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學案
引言:《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蜀道難》導學案 ,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蜀道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全詩的內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2.熟讀成誦,仔細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學習重點】
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學習難點】
詩歌內容的鑑賞
【學習方法】
反覆誦讀
【相關知識】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詩風雄奇豪邁,感情奔放,幻想豐富,形象鮮明,是我國詩歌史上繼屈原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2、關於蜀道
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
3、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詩》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記載李白初到長安會見賀知章,出示《蜀道難》,博得“謫仙”雅號的事。可見這是李白的一篇習作,大抵以馳騁文采為高,未必有什麼寓意。李白年輕時多模仿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詩文,以超越古人為能事。杜甫曾論李白詩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從詩意來看,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詩歌,大約作於唐天寶初年。同類題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還有五言律詩《送友人入蜀》和《劍閣賦》,可以相互印證。因為賀知章的賞識,李白名聲大振,從此奠定了“詩仙“的地位,《蜀道難》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從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5、李白《劍閣賦》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裡,見雲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 ,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湧而驚雷。
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整體感知】
《蜀道難》原本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李白之前的古辭,也多詠蜀地山川之險。如南朝陳著名詩人陰鏗的《蜀道難》雲:“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險峻的山川景色,詩歌充滿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蜀道難》的結構迴環往復。詩的開篇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選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學習過程】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噫籲嚱( ) 魚鳧( ) 秦塞( )
石棧( ) 猿猱( ) 捫參( )
撫膺( ) 巉( )巖 喧豗( )
飛湍( ) 砯( )崖 崔嵬( )
吮血( ) 諮嗟( )
二、給下列詩句劃分節奏
(1)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3)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4)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飛雌從繞林間
(3)使人聽此凋朱顏 (4)砯崖轉石萬壑雷
(5)側身西望長諮嗟 (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四、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危( )乎高哉
(2)蜀道之難,難於( )上青天
(3)開國何( )茫然
(4)西當( )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 )峨眉顛
(5)黃鶴六飛尚( )不得過
(6)但( )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 )繞林間
(7)連峰去( )天不盈( )尺
(8)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
(9)所守或( )匪親
五、研習課文內容
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出現了三次,對詩意的轉折和抒情的變化有什麼作用?
2、詩的開篇是如何敘述蜀道的悠久歷史?為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
3、閱讀“上有六龍……坐長嘆”幾句詩,說說詩人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4、詩的第二節中,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5、“連峰去天……萬壑雷”幾句描寫好在哪裡?
6、如何理解最後一節詩的內容?
六、如何理解這首詩的主旨?
七、如何把握本詩的藝術特點?
八、【拓展閱讀】
道不盡的詩聖 說不完的詩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聖。仙是超凡脫俗的,聖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飛行;聖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現實的荊棘與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俠,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飛揚跋扈,揮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書生意氣,匡濟情懷,仁民愛物,悲天憫人,身無半文,心憂天下,一片菩薩心腸。
李白近道,故有仙靈氣,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