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解讀與教學
文字解讀
這首詩描繪了木蘭代父從軍和辭官還鄉的不尋常經歷,展現了中華民族忠孝、堅貞、凜然大義等優秀品質,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是千古以來民謠民歌中的優秀之作。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歌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因而接下來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兩句就極其自然。這兩句雖然是作者自己發問,其實也正是讀者心中的疑問,詩歌雖然剛開頭,讀者與作者之間就已經心有靈犀,渾然一體了。接著,作者自行答曰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讀至此,讀者的疑惑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會更加深:既然無所思,亦無所憶,那為啥還要嘆息連連呢?這種懸念像一根絲線,緊緊牽拉著讀者的視線和心靈,吸引著我們繼續讀下去。可見,這一懸念設定的非常有效,對於激發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探究事情的因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一問一答,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之後,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是徵兵的文書,可汗是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誇張。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徵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徵之列。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徵,但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詩歌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面前來刻畫,不能不說作者的確是匠心獨運了。那麼,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麼辦呢?“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這一句讀過,不在讀者心中炸響一聲驚雷:即便是現代社會,女扮男裝從軍都是不可能的事,何況木蘭所處的那個年代,講究的是男女授受不親,她一個嬌弱溫柔的女孩子,怎麼可能代替父親,喬裝改扮成男子去從軍呢?替父從軍雖然可以體現木蘭的孝心和大膽,可隨之而來的種種困難,她將如何去克服?至此,先前的疑問雖已解決,新的疑又在讀者心中滋生。然而,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不給讀者放下文字的任何藉口。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複的句式,內容無非是買戰馬及乘馬用具。駿馬、鞍(馬鞍下的墊子)、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這種近乎於誇張的鋪排,卻最大限度地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也正體現了樂府民歌體裁上的特點。正如明代謝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這裡用了重複句式:“旦辭爺……暮至……”,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事緊迫、木蘭在馬不停蹄地趕往作戰現場。至於讀者所擔心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她是怎樣處理的,作者則絕口不提一字,這就使詩歌重點突出,也讓我們明白作者要表現的,並不是一個女孩如何跟男人並肩戰鬥,而是作為女子的木蘭,有著怎樣的膽識和謀略,有著怎樣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魄!不過,作者並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孃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譚元春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無男子征戍氣。”“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更讓讀者為之拍案,為之唏噓。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受嚴酷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於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後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生活,但這部分內容寫得極括,從南征北戰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這裡“戎機”指戰爭, “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於表現戰爭,更不在於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在於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後的情景。作者又開始竭力進行鋪陳。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後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策勳是記功勞,轉是勳位的等級,十二轉也是說多,並非實指。“百千強”即百千有餘,是形容賞賜得多。可是木蘭並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木蘭不要做官,不要鉅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經過長期艱苦的戰爭,木蘭終於回到了故鄉。詩歌細緻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後的喜悅。這裡依舊用了重複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地寫了爺孃、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複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隨後寫了木蘭到家後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地描寫具體的細節,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出回家之後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後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後出門看夥伴,夥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頗富喜劇意味。用夥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讚美和歌頌。謝說:“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麼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徵前及立功歸來則很復。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孃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於回家和回家以後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了她是個女子。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並善於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複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了所敘述的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後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樸生動,正如明人胡應所說:“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傑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對後人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想
(一) 教學理念:
1、美讀:詩歌本來就是配樂歌唱的,教授本課時可根據自己的音樂知識給文字配上適當的音樂,帶領學生一起“歌唱”,在歌唱的過程中調動聯想、想像,情景再現,化無聲的文字為聲情並茂的吟唱和動感的畫面。
2、課本劇:在熟讀文字並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編課本劇,重點表演出征前購買征戰用具時的緊張場面和戰後歸來的戲劇性場面。
(二)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直至成誦。
2、品賞詩歌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的特點及排比、反覆、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效果;學習詳略得當的敘事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
3、領悟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的藝術形象,感受古代人民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過程
(一)聆聽——走近文字
教師活動
1、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段。
2、匯入語: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人物長廊中,有這樣一類女子,她們品行嫻靜、不慕榮利、勤勞善良、機智勇敢、淳樸忠厚。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她們會果斷地脫掉女兒裝,換上征戰袍,跟男子一起並肩作戰,保家衛國。誰知道我國曆史上有哪些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人物呢?對!穆桂英、紅娘子、梁紅玉,花木蘭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花木蘭,去感受這位替父從軍、家喻戶曉的傳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3、板書文題、出處。
4、課件展示相關資料解題:《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於後魏。這首詩產生於民間,後經文人加工潤色,為歷代傳誦,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樂府詩集》現存一百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勁,熱烈質樸。《木蘭詩》和漢樂府詩《焦仲卿妻》被譽為“樂府雙璧”。
學生活動
1、觀看、感受電影《花木蘭》片段。
2、觀看大螢幕,瞭解《木蘭詩》相關知識。
(二)朗讀——文字感知
教師活動
聲情並茂的朗讀課文(配樂)。聽讀要求:
1、仔細傾聽讀音、節奏和重音。
2、用心體會文字中蘊含的音韻美。
3、佈置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字內容。
學生活動
1、聆聽教師朗讀,並認真學習,用心體會。
2、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
3、請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
4、以兩人(同桌)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理順文意。疑點可以生生互答,也可以師生互答解決。
(三)悟讀——文字深入
教師活動
1、我們已經基本理順了文章的大意,那麼,誰來給大家複述一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2、詩歌是配樂歌唱的,這篇文章多數句子為五言,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會是什麼效果呢?誰能選一首音樂給大家吟唱一段?(提醒大家吟唱時可以加入一些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3、文章共分三大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詳略時時煞費苦心的,那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給我們呈現了怎樣的場面?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編寫課本劇並展示。
4、同桌互相交流,談談木蘭是個怎樣的女子,並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學生活動
1、學生複述故事,教師跟學生一起補充、點評。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配上文中合適的段落進行吟唱,並互相點評。
3、小組合作探究文字的兩個大場面描寫“出征前”和“征戰歸來”,編寫課本劇表演,感悟文字的語言美和情節的曲折性、戲劇性。“出征前”場面要重點表現木蘭的矛盾心理和準備征戰用具時的緊張情景。“征戰歸來”場面要重點表現木蘭迴歸故里的喜悅之情及夥伴再見到她時驚訝之極的戲劇性。
4、同位精誠合作,探討木蘭的形象特點,說出自己的見解,學習木蘭勤勞善良、機智勇敢、純樸無暇的愛國情懷,並從文章找出相應的語句跟大家共享,其他學生可做個性點評。
(四)疑讀——文字拓展
教師活動
本文雖然是一篇炙人口的佳作,可細讀之下還是有些疑惑。
疑點一:古代婦女要纏腳,花木蘭小腳怎能行軍打仗?她的“戰友”沒看出來嗎?她是怎樣掩蓋這個明顯的特徵的?替花木蘭設想幾個合適的解決辦法。
疑點二:詩歌中有明顯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的時間相差兩年,花木蘭替父從軍究竟是多少年?應該怎樣理解這裡的數字“十二”和“十”?
疑點三:花木蘭家鄉真的有東西南北四條街嗎?為什麼每處只買一樣東西?應該怎樣理解“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四句?
學生活動
1、小組合作,探究花木蘭掩蓋大腳的方法,各抒己見,並展示探究結果。
2、教師做適當點撥引導,討論後明確。
3、結合文字思考並回答,生生互相點評,教師做恰當小結。
(五)筆讀——文字達標
(分發練習紙,學生可全做,亦可選做)
1、背誦全詩。
2、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南市買頭,北市買長鞭。
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③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④當窗理雲,對鏡帖花黃。
設題意圖: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本題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句意,並瞭解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題幹已經簡要說明“互文”的含義,教師可以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畫線加以重點標示,然後透過譯這四個句子,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互文”的內涵。
3、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③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設題意圖: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學生只要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即可,至於所涉及的修辭方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4、思考並回答: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愛,原因是什麼?
設題意圖:本題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木蘭的形象。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絡課文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感情,並加以適當括。
(六)收束——文字總結
《木蘭詩》這首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給我們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她既是一個雲花黃天真爛漫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英勇善戰的勇士,太平盛世,她足不出戶奉養爹孃,國難當頭,她挺身而出馳騁疆場,得勝歸來,她辭官歸來,高風亮節。她愛親人更愛國家,把對國家的大愛和對小家的親愛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番為世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勤勞善良、機智勇敢、純樸忠誠的學習榜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教學實錄
師:(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段。)
同學們,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人物長廊中,有這樣一類女子,她們品行嫻靜、不慕榮利、勤勞善良、機智勇敢、淳樸忠厚。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她們會果斷地脫掉女兒裝,換上征戰袍,跟男子一起並肩作戰,保家衛國。誰知道我國曆史上有哪些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人物呢?對!穆桂英、紅娘子、梁紅玉,花木蘭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花木蘭,去感受這位替父從軍、家喻戶曉的傳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出處,並出示關於《木蘭詩》出處及相關資料的課件,學生大聲朗讀出來。)
師:這是一首流傳甚廣的長篇敘事詩,請聽老師朗誦一遍課文。一、仔細聆聽讀音、節奏和重音,二、用心感受字裡行間蘊藏的美。(教師配樂朗誦課文。)
師:老師讀的好的地方,你試著模仿一下,你覺得處理不恰當的地方,可以改一改,然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美美地飽讀一遍課文,好嗎?
(生自由投入,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師:剛才大家讀的非常投入,有的同學甚至加入了一些動作,很好。現在咱們做一個小競賽,男生一組,女生一組,各組推舉一位代表為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
(男女生推舉出各組的代表,開始競賽。分組讀完,男生組給女生組做點評,女生組給男生組做點評,教師總評。)
師:兩位同學讀的都不錯,男生聲音洪亮,抑揚頓挫,緊張處語速加快,舒緩處語速放慢,很好。女生感情飽滿,重音突出,尤其是讀到“征戰歸來”的時候,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也不錯!小競賽結果可謂旗鼓相當!俗話說,團結的力量是偉大的,下面全班同學齊讀一遍課文。
(生端坐,齊讀課文。)
師:兩人一組,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小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可以圈點出來。
(生兩人一組開始譯讀課文。)
師:大家的學習勁頭非常足,從同學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可以感覺得到,對於文字的內容應該把握的差不多了是嗎?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大家一同攻克難關。
生1:唧唧復唧唧中的“唧唧”是指織布機的聲音還是木蘭的嘆氣聲?
生2:這是指木蘭的嘆息聲,因為下句說“不聞機聲,惟聞女嘆息。”
生3:從文中可以看出,戰事很緊張,為什麼不在一個市場上買好駿馬、鞍、頭、長鞭,反而要到四個市場上去買呢?
生4:我覺得這正是為了渲染戰事的緊張,並不是真的從東市上買好了駿馬又跑到西市上去買鞍,再跑到北市買頭,又跑到南市買長鞭。
師:你理解的非常到位!作者連用四個排比句式,本意就是為了渲染戰事的緊張。“旦辭爺孃去……”八句以重複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家越切。這裡寫木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不但渲染了肅殺的氛圍,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生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是不是說:身經百戰的將軍們都死了,壯士們打了十年仗都回來了?
生6:我覺得這句話不能這麼理解,如果將軍都死了,誰還敢當將軍呢?
(學生鬨堂大笑。)
師:呵呵,你的理解很到位,這兩句詩歌的確不能理解為將軍都死了,壯士都回來了,而是“經過多年征戰,將軍和士兵有的死了,有的回來了。”這句話也側面反襯出木蘭的驍勇善戰、勇敢機智,身經百戰而能倖免於難,這得需要多麼高超的本領和多麼過人的聰明機智啊!這是一種叫做“互文”的修辭手法,理解的時候,句中的兩個主語要合在一起做主語。文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
生7:“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對鏡貼花黃”;“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南市買頭,北市買長鞭”。
師:很好!就是這幾句。繼續咱們的質疑之旅。
生8:出郭相扶將中的“郭”是什麼意思?
生9:郭是“外城”的意思。
師補充:“郭”字有三個基本字義,一是姓氏;二是城外圍著城的牆,比如城郭;三是物體的外框或外殼。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看來大家的疑難都解決了。看到大家這麼積極的參與學習,真好!除了大家提出來的問題,老師還要給大家提個醒:文中牽扯到好多處數字,例如策勳十二轉、願馳千里足等等,其中的“十二”“千里”都是虛指,並非實數。大家再找找看,還有哪些地方的數字是虛指?
生10:軍書十二卷。
生11:萬里赴戎機。
生1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生13:同行十二年。
生14:我覺得“同行十二年”中的“十二”不是虛指,而是實數。
師:你真棒!這句詩中的十二,的確是個實數,實指木蘭從軍的真實時間。我們已經基本理順了文章的大意,那麼,誰來給大家複述一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生15:複述木蘭從軍的故事。
(學生點評。)
師:詩歌是配樂歌唱的,這篇文章多數句子為五言,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會是什麼效果呢?誰能選一首音樂給大家吟唱一段?(提醒大家吟唱時可以加入一些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生16:用《蜀繡》的曲調吟唱詩歌第二自然段。
生17:用《枉凝眉》的調子吟唱“東市買駿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生18:用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秋》的'調子吟唱“爺孃聞女來……不知木蘭是女郎。”
師:(滿面笑容地)太美啦!你們的吟唱,讓我盡情地享受了一番古代詩歌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這首詩寫的棒,你們吟唱的更棒!透過大家的歌唱,我發現文章有詳有略,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給我們呈現了怎樣的場面?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編寫課本劇並展示。
(小組合作探究文字的兩個大場面描寫“出征前”和“征戰歸來”,編寫課本劇表演,感悟文字的語言美和情節的曲折性、戲劇性。“出征前”場面要重點表現木蘭的矛盾心理和準備征戰用具時的緊張情景。“征戰歸來”場面要重點表現木蘭迴歸故里的喜悅之情及夥伴再見到她時驚訝之極的戲劇性。)
師:同學們表演的太精彩啦(鼓掌)!剛才大家又唱又演,學習氣氛非常濃厚,令人感動!現在同位之間精誠合作,探討一下木蘭的形象特點,說出自己的見解,並學習木蘭勤勞善良、機智勇敢、純樸忠厚的愛國情懷,記得要從文章找出相應的語句跟大家共享哦。
(同位互相合作探討。)
生19:我覺得花木蘭是個很孝順爹孃的人,從文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一句可以看出來。
生20:我覺得木蘭是個很愛美的女孩子,從“當窗理雲,對鏡貼花黃”中看得出來。
生21:我認為木蘭是個不貪圖榮華富貴、高風亮節的人,從“木蘭不用尚書郎”可以看出來。
生22:木蘭還是個機智勇敢、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從“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可以看出。
生23:木蘭是個很勤勞的女孩子,她會織布,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看得出來。
生24:我覺得花木蘭是個不畏困難的人,從“朔氣傳金,寒光照鐵衣”兩句中看得出來作戰環境非常惡劣,而木蘭卻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把握的非常細緻了,對木蘭形象的括很到位。是的,木蘭的確是一個勤勞善良、孝順爹孃、機智勇敢、不畏困難的巾幗英雄!不過,我在讀課文的時候,還發現文中有一些疑點,請同學們為我解答。一是古代婦女要纏腳,花木蘭小腳怎能行軍打仗?她的“戰友”沒看出來嗎?她是怎樣掩蓋這個明顯的特徵的?替花木蘭設想幾個合適的解決辦法。二是詩歌中有明顯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的時間相差兩年,花木蘭替父從軍究竟是多少年?應該怎樣理解這裡的數字“十二”和 “十”?三是花木蘭家鄉真的有東西南北四條街嗎?為什麼每處只買一樣東西?應該怎樣理解“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四句?
生2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的“十”是虛數,是說明戰爭持續的時間長,“同行十二年”中的“十二”才是實數,是具體點名木蘭征戰的年頭。
生26:如果我是花木蘭,為了掩蓋小腳,我會穿一雙男人的大鞋子,裡面的空隙用棉花塞滿!
生27:如果我是花木蘭,我會做一雙大些的木套在腳上,然後再穿上戰靴。
生28:花木蘭的家鄉有沒有四個市場不能確定,每處買一樣東西是為了渲染戰事的緊張,而不能說明她故鄉的確有東西南北四個市場。
師鼓掌:解答的太精彩啦!有了你們的解答,我的心中豁然開朗!謝謝你們!看來大家對文字的確掌握的很好了,不過,我這裡還有幾道習題,想考考大家,有興趣嗎?
(生躍躍欲試,齊聲回答“有興趣!”師分發習題紙。)
1、背誦全詩。
2、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南市買頭,北市買長鞭。
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③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④當窗理雲,對鏡帖花黃。
3、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③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4、思考並回答: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愛,原因是什麼?
師:這些題目由同學們任選兩道來做,當然全做的話會更棒!
(做完後師生共同明確答案。)
師:大家做的棒極了!《木蘭詩》這首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給我們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她既是一個雲花黃天真爛漫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英勇善戰的勇士,太平盛世,她足不出戶奉養爹孃,國難當頭,她挺身而出馳騁疆場,得勝歸來,她辭官歸來,高風亮節。她愛親人更愛國家,把對國家的大愛和對小家的親愛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番為世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勤勞善良、機智勇敢、純樸忠誠的學習榜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