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擬輓歌辭

陶淵明擬輓歌辭

陶淵明擬輓歌辭

  《擬輓歌辭 其一》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擬輓歌辭 其二》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擬輓歌辭 其三》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連線閱讀:

  其一是說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後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

  其二是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為快離家園而有些黯然。

  其叄是寫下葬的情形。對下葬後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為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這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

  陶淵明有一些以發揮哲理為主要內容的作品,《擬輓歌辭》也可以歸入這一類。這類詩可以視為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有所不同,並非“柱下之旨歸,漆園之義疏”(劉《文心雕龍·時序》),而是將生活中的'體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魏晉人注重門閥,陶詩中有的寫到宗族關係或對兒子加以訓誡,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可見陶淵明也還是重視家族的榮譽和門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