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作文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作文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作文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導語: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也是一位愛國志士,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作文陶淵明我想對你說,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五柳先生,我是你的讀者,同時也是你的崇拜者。

  作為你的崇拜者,我崇拜你的高尚人格。你能夠捨去官場的浮華利祿,虛情假意,跟隨自己的內心,過著清貧的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旁人忍受不了如此的生活,而你卻“晏如也”,不慕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

  你喜好讀書,卻“不求甚解”,從不過分深究一字一句的意思,因為你讀書從不是因為追求功名,而是滿足自己的內心的需求,不像其他的文人士子,把一字一句都研究的仔仔細細,不僅為了讀書而讀書,更多的是因為求取功名。你超凡脫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你生性喜歡喝酒,卻因為貧窮不能經常喝酒。你的親朋好友知道,邀請你,“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本真直率,從不弄虛作假。

  作為你的讀者,我也要感謝你。謝謝你的《桃花源記》。能讓我們在這充滿了世俗榮利、虛情假意的社會里,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小憩;能夠讓我們這些被挫折踐踏的體無完膚的人們能在那兩岸的桃花林裡,撫慰自己脆弱、受傷的心靈;能讓我在那個與世隔絕、充滿美好的世界裡,勾畫自己童年天真的理想,仔細回憶自己曾經快樂的點點滴滴;能讓我們在那個純潔無汙染的小村莊裡找的自己的知音,向他傾訴自己的不快,分享自己的快樂與夢想,與他談天說地;能讓我們在那個不真實的夢境裡,暫時忘卻自己是有多麼的失敗,有多麼的無助,是否曾經被拋棄,被人揹叛,暫時忘卻生活的不如意,現實的如此殘酷。

  謝謝你的《五柳先生》。讓我們瞭解到一個本真直率,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你,同時也讓我們展開對人生的思考。是否享受好的生活就要背叛自己,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角色;是否每天都要帶上一個假面具,用笑容來掩飾內心所有的情感,只能在被窩裡才能看都真正的自己,看到曾經天真無邪的自己;是否只能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才能有一份稱心的工作,拿自己的尊嚴,去換取那“五斗米”。

  對於你的評價,每個人都不同。而我認識的你,就是那個不隨波逐流、率真豪爽、不畏權貴,那一個好讀書、性嗜酒、喜著文章卻只為供自己娛樂的五柳先生,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澤。我要感謝你,謝謝你為我們帶來的那個世外桃源,告訴我們那個最真的你,喚醒人們心中的真情。

  陶淵明介紹

  陶淵明一生坎坷曲折,其進退起落緣於其思想的複雜和所處時代的`乖謬。晉宋之際,中原淪陷、江南板蕩,曾經的龍興大晉已然風雨飄搖。寒門劉氏篡逆之心,昭然若揭。士大夫進退失據、動輒得咎,恰似釜底游魚。陶淵明徘徊仕途,遊走魏闕江湖,乃是其儒道交織性格在因應時代的體現。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雖然瀰漫著老莊哲學和佛教的出世哲學。但是儒家究竟是一個正統學派,上層社會知識分子對儒家所提倡的六經,幾乎家喻戶曉。據《晉書•範寧傳》:“晉太元年間,範寧為豫章太守,大設庠序,至者千餘人。課讀五經,又起學佔,資用彌廣”時至二十歲的陶淵明自然會受到此種風氣的影響。又由於他出身於庶族地主家庭,家庭的社會地位,使他從小熟諳儒家經典,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

  “先師遺訓,雲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謂。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不敢至!”(《榮木》)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飲酒》)

  “先師”即孔子,“四十無聞”句用《論語》所紀載孔子所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語意。從這些詩句,可見陶淵明對儒家哲學的嚮往之情。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傳統思想深深植根於陶淵明的思想之中,顯現於其一生的足跡中。

  陶淵明少時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並不是想做一名詩人或是隱士,而是希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擬古》)這裡閃現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形象。陶淵明對其祖父尤為推崇,他曾在《命子》詩中說:“桓桓長沙,伊勳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而陶侃尊崇儒學,反對“逸遊荒醉,生無益時,死而無聞於後”的所謂疏放行為,這自然影響到陶淵明,於是他產生“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的緊迫感。他還以“直方二臺,惠和千里”的詩句來描述他的祖父,可見在陶淵明的心目中其祖父是一個清官。在《命子》詩中,他不僅讓兒子瞭解祖上歷史,而且要求他們學習祖上的為人,這些反映出陶在青少年時代富有政治理想,曾也想做一個正直清廉的官吏。

  在動盪黑暗的年代,陶淵明作為一名有志之士自然會有濟世之心和以期成就偉業功勳之願。《雜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渴望建功立業的陶淵明出仕了。公元393—405是其仕宦時期。

  在談到出仕動機時,陶淵明本人聲稱是因貧而仕:“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連其朋友顏延之也這樣看他,“母老子幼,就養勤匱,遠惟田生致親之議,追悟得毛子捧檄之杯”(《陶徵士諫》)。陶淵明為官固然有改變物質生活窘狀的因素,但這更是其早年“大濟蒼生”思想的必然發展。陶淵明的仕途之路充滿了艱辛坎坷。初在荊州刺史桓玄處任小官時,官場的爾虞我詐就給他帶來了思想上的愁苦:“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翼坎難與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於是他借母親孟氏之故去職回家。但正值盛年的陶淵明,雖辭官,但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任彭澤令,在“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支配下,陶淵明是留戀官場的,並且以積極進取的態度,仕而歸,歸而仕,在五次反覆中實踐了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政治信念。

  陶淵明處於東晉時期的汙濁社會,是有過奮發有為的宏願和積極行動的。但“大道不行”,“兼濟天下”的人生首要無望實現時,陶淵明便退而求其次,秉持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選擇 “安貧樂道”的生活之路。他的“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榮木》),“好爵吾不縈,饋吾不酬。……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詠貧士》其四)他的歸隱,正是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格完美思想的體現。陶淵明歸隱後,作詩飲酒,安然自得。“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一方面是出於自我安慰,求得心理上平衡,另一方面是順應了他的“自然”之道。在這種“自然”之道支配下,他保持了人格的高潔,“養浩然之氣”。即使在他似乎沉浸在祥和的田園生活中時,他還是會憶起少年壯志,在懷古中傷時,在借吟詠神話故事寄託豪情:《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讀山海經》其九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讀山海經》其十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