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西遊記》主要內容介紹

《西遊記》主要內容介紹

《西遊記》主要內容介紹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遊記》主要內容介紹,歡迎參考閱讀!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

  《西遊記》一百回,大致分三部分。

  前七回中寫石產仙猴、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主要是寫西天取經的保護人孫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廣大的本領,突出體現了全書戰鬥性的主題,也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孫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火鐵板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著群猴過著“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他又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這才向龍宮索得寶盔金箍棒,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龍王、閻王上告天廷。玉帝“遣將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封了他個“齊天大聖”,任做天廷“弼(bì)馬瘟”,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先後放了天馬,偷吃了蟠園的所有成熟仙桃,吃光了老君的仙丹,被擒獲之後又煉就火眼金星,可惜最終鬥不過如來的“無邊佛法”,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苦渡了五百年的艱難歲月,直至伴隨唐三藏西天取經。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仿僧,魏徵斬龍,唐三藏出世等,主要介紹了取經的緣起和取經集團中其他四名成員的出身經歷,是兩個主要部分的銜接和過渡。

  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經。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三藏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共四十一個故事。在西天取經的全部旅途中,歷經寶象、烏雞、車遲、西梁、祭賽、朱紫、比丘、滅法、天竺等九國和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均屬天竺國)三個地方,這些是人間的.國度;又戰勝了白虎嶺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黃袍怪、平頂山的金銀角大王、號山火雲洞的聖嬰大王(紅孩兒)、黑水河的鼉龍、通天河的靈感大王、金兜山的獨角犀大王、解陽山的如意真仙、假司空六耳獼猴、火焰山的羅剎女和牛魔王、木仙庵的草木之怪、小雷音的黃眉老佛、七色山的蛇精、盤絲洞的蜘蛛精、黃花觀的百眼魔君、駝嶺的青毛獅、黃牙老象和雲程萬里鵬、隱霧山的南山大王和隱空山的地湧夫人;還經歷了一場誤會:與五莊觀的鎮元大仙鬥了一番。

  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師徒在人間國度所遭逢的磨難,除滅法國,鳳仙郡、寇員外等少數幾處外,都與妖魔有直接間接的關係。在烏雞國,與青毛獅子精鬥;在車遲國,與虎力、鹿力、羊力大仙鬥;在西梁女國,與毒敵山琵琶洞的蠍子精鬥;在祭賽國,與萬聖龍王鬥、九頭駙馬鬥;在朱紫國,與麒麟山的賽太歲鬥;在比丘國,與清華洞的白鹿精鬥;在金平府,與青龍山的犀牛精鬥;最後,在天竺國與蟾宮下凡的玉兔精鬥。總之,在唐三藏師徒西行途中所遭逢的全部磨難之中有百分之九十是由妖魔造成的;只有少數,如稀柿衕、荊棘嶺之類是自然力所造成的和其他性質的磨難。這樣,後八十八回的主題自然就歸結到為民除害這一點上,因而也仍然是積極樂觀的。

  神話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方式與其他小說是有顯著區別的。它採取現實生活的矛盾作小說題材,不但經過典型化,而且經過抽象化。正如高爾基說過:“神話是一種虛構”,並且是“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還有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等。

  【作者簡介】

  作者生平:吳承恩(約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陽山(今江蘇淮安)人。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的基礎上,創作了舉世矚目的神話小說《西遊記》。這是中國古代小說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充滿了奇情幻想。

  【歷史背景】

  唐三藏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