辛苦,勞動後的愉快和對勞動生活的讚美。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詩人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對勞動的艱辛詩人卻表現出平靜樂觀的心態,躬耕之志始終不渝。雖然一般的玄言詩人都注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的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物件,由此為後人開闢了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另一大貢獻,是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於詩。最能代表作者沖淡之美的詩,是《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陶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複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麼,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穠豔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彙,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使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麼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盪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他詩作的境界韻味,是一種平和淡泊,於世事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現為寧靜平淡的境界,是一種新的意境美的型別。這一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一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淨了一切蕪雜粘滯的萬分,才呈現出明淨的單純。陶詩語言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純淨之美。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因而能夠用準確用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是詩人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不過,這是透過詩人思想的三稜鏡透視出來的農村生活,是詩人藝術心靈的外化。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他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透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再現農村的田園生活,體現出平淡自然,真實生動,意味深遠,情理渾融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