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是什麼呢?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有助於老師改善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找到更好的教學方式。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篇一:

  第一個環節是匯入課文,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介紹:雪後的西湖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學生回憶背誦相關西湖的詩句,接下來是介紹張岱本人,請學生補充回答,教師補充說明: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的更多資訊才能走進他的作品。並且出示張岱的簡介。提出本文是一篇小品文。總結了讀古文的三個目標:讀準、讀懂、有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地讀課文。最後教師泛讀。泛讀之前提出要求:用心感受張岱筆下的雪景以及他的感受。

  這個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歸納、自主建構、自主成長的能力。但我認為,“知人論事”的教學環節,過早地交代作者的背景,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式,束縛他們對文字的個性化理解,甚至這樣的語文學習只是一種複製而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個環節是字詞的學習,教師出示ppt裡的生字詞,學生讀準字詞,教師強調個別字詞的結構讀音和意思。在此基礎上齊讀課文,並提出要求: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教師提出應該怎樣解決生字詞的問題:包括查字典,請教老師以及同學間的交流。最後詢問同學是否有疑問,學生提出對“痴”的理解,老師回答是“迷戀”的意思,還說到學了這篇課文就會對“痴”這個字有進一步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最後出示ppt,補充學習文中的重難點字詞。

  和上個環節一樣,教師重視學習方法的總結,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字音和停頓。在解釋重點字詞的時候,教師是直接讓學生解釋字詞的意思,我覺得這些字詞大部分課文註解都有,如果能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進一步的解釋就更好了,因為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感。字詞的學習非常重要,不僅僅是理解字詞的意思,更要把字詞融進文本里面學習。

  第三個環節是對文字內容的分析,教師要求學生複述一下這個故事,我認為如果捨去這個環節可能比較好,張岱的這篇小品文最主要的特點是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湖、山、遊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如果用白話去解釋就會破壞作者原本創造的意境。還有教師用“傍晚時分”介紹作者寫作的時間,用詞不夠恰當,“傍晚時分”是指太陽快要落山,天還沒有黑的時候。之前已經解釋了“初更”的意思。這樣就相互矛盾了。接下來從景、情兩個角度分析課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進行恰當巧妙的引導,結合文字進行解讀,學生受到啟發逐漸深入文字,並與老師合作完成板書,這也體現了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接下來是介紹寫作的方法——白描手法,教師用李白詩中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非常貼切,非常形象的介紹了白描的手法。接著教師讓學生當場背誦這段景色描寫,並指導朗讀。然後從文字過渡到作者,老師提問,哪個詞來描寫張岱,引出“痴”這個詞,結合文字對“痴”進行理解。古來聖賢皆寂寞,剛才我們看到作者不寂寞,已經找到知己和知音……還有像他一樣的痴人嗎?

  這個教學環節,教師不僅擅於提問和引導,而且能及時鼓勵學生和總結髮言。但是有關白描手法的學習,這裡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這篇小品文的特點,我覺得應該要增加教學時間在這個方面的學習,結合名家名作關於白描手法的範文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和領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父親的背影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這樣透過對比使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種手法的特點。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翻譯白話文讓學生去體會白描的寫作方法和之前一樣,不應該這樣做。因為古文的意境美學生能夠獨立地體會,而且每個學生對文字都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這樣張岱筆下的雪世界就會有無限的意境和想象的`空間,不應該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而在最後說張岱已經不寂寞了。這裡的總結是否太專斷了?參閱了相關的文獻和資料,我覺得他當下只能得到暫時的愉悅和欣慰,但是文中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裡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其實他不可能不寂寞的。

  最後的總結,也沒有提到這篇小品文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和淡淡的愁緒,《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但是這個教學影片都只是開頭介紹作者的時候帶過,後來都沒有涉及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篇二:

  一、本課以“內引——外聯”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導思想設計教學。“內引——外聯”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立足課內延伸課外的大語文觀,注重引導學生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等內在資源到課堂中來,注重以教材為例子,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創造力,以課堂為新的起點,駛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絡文言文教學特點,本文特色和學生實際,確立了以上兩個教學目標,透過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以期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透過自主學習探究獲取新知。透過第二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水平,並聯系學生相關的生活體驗進行創造訓練,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結合文言文教學特點設計了自學和質疑、解疑兩個環節,讓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文言詞彙自主學習,並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在與老師、同學的討論交流中獲取新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這是對學生已有的文言知識結構和文言學習經驗的充分尊重和開發利用,也體現了學生文言學習的個性差異,知識差異,並加以引導利用,這是本節課“內引”的成功之處。

  三、這節課開始由學生交流有關西湖詩句引入,它既能引導學生課前廣泛積累課外知識和以前學過知識,又能為更好理解本課內容做好知識準備。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髮揮想象用自己的筆畫出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並讓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評析。這一教學環節體現語文學科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的融會貫通,體現各學科學習能力的遷移和運用。這就充分體現了“外聯”的要義。用課內所學得的語文知識“外聯”到學習中,“外聯”到生活中去,自主學習探究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能動地向學校、家庭等各個領域自然地延伸和拓展,促進語文素養全面發展。