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滕王閣序> 語文《滕王閣序》的教學反思

語文《滕王閣序》的教學反思

語文《滕王閣序》的教學反思

  現今,很多教師朋友都把自己上課的經驗總結然後寫成教學反思。有過教學經驗的教師朋友們都知道,教師的業務成長是在不斷的實踐、學習、總結、反思以及再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的,而這種總結和反思反過來又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今天小編就來介紹《滕王閣序》教學反思怎麼寫吧。

  就文章而言,《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說,又是一篇難文硬文。我們最怕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滕王閣序》就常常遭受這樣的命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頂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為鑰匙開啟滕王閣的大門。但這樣一來,學生要花很大的時間去打理,恐怕那點興趣也被蠶食得差不多了。後來靜下心來仔細地閱讀課文,居然發現一條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斷亦續的感情線索。相對典故相對文采這些“技”上的東西,它應該是“道”,是最根本的。那麼能否以情感為“綱”,綱舉目張,帶動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王勃陸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於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為了便於課堂上的教學,我佈置學生預習時畫一副王勃情感變化的心電圖。因為以前從沒幹過類似的事情,從課堂上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歷程。當兩條情感變化圖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接下來的教學就簡單了:一問是不是這樣的情感,二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三問這樣的情感變化說明了什麼,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舉最初的情感為例,絕大部分的學生概括為“興”,也有學生認為興中有悲。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的,但又無疑以前者為主。那它從何而來?學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兩句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興盡悲來”,從文中篩選資訊體現了學生的一種閱讀技巧,不過教師不能到此為止,應該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字,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經過討論,學生是能概括出這麼幾點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這樣一來,王勃的“興”就有了落腳點。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才算對得起王勃。

  看了小編的《滕王閣序》教學反思,大家覺得怎麼樣。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資訊,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後的教學後反思提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